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

2023-01-04周路坦齐园圃李盈盈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医学育人

周路坦,温 君,齐园圃,李盈盈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所有课程的可能性被明确指出。

课程思政,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各类教育课程进行融合性教学。在各类不同的专业或者课程中,融入或者渗透思政教育的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行为举止等发挥作用。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本质是“立德树人”,也就是“育人先育德”。因此,在学生的教育上,要将育人育才和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统一与结合。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其积极正确的三观有助于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是良好医德医风建设的必要条件。高职医学院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任务的重点就是引领医学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融通,此工作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顶层设计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医学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1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问题分析

1.1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缺少系统设计和整体架构

课程思政实际上具备跨学科的性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而常规观念下思政教育属于独立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是分而治之的,存在理论上的隔阂。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重技能、轻人文的基础问题普遍存在,基础思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专业课教学中,没有充分探索和挖掘思政资源,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未能有效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融合,知识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工作之间无法实现有效协同。此外,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尚未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体系,限制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特别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专业教师对思政缺乏深刻的认识,找不到挖掘内在资源的切入点,且很难把握其中的尺度,更无法确认获取的信息是否合适需要、整体方向是否正确、采用的授课模式与介入方式是否合适、课程思政教育成果能否经得起推敲等。课程思政并没有实现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完美融合,其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如何落实课程思政上,对于教学方法明显缺乏认识。

上述问题的解决,均要借助顶层设计,搭配高度契合的组织体系、运行模式与政策规定,调动各方力量强化资源汇总、全面推动创新,不仅要及时予以个人“挖掘者”肯定,还需为参与教师创造沟通交流的条件。在高职院校内,应打造跨院系分配师资力量的格局,令所有医学课程教师都有发展思政教育的资源支持,形成协同作战的局面。

1.2 医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与应用能力不同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在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推行价值塑造,通过学科间教学联动,使思政教育实现有效渗透。然而,诸多专业课程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背景和意义的深入思考,尚未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产生足够且深刻的认知。此外,在课程思政和开展方法等方面,没有系统了解,对自身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认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甚至完全不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关注理论和技能教学,从思想层面认为课程思政仅仅只是形式或者可有可无,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积极性不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尚未转变,“教书”和“育人”的双职责使命意识需要增强。

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中,不仅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优良的个人品质,还需能够充分挖掘医学课程中存在的社会科学元素和思政元素,这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强化思政知识内容的教学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部分教师个人认知上的局限性,加之能力与经验上的缺失,导致思政资源提取和应用限制在某个学科或是某堂课,从而容易引起思政教育的同质化,无法建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弱化医学专业课程本身的育人作用。

1.3 医学类高职学生价值观有其独特性

医学专业是面向人的学科,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要求更高。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多元化文化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匮乏、道德价值观淡化、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等问题。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基础差、底子薄,存在对所学医学专业认同感不高的情况,加之思想政治课内容精炼深奥,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思政知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容易将其视为与医学专业无关、学之无用的课程,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医学专业的特点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其工作开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中,想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特点及价值属性的融合与呼应,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2 医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优化路径分析

2.1 建立多元化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

传统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略知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引领元素。思政教育实践体系的目标是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一体化,把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从而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

思政教育实践体系借助于顶层设计,搭配高度契合的组织体系,既能推动单个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又有利于“以点带面”,促使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开花,引导更多教师投身于课程思政的开发中。探索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制定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与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能力需求相契合的课程融合途径,并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梳理整理出适用于医学高职生的显性及隐形思政元素,解决课程思政怎么融、从何融,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着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逐步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尝试开发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研究机构,将其作为专业化的工作渠道,以及学校和教师日常交流、统一管理课程开发、统筹分配资源、提供专业帮助、分享尝试经验、巩固开发成果等的平台,由此推动医学课程思政机制稳步建设。

2.2 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在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过程中,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因此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力和执行力的提升,是课程思政落实落细、见功见效的关键。

高职院校需要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消除教师个人的理解误区,积极转变育人观念。高职学校应当尝试利用讲座与会议等活动,引导教师由原有单列的思政课程转向全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同时,利用教师岗前培训、业务学习、支部活动等转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使教师明确自身在建设课程思政中的价值。这样,一是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解除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思想误区,促进教师能够自觉自愿地承担起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职责;二是提升职业教师对思政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要准确锁定医学课程和思政的互通之处,保证思政元素挖掘方向的合理性。从而,切实将知识概念运用于课程教育实践,建设一支具有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3 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建设基础,如果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医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因此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需要找到建设的切入点,挖掘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探寻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界定各门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和界限,由此促使专业课程的知识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深度融合。

推动课程目标合理统筹是展现教学价值和育人作用的必经之路,所以需要重新审视专业课程,要将教学目的放在学生人格及精神层面,充分利用医学专业课程特色资源,提炼出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共通点和关联点。同时,针对课程的培养目标,逐门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梳理出专业课程中包含的爱国情怀、人文精神、医德修养、法治意识等医学生职业素养要素,使其成为医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生动载体,以充分展现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以思政元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教育模式,从而促使课程思政与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身心健康实现有机结合。

另外,面向医学生的教育,应当着重突显“医者仁心”方面的引导,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日常价值引导,使其始终以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先,逐渐成长为合格医学从业者。

2.4 丰富课程思政开展形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并不是教学课程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育人体系和育人理念的深度重构,具有隐性强、凝练难度大的特点,需要在知识学习、能力训练、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之间关系的精准把握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作用。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明确专业课程中各个思政元素切入点,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出丰富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根据思政元素和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和实训环节中。另一方面,丰富课程思政开展形式,强化对外部教育资源的引入。通过建立专业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弥补传统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在教育实践上的不足,同时满足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需求,增强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输出能力。此外,将思政教学与医学专业实习活动相结合,将专业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社会公益、见习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合作态度,在理论知识内化的基础上,加深医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增进对患者及生命的关爱与尊重,推动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素质提高。

2.5 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保证课程思政持续推进

制定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和评价、激励机制,即:一是关注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制定明晰、规范的制度和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内容,能够做到有据可依;二是关注课程思政的实施落实情况,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通过课堂调研、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等不同途径和方式,客观地了解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的效果、建议和不足,以推动和促进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效融合;三是建立切实可行针对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把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性、参与度和教学效果等,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考核评价、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成果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 结语

伴随着行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医风医德的要求在逐步提高,作为培养医学后备人才的医学高职院校,突破现有教育体系限制,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适应能力已刻不容缓。医学高职院校要严格做好对医学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及专业素养的提升工作,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程的辐射作用和隐性教育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全工程当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从而确保思政教育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项细节上都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能够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为国家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拥有医德仁心的优秀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医学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医学的进步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