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四重维度
2023-01-04孙全胜
孙全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732〕
法治建设能够引导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保障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融入法治建设实践中,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让法治观念成为法治实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相互促进的,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一、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要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合理的法治模式
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引导人们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也是一种不断推进社会公平的实践。“我们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1]190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经验后提出来的,可以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及法律都会消亡,人们有着更好的治理模式,可以自由轻松地生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资本主义法权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法治是镇压无产阶级的手段。马克思站在历史宏观角度审视资本主义法律,用社会主义法权批判资本主义法权,而不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证明资本主义法权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2]我们不能拿未来的共产主义标准要求当下的社会阶段,我们要尊重现实,不能忽视马克思强调的社会阶段的特征,要具体历史地看待法律问题。马克思重视社会的时间维度,要求人们分清现实和未来的区别,在历史和现实中把握未来,在实际中分析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马克思将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要求无产阶级的当下斗争要为清除现实的压迫和实现未来的共产主义目标服务,不能直接把未来的目标当作斗争的最近目标。人们不能好高骛远和固步自封,而要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努力斗争,分清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结构,不能超出一定的历史阶段。现在就要完全废除私有制,清除一切民营经济,让国有经济支配一切经济领域,是不符合当前的实际的。中国当下最重要的仍是发展生产力,而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能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贡献。人们知始终,懂得时间的先后,才能接近真理,否则就是远离真理、违背规律,必然遭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清楚地分清现实的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在生产力水平、发展阶段、精神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不能急于求成,犯冒进的错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主要的任务仍是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邓小平指出:“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190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加强党对各项建设的领导,为未来的共产主义提供条件。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给未来的共产主义提供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生产力水平仍需要大力发展的现实的社会主义,与未来的共产主义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清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结构,避免盲目自信,不能用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资本发展的产物,又为资本提供了活动的空间。社会主义并不排斥资本,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资本结构状况。”[5]我们不能因为现实社会主义仍有不完美的地方,就不立足于现实,而急于抛弃现实,用未来的社会主义代替现实的社会主义,这不利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利于利用多种因素发展社会主义。
2.法治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该体现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贫富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社会更加公平合理。政治民主和法治建设都是为了让人过得幸福,与自然、与他人达成和谐。我们要坚持务实的作风,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消除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认识,立足于国情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只靠革命斗争,也需要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避免过度行政干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现实选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和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推动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儒家提出的大同思想、爱人思想等,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是批判礼崩乐坏,主张回到上古美好时代,共产主义是为了群众利益,在批判现有社会现实中建构出更美好的社会。“马克思视野中的共产主义表现出两个基本特性:肯定财产但又摆脱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局限;强调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为条件的人类普遍利益,反对脱离共同体的狭隘的私人利益。”[6]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要求我们大力进行经济建设,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高级的社会形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破除了迷信和幻想,体现着智慧和理智,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人类惟有走‘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道路,才能把自己从贪欲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类和地球才可以存续。”[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推崇科技和理性,用科技和理性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理性包括思想上的理性和实践上的理性。思想上的理性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社会和人民。实践上的理性是正确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让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人民群众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为了某种抽象的理念,而是为了人的自由平等地生活。社会主义能够让人更有尊严,实现更多的幸福,能消除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让社会变得公平正义,让人在社会中有更多自由和选择,让国家意志和群众的意志结合起来,达到民主、科学和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法治建设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很难实现。“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需要以培育法治的社会根基为立足点,重建价值观体系、重塑体制机制、重组社会结构和塑造公民性品格,以此推动‘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8]“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博大精深,既包含有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意蕴,又具有不断实践和积淀的现实机制和维度,是在实践基础上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的统一。”[9]
二、法治建设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必然要求
1.法治建设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着良好的制度优势,能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发展生产力需要劳动工具的不断改善,而劳动工具的改善需要智力支持,没有智力支持,生产力发展不起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也必定是矛盾,那就是人的需求和自然的矛盾。“人的需要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矛盾。正是这个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制的力量,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10]人不仅有自然需求,也有精神等社会性需求。人的社会性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法律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社会性需求越来越多,对生产力的驱动作用也越来越大。“实践也有感知,为什么感知不是出发点和基础?好些人搞不清这个基本问题;正如好些人认为先有需要(吃、喝……)才去生产,因而需要比生产应更根本更是出发点一样,这是由于他们没重视任何需要,感知的具体存在和发展状况恰好是被历史的决定于具体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的条件和水平。”[11]良好的法律保护个人权利,能让个人获得自由和尊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知识产权保护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大,只有尊重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个人自主创新,才能促进个人积极发挥能动性。在当代社会,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大,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了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建立完善有效的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能保障人们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现实,能保障人们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人生价值,实现用科技改变社会的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建立了保护技术创新的法规,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创新的动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发达国家注重法治建设,注重保护科技创新,才让它们的生产力不断发展,建立了现代工业文明。“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华尔街,也不在硅谷;也不在于空军,也不在于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也不在于自由市场;真正的秘密在于上述现象背后长盛不衰的法治和制度。正是这种制度使每一个人可以充分发展而不论是谁在掌权。美国真正强大的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12]通过法律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尤其保障私人产权和知识产权,可以提高了个人生产和发明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不断发展。
2.法治建设能够推动市场经济完善
我们要分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不等于社会主义,要坚持正确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法治的先行才能促进特定区域经济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要创新授权立法制度,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对特定区域所在地的省、市权力机关直接的精准立法授权方式,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或变通上位法,制定适合特定区域发展需要的地方立法。”[13]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市场经济为人民群众服务。市场经济主张自由、平等地交换,而法治能保障市场主体的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要求我们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谋划法治对政治权力的制衡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法治,建构社会主义治理理念,形成法治建设的基本模式。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我国个别地区仍存在贫富差距。市场化大潮让全民涌动在经商的热情中。一些事业单位人员辞职下海经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开发自然资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国制造响彻全球,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流行的时尚文化抓住了人的欲求心理,采用多种技术迷惑人心。消费社会制造了一个物品丰盛、充满符号的世界,威胁着个体的自由。消费社会依赖夸张的宣传、滑稽的表演而存在,消解了真伪,颠覆了传统生产逻辑,用神话掩盖了现实。我们遇到的问题日益突出,这是在现代化建设、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上,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资本运作制度;政治上,要在改革中转型,逐步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在于:深化体制改革,构建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行政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公共人事管理体制;创新服务型政府决策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机制,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监督机制等。”[14]服务型政府不再直接是经济主体,而是为经济运行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将人的需求和理性法则结合起来。理性法则是经济发展规律,集中变现为法律法规,人的需求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市场经济要尊重人的需求,要用法治引导人的需求,让人能够自由、平等地发挥潜能,不断进行创新性活动。市场经济要把人的欲求和法治结合起来,不断用法治引导人的欲求,让人的欲求放到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上面去。法治要规范人的欲求,限制人的破坏性本能,激发人的创造本能,让创新布满社会。
三、法治建设是消除贫富分化、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发展生产力,也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平等,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都是为了让社会达到公平正义。等级秩序、贫富分化都是非正义的,是实现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严重阻碍。消灭等级秩序、贫富分化、为人们求得自由就是正义。“中国的招商引资竞争确已呈现出法治建设竞争的迹象,而这种基于资本流动驱动的法治建设竞争有效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掠夺行为,更是促成我国产权保护机制生成的关键因素。”[15]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追求正义,让社会更加平等自由,显然是正义的。公平正义需要法律来保障,没有良好的法律,公平正义只能是空谈。法律能够保障人的独立意志,消除谎言和暴力,为社会公正提供基本条件。法治和社会公正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社会公正决定法治建设的质量和形态,法治建设的质量和形态能对社会公正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1.消除人对人的压迫要依靠法治
在专制社会里,人们要忍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只有达到不能忍受的极限时,才起来斗争,用暴力革命推翻现存的一切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法律争取自己的权利,让社会实现公平。以往人们采用暴力斗争争取个人权利,这种方法不符合改革开放的现实。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争取自己的普选权,谋求自己的政治解放,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无产阶级要善于利用普选权,发挥自己的号召力,组建政党,成为执政党。普选权有一定的欺骗性,但能为工人的解放提供条件,尤其是能为工人在政治上获得权利和自由。“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而拉萨尔又再次提出了这个要求。”[16]因此,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只用暴力革命可以实现,用合法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方式也能实现。无产阶级要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平不一定要去暴力革命,也可以用法治的方式,采取合法斗争。随着时代的转换,我国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国家持续和平和发展。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要辩证地继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和时代化,对于劳资矛盾要通过和平、协调的方式来处理。劳动者不能再用暴力革命破坏国家政权稳定,不能用斗争打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运用合法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国家要制定更多法律维护劳动者的利益,限制政治权力和资本对工人的压榨。劳动者也要用法律的形式维护自身利益,逐步消除贫富分化,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自由而平等。柏拉图认为,自由是有层次的,并不是全部的社会成员都能获得相同的自由权利,只有具有最高智慧的人才配拥有最多的政治自由。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抓紧意识形态建设,防范重大国际风险,综合布局法治建设,不断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解决好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提高治理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革新治国理政的方式,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随着战略大环境的转变、法律方式的拓展、法治整体规划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话语生成呈现出并行、衔接、均衡的特点。”[17]10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提高人们的法治素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尤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的指导,提高国家抵御国际重大挑战的能力,解决国内外的重大矛盾,克服现代化的阻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努力推动人治向法治转变,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领袖的权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消除贫富分化要依靠法治建设
贫富分化是不合理的,会激起贫苦阶层的不满和反抗。贫富分化和利益差别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利益差别允许存在,但过度的贫富分化应该消除。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和自由,允许利益差别的存在,能让人们自由地就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承认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保障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我国市场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保障人民的利益。如果人与人的利益差别过大,也要对此限制。社会公平不是要平均主义,而是允许利益差别,让世界和社会变得多元多彩。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巩固党的领导,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市场利益主体的行为,限制利益差距过大,避免贫富的两极分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贫富的两极分化是人与人利益差别的极端化,一般是由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尤其是专制制度,会造成权贵对个人利益的掠夺。在专制国家里,容易出现商业上的恶性竞争和非法的经营、政治上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这会加剧贫富分化,造成社会极度不公平。贫富两极分化导致了社会不公平,容易引发反抗和斗争,要消除暴力斗争就要消除贫富两极分化,让人们感觉社会充满自由和公正。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消除的不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而是让人们极度不满的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允许差别的存在,就会走向平均主义,让社会走向僵化和专制,让生产失去效率。贫富分化是不公平,因为它容易损害弱势群体的权益,导致不满和反抗;平均主义也是不公平,因为它不仅损害了富裕阶层的利益,也让一些阶层习惯于懒惰的生活。社会主义国家要追求公平正义,既要消除贫富的严重分化,又要避免财富的平均分配,不能走极端,而要把握合理的度,将人的主动性和客观规律有效结合起来。
消除贫富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采用法治,公平地对待每个人。法治的重要价值就是公平正义,保障人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获取财富。法治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会导致公平。法治是社会的底线,能保障社会消除罪恶,而社会上的罪恶主要是损害别人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就是非正义的,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别人利益就是正义,而帮助他人是道德要求。法律要惩治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让社会有基本的公平正义。法治凭借维护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来压制人性中的恶,来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法治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健全的制度等来保障法律的实施。法律的制定要精确,不得类推延伸,要坚持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者不罚、不溯及既往等原则。法律的制定要考虑分配的公正,让资源平等地分配给公民,要遵照程序正义;执法是通过司法部门等实现的,需要良好的决策力和领导力,让法律按照程序执行;司法要保持公正,能限制政治权力的滥用。公民要自觉守法,在行动中自觉践行法律理念。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就是为了推动社会公平,让人们可以自在地生活。人们如果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被政治权力或他人欺压,就会充满虚无感,对社会产生厌恶情绪,不能积极快乐地生活。
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要依靠法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缩小,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需要加强,以更快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共同富裕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需要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物质基础,需要法治的公平提供社会基础。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都需要法治来保障。法治建设要倡导伦理法,让人的权利和义务相当,让个人的自由意志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资本主义法治建设是为了资本家追求利润,把工人改造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法律尊重人民的意愿,保障人民的正当权利。
四、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
1.社会主义要建立独特的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政体是无产阶级专政,但也需要民主,社会主义离开民主会陷入僵化,会不利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政治民主和完善的法治来保障,没有法治,就没有真正的民主和公平。不仅需要法治,而且需要善法。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那些法律是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统治者利用严刑峻法压制人们。法治、民主、公平、公开透明能够相互促进,法治保障政治的民主透明,民主透明的政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没有公平合理的法治和公开透明的民主也就没有社会公平。法治通过权力制衡机制保障政治民主,通过完善的体系保障社会公正,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民主政治,离不开完善的法治体系的保障。离开法治,就会导致混乱和无政府主义,也会造成个人的独断专行,让社会陷入僵化和冷酷,不利于人们的和谐生活。邓小平指出:“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17]107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要把民主和专政结合起来。人民民主专政要靠法律来维护,必须让民主形成制度体系,让民主有法律保障。我国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优势,要完善法律体系,让政治制度更加公开透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绝不是社会主义民主。”[17]12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法治的保障,减少人为干预。中国传统社会缺少法治,奉行人治,需要清除人治思维,建立法治思维。法治建设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公正创造前提条件。“没有法治的支持和约束,民主固有的缺陷必然使它夭折或发生蜕变;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民主无法正常运作并真正收到成效。”[18]法治对于政治民主有重要意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线,要加强法治建设,用法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法治建设要加强立法的科学性,让党领导立法、执法,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推动法律体现无产阶级的集体意志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法治国家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宪法的地位和权威,确保法律的制定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让法律的制定体现人民性和科学性,逐步完善法律制定程序。
我国要建立现代文明国家需要法治做保障。法治能够促进治理体系的完善,消除腐败。法治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我们要消除资本和政治权力的联盟,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参与度。法治的主体是人民,法治要反映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意志。我国民主法治仍需完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人们的法制观念革新,更好地进行权利分配和利益分配。我国的法治建设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迎接现代文明,努力解决各种国内外问题,努力建构现代性的法律体系,培养人们的法治理念。我国的法律是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的自由意志如果不上升到国家和社会层面就只是特殊性的意志,法要是不走向国家层面对个人意志进行规范就是特殊的法。法是对自由意志的二次否定,因为人的意志有破坏的一面,要限制自由意志中破坏的那一面,对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惩戒。惩治犯罪是为了警示他人,让他人引以为戒,自觉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惩治罪犯并不能完全阻止犯罪,因为人的自由意志中破坏性的方面很强大,能突破法的限制,进行一些坏行为。犯罪破坏了法的完整性,惩治犯罪只是告诉人们一些行为是违背法律的公共性,损害了公众利益。法应该被所有人知晓,应该让法律理性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法的理性精神渗透进社会,提高人们的法治素养,让人们尊重法的精神,让个人能够得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法律是法的精神从内在到外在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法律,但不同的法律都应该有普遍的原则,就是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保障人的权利和利益,充分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现实的法律总是不完善的,但是法律能够不断接近完善,不断保障人的自由。法律应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修正条文,不断深入相关领域规范地发展。法律的普遍原则是长久不变的,这些原则就是尊重人民的自由和权利。法的精神现实化为法律,是对个人权利得到普遍意志承认的肯定,是对法的普遍性和个人自我意识的确认。法律越体现人的自由意志,越能肯定人的自由,人的自由越能得到保障。
2.法治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人的欲求和理智规则,将人对生活的追求和规范结合起来,既肯定人的正当需求,又强调社会应该有规范,应该用规范引导人的正常欲望,消除人的暴力、谎言等不好的行为。法治既要尊重人的欲望,又要用规则限制人的欲望,使社会既有充足的驱动力,又有规范秩序,让人们有自由的心情,可以积极地创造。法治能够制约政治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蚀,是伟大的制度创新。法治将人的欲望和理智统一起来,让人成为既有活力又有理智的人,自觉遵守法治规范,又能自由地发挥创新力。“要从理念和思维层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层面、社会自治能力层面充分认识法治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19]法治的本质是尊重个人权利,法治应该用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体现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社会主义需要完善的法治来保护人民的权利。法治国家建设需要让公民有独立人格,不受他人胁迫,独立自主地行使政治权利,而这需要发达的经济,保持经济独立才能有独立人格。中国法治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建构系统的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法治要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尤其是人民的财产所有权,因为保护人民的财产所有权不只是保护人民的经济利益,也是维护人民的人格尊严。只有财产独立,才能人格独立。保护人的财产不受侵犯,能够让人保持独立的思考,不成为权力或他人的附庸。物质生产制造了物质财富,而法治保护人的财富和权利。保护财富才能让人有继续创造财富的动力,人们为自己生产财富是最有积极性的,如果过分强调利他,就会让人变得懒惰,失去生产的动力。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人生产的财富被资本家夺走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就很低。一些发达国家,让工人参与股份分红、参加工厂管理,就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一些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公民的财产保护不力,公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很低,而且会把自己的财产转移到能保护公民财产的国家,甚至大批移民到别国,这样,国家的生产力就很难提高。因此,产权保护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动力,保护已有生产力才能继续提高生产力。法治能给人们提供安全感,让人们不再觉得生活是飘忽不定的,而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加快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20]国家是统一的有机体,内部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应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现代化。经济治理现代化主要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建构现代化的宏观调控体系;政治治理现代化主要是推进政治制度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治理现代化主要是不断弘扬现代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是加强社会保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生态治理现代化主要是加强对自然的保护,推行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党的建设的现代化要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法治建设。法治要通过确立各种法权关系来发挥作用,保护人们的财产权,维护人们的梦想,并以此推动财富的继续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法律逐步完善,有效地保护了个人财产,让我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很多外国人移民到我国,就是因为我国生活有安全感,活得有尊严,能自由地选择和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推动公民积极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矛盾,在经济发展时期,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的指导,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国家意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经济发达后,要让法律体现人民的精神需求,发挥法律对政治权力的限制作用,让司法更加公正透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超越法律,应该积极遵守法律,让权利和义务对等,不谋求法律之外的特权。法律应该鼓励利他主义,让个人能为他人和集体奉献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公正执法,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加强监督,推动司法公平,维护社会主义的本质。
总之,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在建设法治国家之时,要让法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立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