APP下载

“百花园”与小小说文体的崛起

2023-01-04刘宏志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百花园评奖杂志社

刘宏志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小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崛起,并且受到广泛认可,显然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很多小小说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当代文学的这个变化。“二十多年前,小小说是附属于短篇小说的弱小的文体。当时没有像样的阵地,没有群体性的作者队伍,在读者中也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小小说不再是短篇小说的附属,而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文学品格的文体,有着区别于其他小说样式的影响和号召力……文体由原来的不稳定和不独立而逐渐丰满成熟。”[1]7著名小小说作家宗利华认为首届金麻雀小小说节的召开,其实就是小小说被认可为一个独立文体的关键标志,他把2005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认为此时小小说已经完成了其探索、规范阶段,开始全方位崛起了。[1]20-212010年,中国作协设置的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就将小小说作为一个独立文体进行评奖。小小说这种文体在这个时代是如何崛起并且被广泛认同为一种独立文体的?考察当代小小说崛起历程,我们发现,百花园杂志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小小说系列杂志的创办与小小说的推广

对于小小说,诸多理论文章在追溯其起源的时候,都会指出这种文体其实是历史悠久的。“就西方来说,它的小小说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神话,中世纪的圣经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小品,如《十日谈》之类。我国小小说的源头同样久远,自六朝志怪开始,经唐宋传奇,到明清笔记,直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某些精妙篇章,均属这类形式的遗存。”[2]65也有论者将小小说的源头上溯到了先秦,甚至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尤其强调《庄子》中的很多篇章其实几乎就是今天的小小说[3]24。小小说历史悠久,但之前显然并没有获得独立的文体地位,这一点,从之前对小小说杂乱的称呼上便可以看得出来,“次短篇小说”“米粒小说”“极短篇小说”“口袋小说”“微篇小说”“微型小说”“掌上小说”“精短小说”“一分钟小说”“迷你小说”“瞬间小说”……在当代小小说基本确定为“小小说”和“微型小说”这两个名字之前,小小说有着诸多的称呼。诸多的称呼也正说明了文学界对这种文体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与对这种文体称呼的杂乱相对应的,则是这种文体始终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该文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六朝,甚至先秦,但是在历史上却一直波澜不兴,没有稳定、持续的作品产出,也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全面认可。

小小说产生广泛影响是新时期之后的事情,这得益于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的大力推广。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的推广,早在《百花园》创刊之初便开始了。《百花园》1958年第5期“编者的话”中说,这一期小小说的数量比以往任何一期都增加了,而且指出,小小说增多是可喜的现象,并呼吁作者继续多写这种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小小说[4]。可见,《百花园》是中国最早提倡小小说的文艺报刊之一。不过,《百花园》对小小说倡导的成功,却要到新时期之后了。为了推广小小说,百花园杂志社在全国小小说领域做到了两个第一:首先,创办了第一个专门刊发小小说的选刊;其次,把《百花园》改为第一本专门刊发原创小小说作品的杂志。1982年10月,《百花园》尝试着编辑了一期“小小说专号”,“专号”好评如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很快刊物即销售一空。接着,《百花园》在1983年推出了两个“小小说专号”,1984年推出4个“小小说专号”,都大获成功。“小小说专号”的连续成功,也确定了百花园杂志社的办刊思路,1985年,百花园杂志社创办了《小小说选刊》,专门转载优秀的小小说。《百花园》杂志也开始把重心往小小说方向转移,《百花园》1986年第7期“卷首寄语”明确指出:“我们选择了这条道路:公开宣言为我国小小说新的崛起而努力”[4]。1990年第1期开始,《百花园》杂志在封面刊名之下,加上了“小小说世界”5个字,明确强调了《百花园》要大力发展小小说。从1993年第1期开始,《百花园》正式改为专门刊发小小说的文学期刊。至此,百花园杂志社旗下就拥有了专门刊发小小说原创作品的杂志《百花园》,专门选载优秀小小说作品的杂志《小小说选刊》,从原创和选载两个方面对小小说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和规约。

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的提倡,显然对小小说在全国的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百花园杂志社首倡作用的影响之下,全国越来越多报刊开始刊发小小说,也出现了其他的专门刊发小小说原创作品、或者专门选载小小说的杂志,也有很多杂志在小小说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南昌的《微型小说选刊》,也致力于选载优秀小小说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的来说,在百花园杂志社示范效应的作用下,小小说发表数量有了爆炸性的增长,每年发表小小说的报刊有近千家,小小说发表数量每年则有几万篇[5]3。就百花园杂志社来说,在他们专门刊发小小说的过程中,刊物发行数量也极为惊人。《小小说选刊》在1995年改为半月刊,月发行量最高达到60万份,并且长期在50万份以上浮动。如果论发行总量的话,仅《小小说选刊》这一本杂志,刊发量就超过一亿册。毫无疑问,百花园杂志社影响的读者数量是极为庞大的。如果加上新时期以来其他刊发小小说的报刊,无论是刊发的小小说作品,还是影响到的读者数量,显然都是极为惊人的。换言之,在小小说还没有得到文坛的正式认可,没有进入到鲁迅文学奖评奖体系之前,小小说其实已经是当代文坛对读者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了。或许,也正是基于小小说这样的发展过程,相关从业者、研究者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强调小小说的民间影响力,“小小说从民间兴起,20年来蔚然成林,演绎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坛童话……”[5]58-59“小小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小小说不是由现存的自上而下的文学体系所策动、推动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近20年来由一茬茬读者的拥戴中成长壮大的……”[3]44

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的推广,显然极大推动了小小说在新时期的发展。正如雷达所说,小小说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说’回答不了这个复杂的问题。1985年前后,生活的节奏还不算怎么快……人为的宣传、培植、推动因素也不可忽视。”[2]67他把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的推动称之为“百花园奇迹”。毋庸置疑,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的重视,以及其对小小说不遗余力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小小说这种文体在当代的兴盛。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推广的成功,使小小说在没有被文坛正式认可之前,已经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也反过来推动文坛关注小小说现象,逐渐接受小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简言之,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在当代推广的成功,其实是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被广泛认可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函授、笔会、评奖与小小说创作生态的维护

对于小小说在当代的兴起,很多论者都强调了这种文体是适逢其时,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当代小小说产生的时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读者对阅读大部头的鸿篇巨制失去耐心,转而对短小精悍的文体产生兴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小说这种新的文体适应了读者对文学作品快速阅读的需要,恰逢其时,开始登上时代舞台”[6]11-12。小小说的兴起,或许的确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我们显然也不能抹杀小小说推动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正是百花园杂志社“公开宣言为我国小小说新的崛起而努力”,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举措,才有效推动了小小说这种文体在当代的大发展。具体来说,百花园杂志社不仅努力办好杂志,吸引、培养更多的读者,而且还通过举办函授班、开笔会,以及给小小说作家、编辑评奖,建构了一个有利于小小说发展的生态圈,最终促成了小小说这种文体的崛起。

追溯历史,小小说从起源上并不晚于其他诸种文体,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文体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很多作家写小小说都是偶尔为之,并没有一个稳定的作家队伍对这种文体进行持续的写作。这也就导致这种文体的作品数量始终有限,当然也就无法产生更大的影响。百花园杂志社要推广小小说,首先就要推动小小说作品的生产。百花园杂志社一直强调文学名家对这种文体的带动作用,1982年《百花园》的第一个小小说专号刊发作家就包含了冯骥才、南丁、肖复兴等很多名家,2003年百花园杂志社举办的第一届小小说“金麻雀奖”10人获奖名单中,就包含王蒙、冯骥才、林斤澜等文学大家。但是,百花园杂志社显然也意识到了,小小说要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稳定的创作队伍。因为之前小小说没有得到专业作家队伍的重视,所以,发展小小说,就必须培养小小说作家。百花园杂志社推动小小说发展,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举办函授学习班以及小小说作家笔会,有意识地培养小小说作家队伍。《百花园》在1986年第5期“致读者”中就明确指出,为了推进小小说创作繁荣,杂志社会系统做好从对作者进行创作函授,到给作者提供发表园地,提供选刊园地,并进行创作理论研究的一系列工作,并指出发展当代小小说是杂志社坚定不移的目标。在这样目标的指引下,百花园杂志社坚定投入资金,系统进行小小说作家队伍的培养。从小小说发展过程来看,为了推进小小说发展,百花园可谓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大概10年时间中,百花园杂志社就投入了200多万元,组织了近百次的笔会、函授、研讨会,以及评奖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超过了10万人,也影响很多人成为了职业小小说作家[1]58。显然,百花园杂志社是在有系统、有目的地培养小小说作家,有组织地推动小小说创作队伍,也组建了中国的小小说作家群。有论者就认为,1990年举行的“汤泉池小小说笔会”,就标志着小小说作家群的形成[4]。诚如编辑王彦艳所说,很多文学爱好者,正是在百花园杂志社有意识的培养下,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百花园》2002年编辑的增刊《小小说的诱惑:编者 作者 读者》中,发表了小小说作家侯发山的文章《感谢小小说》。这篇文章比较详细地写出了他从一个小小说读者到专业作家的详细过程。侯发山是小小说领域的代表性作家,巩义市作协主席,巩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但是他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因为喜欢阅读小小说,他试着去创作,并参加百花园杂志社组织的各种函授班、笔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步步产生文学自觉,并进而有意识地创作,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代表作家。侯发山当然不是一个个例,从侯发山的经历中,我们其实可以清晰看到,百花园杂志社在培养小小说作家队伍方面的卓越成果。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作家队伍的培养,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有研究者曾指出了百花园杂志社旗下几家杂志和小小说作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百花园杂志社规模培养作家已经构成了百花园杂志社的办刊思维,而与此同时,这些作家又和百花园杂志社构成了互为依存、互为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百花园杂志社也给小小说作家们的创作施加了很大的影响[3]70。

百花园杂志社对小小说生态圈的建构的另外一个重要举措是积极举办各种评奖活动。百花园杂志社自决定以推动小小说的发展为刊物宗旨之后,便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小小说创作评奖活动。除了《小小说选刊》固定的每两年一次的小小说评奖活动之外,百花园杂志社还不断与多家报刊举办各种类型的全国小小说征文大赛。在2003年,百花园杂志社更是创办了更具有权威性的、面对全国小小说作家的“金麻雀奖”。之所以坚持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不断进行各种小小说评奖活动,自然是有发现、选拔优秀作家的意图在内。但是,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图,即稳定小小说作家队伍。作为一个相对边缘的文体,小小说作家的职业自豪感显然不如中长篇小说作家和诗人那么强烈;那么,如果不鼓励小小说作家产生职业自豪感的话,就会慢慢出现作家流失的情况。长此以往,小小说则显然也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百花园杂志社总编杨晓敏曾经谈到过设立金麻雀奖的动机,他认为由于小小说这种文体长期缺乏国家级的奖励,也就导致这种文体在文坛的认可度有限,这种状况对作家的直接影响就是会让作家产生焦虑、失望等情绪,可能会导致小小说作家队伍的流失,最终会影响到小小说这种文体不仅难以出大家,甚至会后继乏人,最终归于沉寂。在这种情况下,“设立这一奖项(金麻雀奖)的好处在于,会极大增强小小说作家队伍的稳定性和自信心”[5]3。显然,百花园杂志社频繁举办各种小小说评奖活动,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建构、维护小小说生态圈。这一点,还可以从杂志社坚持颁发小小说编辑奖这个举措中看到。百花园杂志社长期坚持进行各种小小说评奖活动,评奖对象不局限于小小说作家,还包括编发小小说作品的编辑。给编辑颁奖,鼓励了各种文学期刊的编辑积极编发小小说作品,这进一步扩大了小小说的影响力。

三、理论倡导与小小说文体意识的建构

百花园杂志社立志推广小小说,在培养小小说作家队伍,培育市场,扩大小小说影响的同时,亟须解决的问题便是确立小小说独立的文体地位。没有独立的文体地位,即便再有市场影响力,小小说也很容易被视作短篇小说的一部分。虽然众多论者在谈及小小说的时候,都会上溯至先秦,也会说从先秦至今,小小说创作其实一直一脉不绝。但是,小小说却一直都没有独立的文体地位,其标志就在于,在汗牛充栋的各类文学理论中,一直就没有专门的小小说理论,只是偶尔有相关小小说的一些思考。百花园杂志社欲建构独特的小小说文体,显然也应该厘清小小说到底是什么,以及小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具体书写上,应该遵循哪些基本的创作规律。换言之,百花园杂志社要想真正让小小说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在这个时代产生重大影响,还需要建构起系统的小小说理论。

2004年,百花园杂志社出版了增刊《小小说理论》,这是新时期以来出版的系统研究小小说理论的两部专著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收录了众多知名作家、评论家讨论小小说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都强调将小小说视为一种独立文体。2003年,百花园杂志社将旗下的杂志《小小说俱乐部》更名为《小小说出版》,主要刊发关于小小说的理论研究文章,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小小说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出版物。这些活动,都有效地推动了小小说理论建设。为了强化小小说文体意识,百花园杂志社还积极筹办各类小小说理论研讨会。2002年,《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与《文艺报》联合举办了“当代小小说庆典暨理论研讨会”,2005年,《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与中国小说学会联合举办了“小小说理论高端论坛”,这些小小说理论研讨会,都大大推进了小小说理论建设,为小小说成为一种独立文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小说理论高端论坛’是小小说理论的一次重要收获,在小小说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会议研究的小小说文体所有的理论问题,也是小小说在发展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开阔小小说的理论视野,明确小小说的前进方向,很有价值和意义。”[3]35而且,百花园杂志社对于新时期小小说理论的推动,还不仅仅是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研究这么简单,而是几代杂志主持者逐步提出自己的小小说理论观点,并借助他们经营的刊物,推广他们关于小小说的理论认知,并深刻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的小小说理论的发展。1996年,《百花园》原主编邢可出版了他的关于小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怎样写小小说》,从自身创作实践出发,对小小说的语言、结构等都做出了理论概括,推动了小小说理论的发展。之后,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杨晓敏提出了“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这个深刻影响了小小说发展的观点,确定了小小说的发展方向。他首先强调,小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小小说是一种新文体的再造,那些优秀的小小说作品,是智慧的浓缩和凝聚,是一种机巧的提炼和展开”[5]4。在强调小小说是新文体的前提下,他们强调小小说的大众性,认为小小说相较于以往的小说艺术,更具平民艺术的特点,由于文体篇幅限制,它会摒弃一切艺术花招,从而以相对更为朴实的姿态来面对读者。杨晓敏关于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观点立即得到了小小说界的普遍欢迎和接受,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小小说作家撰写的创作随笔、评论文章大都关涉到这样的话题 。[3]33

百花园杂志社在规范小小说文体这个问题上,更加直接的做法是,利用刊物本身对小小说作家进行引导。“作为一种示范性和倡导性的编辑工作,《小小说选刊》所选载的小小说,对小小说文体的规范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杨晓敏给刊物的定位是:倡导和规范小小说文体,发现、培养、扶持、组织和造就小小说作家,寻找和培育小小说读者群,改变小小说的生存境遇;在创作上,让小小说作家和读者有‘理’可讲,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使他们的创作和阅读沿着正确的思路来进行”[3]123。从《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这两本杂志在对发表、选载作品的标准的坚持来看,百花园杂志社显然在努力丰富小小说的文本形态,给小小说作家提供小小说写作的“理”和“据”,并借助刊物的影响力,对小小说这种文体的丰富起到了切实的作用,引发了小小说文体的变化。《小小说选刊》在办刊过程中对小小说文体的外延起到了巨大作用。首先,在1993年前后,《小小说选刊》强化了对美文体小小说的选载数量。这种美文体更加强调优美抒情的叙事笔调,很多时候是被视作散文的,但是,《小小说选刊》通过选载这样的作品,对作家创作进行了有意的引导。其次,《小小说选刊》强化了笔记体小说的选载。这种类似于随笔的文字,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的书写气韵,只不过原来没有被视为小说。现在《小小说选刊》通过选载这样的作品,其实也是强调,这类作品就是小小说。第三,《小小说选刊》强化了传奇体小小说的选载。这类小说多是以古典韵味的文笔,附会于历史人物进行演绎。《小小说选刊》在选载作品上的这种强调,其本质是给小小说文体的体式提供新的设定,是为了扩宽小小说文体,给作家提供新的小小说书写范式。由此,“小小说的路子一下子打开了,从此有了汪洋恣肆的局面,都很好读。对刚刚习惯于小小说阅读的民间‘需要’来说,这种变化一下子变得新鲜和奇特,有些‘美不胜收’的意味”[3]127-128。

百花园杂志社的大力倡导,显然对小小说这种文体的成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小说明显具有了独特的文体特征。著名评论家雷达曾经指出,“我认为,近些年来,对小小说而言,最大的成绩,乃在于它的文体悄然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变化也许是小小说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很好总结。这是一种文体意识的自觉和拓展、深化”[2]68。显然,在百花园杂志社的有意推动下,小小说这种历史悠久的文体,在新时期终于具有了独特的文体特征。

显然,在小小说被确立为一种独立文体的道路上,百花园杂志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杂志社首先感受到了时代变革的趋势,并且立刻做出呼应,积极倡导小小说。百花园杂志社又通过培训、笔会、评奖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培养小小说作家,鼓励其他杂志编辑积极刊发小小说作品。在小小说在民间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的基础上,百花园杂志社又积极进行文体建构,强调小小说的独立文体地位,进行小小说文体方面的建设。正如有论者所言,“小小说的命脉,则主要系于百花园杂志社旗下的《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及其他少数几本杂志身上”[2]176-177。当一个文体的命脉很大程度上系于几本杂志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说明,这些杂志对于这种文体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显然也是说明这种文体的影响力还不够。或许,这也是百花园杂志社继续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百花园评奖杂志社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第二届“重宇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评奖揭晓
《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社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迎接中国关工委成立二十周年征文]评奖揭晓
想要有个家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