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重构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2023-01-04从怡
从 怡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一、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当前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指人才供给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不对等带来的矛盾。这个矛盾常常显示为空缺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同时另有大批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现象同时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近年来,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2018年,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100个中心城市的监测统计显示,2018年求人倍率(有效岗位需求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始终保持在1以上,第四季度的求人倍率为1.27,这意味着平均一个求职者对应1.27个就业岗位。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在介绍当年就业形势时指出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而在“就业压力巨大”的2022年,结构性就业矛盾仍较为突出。
二、结构性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不仅仅指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还包括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产业技术变革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进入21世纪,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我国积极在危机中育新机、抢先机,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快速消除、全面革新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老旧产业;另一方面,以力争上游的态势加速布局战略新兴产业。
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在迫使大量传统老旧产业消失、中低端产业减少和低端产业外迁转移的同时,催生了技术前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由此也带来了大批“关停并转”产业人员的转岗、待岗、下岗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人员需求激增并存的现象。
(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严重滞后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在一定意义上是结构性就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前的教育体制机制不能及时满足产业巨变的需要,特别是无法满足升级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面对“爆发式”增长的战略新兴产业,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显得捉襟见肘。调查显示,许多职业院校近几年才开始增设“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增材制造”“区块链”等相关专业。面对更新的量子信息、混合现实、超材料等技术,职业院校也只是停留在相关知识理论的讲述上,教育领域知识体系与生产领域技术技能的脱节同样加剧了结构性就业矛盾,逐年加剧的就业压力与应届毕业生就业后的快速“失业”有直接的关系。连续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当年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98%,可半年后的实际就业率往往不足70%,甚至部分专业的离职率、转岗率可以达到50%以上。
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给现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强烈呼唤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能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诸多问题的化解与诟病的消除,似乎都集中指向一种更灵活、更快捷、更精准、更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出现。
三、职业能力重构与结构性就业矛盾化解
如何有效化解当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职业能力重构提供了可行借鉴。
(一)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重构
职业能力一般是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对应工作任务或工作对象,是个体从事某种职业、完成某种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多种专门能力与相关素养的综合。职业能力反映一个人从事岗位工作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从业的前提性、基础性条件。
职业能力重构则是指个体开始一种新的岗位工作或完成一项新的工作任务所进行的职业能力的结构性优化。它既包括原有的全部或部分专门能力的重新组合,也包括某一项或多项专门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的品质提升,同时还包括全新的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其实质是个体职业能力的优化与革新。
职业能力重构具有临时性、阶段性,同时也具有长期性。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人一生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或多种形式的职业能力重构。某种意义上,从业者变换一次工作岗位或完成一项新的工作任务都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重构。从人的职业发展看,职业能力重构也是一个人与时俱进,适应从业环境变化所进行的职业能力转型与优化升级,可归于终身学习范畴。
(二)职业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机制
职业能力重构应时代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大变革而生,其人才培养机制最显著、最重要的特质不仅在于教学内容因时而变,更在于对当前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性优化。
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当前教学知识体系的陈旧与固化,职业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机制可基于产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在职业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机制下,不仅传统、固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可以被分解,相对稳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以被打破,只要有需要,无论是学校的“存有”还是产业一线的“时新”,无论是校内某一专业的系统化知识还是跨专业的技能资源均可按需组合,甚至可以加入用人单位亟需的“特制”内容,如特种作业车辆驾驶、服务礼仪、企业文化等。
在学制要求方面,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周期过长与学制固定,职业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机制既可依据行业需求进行相对稳定的周期培养(不一定局限于固定的三年或四年),也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打破学校固定的学制与培养周期限制,实现学制可长可短、自由伸缩。学校可根据现实需求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职能,灵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职业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机制可打破传统较为固定的育人方式,完全依据用人单位设定的特殊培养内容、特殊人才规格、特殊培养周期等需求,创新教学组织。教学地点可在企业、学校等相关场地,场地驻留时间完全依据教学内容而定,执行的教学内容可理论、可实践。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也可完全依据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而定,人才培养途径与方式方法不拘一格、随机变化。
(三)以职业能力重构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以职业能力重构有效化解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最重要的是实施方向,即聚焦当前就业问题的矛盾结点、结构堵点开展相关工作。
1.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及转型升级产业,培养紧缺人才。克服职业院校培养周期过长、社会职业技能培训过于单一弊端,发挥职业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机制快速、灵活、精准的特长,有效聚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前沿技术技能教育资源,快速培养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缺的“高精尖”技能型人才。聚焦“三去一降一补”转型升级产业,紧密对接相关产业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及时对“关停”企业转岗人员进行职业能力重构,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大批合格人才。
2.聚焦“毕业即失业”问题,重构毕业生职业能力。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错位、培养周期过长、产业技术技能相对薄弱等人才培养弊端,充分发挥职业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机制灵活精准的机制优势,多规格、多时段、多形式组织开展“失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重构,使之快速适应新职业、新岗位,助力其实现更充分更高效的就业。
3.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构再就业人员职业能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再就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对接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人才规格,重构再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一批懂“三农”产业技术、懂现代农业管理的专门人才。现代服务业已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是强大的用人市场。持续梳理当前现代服务业用人缺口,及时开展职业能力重构,既可满足多变多规格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也可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4.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多规格人才。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中多国家、多行业、多元化的用人需求,对接相关国际化人才规格标准,对口开展职业能力重构,量身定制,持续提供“一带一路”建设人才,不仅可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也可有效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消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在科技日新月异,产业急剧变革的今天,职业能力重构以变应变、以快打快,精准、高效、快速实现再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岗位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为化解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减轻就业压力提供了极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