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方体质学说治疗杂病验案举隅
2023-01-04宋志骧
宋志骧
体质辨识为中医辨证论治中重要的环节,黄煌教授开创经方体质学说,形成以“方人”“药人”为核心的学术思想[1],笔者近年运用经方体质学说指导临床,体会经方体质学说使辨证论治变得简明、有效,笔者不揣浅陋,选取8个经方验案,谈谈经方治疗杂病的思路。
1 验案举隅
1.1 黄连解毒汤治疗肛周脓肿林某,男,33岁。一诊2015年4月30日。形体:体高壮实,肤暗唇红,头发粗黑。主诉:肛周肿块、疼痛1周。病史: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肿块,五角硬币大小,按压疼痛,用麝香痔疮膏外抹治疗无效,大便通畅,余症无殊,舌红苔薄黄,脉有力。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药物控制不稳定;6年前肛周脓肿,手术后痊愈。诊断:肛周脓肿。处方:黄连解毒汤。用药:黄连5 g,黄芩12 g,黄柏8 g,生栀子12 g。3剂。随访:1个月后反馈上药后肛周肿块立即消除,现均正常。
按:经方体质学说认为黄连解毒汤为清热泻火解毒方,体质多处于“火热状态”[2],这种体质的皮肤易生疮疖、脓包。本案患者体质壮实,头发粗黑,唇红焦状,脉有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病,且容易出现肛周脓肿,是火热体质表现,故用黄连解毒汤取得速效。
1.2 葛根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月经延期苟某,女,35岁。一诊2016年12月20日。形体:中等偏胖,肤色黄暗,脸肿状。主诉:月经不规则半年。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延后,周期2个月1次,末次月经11月17日,色量可,睡眠差易醒,多尿,怕冷汗少,易颈痛,脚抽筋,下肢皮肤干燥,舌暗苔黄腻,脉沉滑。腹诊:两少腹压痛。诊断:月经不规则。处方:葛根汤合桂枝茯苓丸。用药:葛根30 g,生麻黄6 g,桂枝18 g,生白芍15 g,炙甘草6 g,干姜3 g,大枣20 g,茯苓20 g,桃仁15 g,牡丹皮15 g。7剂。二诊2016年12月27日,药后睡眠好转,余症同前,上方加牛膝20 g。7剂。三诊2017年3月25日,上药后月经已行,近3个月周期正常,末次月经3月23日,继续用一诊方7剂巩固疗效。
按:经方体质学说认为葛根汤体质多为“面色黄暗、身困沉重、汗少怕冷”等机体处于低迷、阴冷、收敛的状态[2],女性月经易延期或闭经,本患者符合葛根汤体质,又根据“脚抽筋,下肢皮肤干燥”等瘀血状态[3],合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葛根汤合桂枝茯苓丸即对体质又对病证,达到较好治疗效果。
1.3 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咳嗽饶某,男,38岁。空调修理工。一诊2014年8月13日。形体:形体壮实,肤暗唇暗,腹部膨大。主诉:咳嗽半月,病史:患者半月前无诱因出现咽痒,咳嗽剧烈,黏白稠痰,咳后体软乏力,服诸多西药少效,胃口亢,胃胀泛酸,大便干结,舌质老且红苔少脉有力。既往史:慢性胃炎、高血压病史。2014年6月30日CT检查:右侧上颌窦炎症,两侧鼻甲肥大,两肺未见异常。诊断:支气管炎,处方: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用药:北柴胡15 g,黄芩10 g,姜半夏15 g,炒枳壳20 g,白芍15 g,制大黄5 g,干姜5 g,红枣5个,厚朴15 g,茯苓15 g,紫苏子10 g,紫苏叶10 g。5剂。二诊2014年8月19日,药后咳嗽好转,痰黏稠白,鼻塞有涕,闻刺激性气味易咳嗽,头闷,右肩疼痛,舌脉同前。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桃仁10 g。5剂。三诊2014年12月10日,上药后咳嗽即消除,胃胀泛酸显减,要求继用中药调理体质,继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10剂巩固善后。
按:经方体质学说认为大柴胡汤可以“治疗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3],笔者认为大柴胡汤体质是机体代谢产物过盛导致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本案患者形体壮实,腹部膨大,胃口亢,胃胀泛酸,大便干结,脉有力可判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另外,根据患者咽痒、咳嗽、痰黏合用半夏厚朴汤,合方用药而获得良效。
1.4 炙甘草汤治疗慢性胃炎倪某,女,64岁。一诊2017年1月23日。形体:消瘦,面色暗淡贫血貌。主诉:胃胀10 d,病史:患者10 d前饮食过多出现胃胀,伴嗳气,无泛酸,大便易干易稀,睡易醒,心动悸明显,少汗,头昏眩,体倦,舌淡苔薄脉沉弱,长年素食。既往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慢性胃炎。处方:炙甘草汤。用药: 炙甘草24 g,桂枝12 g,肉桂10 g,党参15 g,干姜3 g,大枣20 g,生地黄30 g,麦冬30 g,麻仁10 g,阿胶(化冲)10 g,黄酒(兑)10 ml。5剂。二诊2017年2月3日,胃胀显减,胃口可,偶嗳气,体倦乏力,心悸减,头昏沉,饥饿时心慌,易抽脚筋,舌脉如前。继用上方5剂。随访2017年3月24日,中药后胃痞胀除,胃口正常,体力较前明显好转。
按:经方体质学说认为炙甘草汤体质多为营养匮乏,功能低下的状态[2]。本案患者长年素食,并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吸收功能衰弱,导致“形体消瘦,面色暗淡贫血貌,体倦,头昏心悸,面色暗淡,舌淡脉沉”虚弱状态,再结合心动悸明显,笔者放弃了传统治疗慢性胃炎的健脾理气,消积化食的常规方法,选用针对体质的炙甘草汤益气滋阴,强壮机体而获良效。
1.5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咽炎高某,女,40岁。一诊2016年1月7日。形体:形体偏瘦,面微黄暗,三角眼,忧郁表情。主诉:反复咽喉疼痛3年。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经口服抗生素、清热解毒口服液、输液等多方治疗仍反复发作,现症:咽喉疼痛,影响吞咽,体倦乏力,睡眠差,忧虑烦躁,惊恐担心,常常叹气,胃口一般,大便溏稀,日1~2次,头昏口渴,下肢皮肤干燥起屑,舌淡微胖、苔薄腻脉微滑。检查:咽喉淡红,扁桃体2度肿大。腹诊:心下按之疼痛。诊断:慢性咽炎。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龙骨。用药:北柴胡15 g,黄芩10 g,桂枝12 g,干姜9 g,天花粉12 g,煅龙骨(先煎)30 g,煅牡蛎(先煎)30 g,生甘草6 g。5剂。二诊2016年3月11日,药后精神、胃口、睡眠都好转,咽喉仍疼痛,诉生气后即易感冒咽痛,月经将至,舌淡嫩脉沉细。继用上方5剂,喉灵穴、少商穴放血,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针灸。三诊2016年3月17日,施针第2日咽痛即除,5剂药后咽痛未作,精神睡眠均正常,情绪好转,面露笑容,现大便溏稀,要求继用中药改善体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15 g,炒白术15 g。半年后以他病来诊,诉上药后整体状态明显好转,无咽痛发作。
按:本病患者的形体外貌及疾病特征符合经方体质学说的“柴胡体质”[2],因其有体倦、忧虑、失眠、腹痛腹泻等症状,在柴胡类方中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患者虽以咽痛为主诉,但用本方针对体质用方,加龙骨增加安神定惊之功。二诊时整体状态好转,仍有咽痛,结合治疗咽痛的针灸治疗。三诊时咽痛除,仍见大便溏稀,加茯苓白术增加健脾止泻之功。最终治愈3年之久的咽喉疼痛,体质也得到明显改善。
1.6 桂枝茯苓丸治疗带状疱疹周某,男,78岁,退休教师。一诊2015年2月16日。形体:肤白体偏瘦。主诉:左少腹疼痛不适3 d,病史: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少腹疼痛,影响患者睡眠,大便4 d未行,自述近一年记忆力下降,舌淡苔薄脉缓。腹诊:腹软,左少腹压痛。诊断:腹痛待查,根据症状似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考虑瘀血证,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黄芒硝。用药:桂枝15 g,茯苓15 g,桃仁15 g,生白芍30 g,牡丹皮15 g,制大黄10 g,芒硝(冲)10 g。2剂。二诊2015年2月21日,上药后大便即畅,少腹疼痛减少,18日左少腹及腰部出现红疱疹,疼痛明显,疹色深红,诊断为带状疱疹。处方: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用药:北柴胡15 g,黄芩10 g,水半夏15 g,党参10 g,生甘草6 g,生姜3片,红枣3枚,桂枝15 g,茯苓15 g,生白芍30 g,牡丹皮15 g,酒大黄10 g。3剂。三诊2015年3月2日,带状疱疹消退,仅见腰部痂痕,平素易胸闷易受惊,舌淡苔薄脉缓,继用前法。
按:经方体质医学认为桂枝茯苓丸为活血化瘀方,用于瘀血体质调理。患者年纪老迈、大便干结、记忆力下降,左少腹压痛可判断为瘀血体质而选用桂枝茯苓丸[3],因大便干结加制大黄、芒硝。二诊时患者左少腹处皮肤出现带状疱疹,合小柴胡汤增加免疫力抗疱疹病毒,达到较好疗效。
1.7 茯苓饮治疗慢性胃炎金某,女,43岁,小餐馆老板。一诊2017年1月10日。形体:矮胖,面色黄暗,唇淡,肌肉松弛。主诉:反复胃胀5年。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胀,恶心返酸,饥饿时心慌乏力,口干能饮水,大便易稀,无黑便,体倦易汗,腰酸,月经正常,舌淡苔润,脉偏沉缓,工作强度大。胃镜检查(拒)。诊断:慢性胃炎,处方:茯苓饮加半夏。用药:党参20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陈皮30 g,枳壳15 g,生姜5片,姜半夏15 g。5剂,医嘱:三餐必须定时;禁食水果、牛奶等食品;多休息。二诊2017年1月16日,药后胃胀明显减轻,偶见饱胀,大便成形,精神好转,脚易抽筋,饥饿时仍心慌乏力,舌脉如前,茯苓饮合桂枝汤。用药:党参20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陈皮30 g,枳壳15 g,生姜5片,桂枝6 g,肉桂10 g,生白芍15 g,炙甘草6 g,大枣20 g。5剂,三诊2017年1月20日,胃胀消除,胃口正常,精神略疲,舌脉同前。继用二诊方5剂,巩固善后。
按:经方体质医学认为茯苓饮为传统的健脾理气化痰方[3],方证多为“胸中有停水,虚气充满者”[4],表现为“腹胀、心下痞、食欲不振、吐水、胃内有停水”[3]。患者形体矮胖,面色黄暗,肌肉松弛,体倦易汗,大便不成形,其整体状态属于水停气滞状态,故选用茯苓饮。二诊因有饥饿时心慌乏力,笔者经验此症多为桂枝汤证故合之,方证相应疗效明显。
1.8 温胆汤合除烦汤治疗性冷淡叶某,女,22岁。一诊2015年8月3日。形体:形体中等,肤色白,双眼皮,眼睛明亮。主诉:厌恶性生活半年。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受惊吓后厌恶性生活来诊,病始于半年前火灾中逃生,出现胸闷气短,性生活冷淡渐至厌恶,眠差梦多,出汗多,口渴饮水多,溲黄量少,易阴痒,咽喉黏痰,舌红苔薄脉滑。诊断:性功能障碍,处方:温胆汤合栀子厚朴汤。用药:陈皮15 g,姜半夏15 g,茯苓15 g,生甘草5 g,生栀子12 g,枳壳12 g,竹茹12 g,厚朴12 g。5剂。二诊2015年8月8日,药后胸闷好转,但睡眠仍差易醒,小便次数多色黄,口渴,烦躁郁闷,厌恶性生活稍好转,小腿酸胀,大便偏干,舌淡苔薄脉滑,处方:除烦汤合四逆散。用药:厚朴15 g,姜半夏15 g,茯苓15 g,苏梗15 g,黄芩10 g,生栀子12 g,连翘20 g,枳壳15 g,北柴胡15 g,白芍15 g,生甘草6 g。5剂。三诊2015年8月12日,药后睡眠情绪均有好转,大便偏干,咽喉黏痰感,舌红苔薄脉滑微数。继用二诊方5剂。随访2015年8月19日,性生活已正常,胸闷气短消除,睡眠正常。
按:本病患者的形体外貌及疾病特征符合经方体质学说中“半夏体质”[5],患者情感丰富敏感,因受惊吓后导致感觉异常,胸闷气短,渐渐导致厌恶性生活,故用半夏类方治疗,初诊用温胆汤合栀朴汤。二诊因烦躁明显改用除烦汤合四逆散,而取得明显疗效。
2 总结
经方体质学说关注“患病的人”,着眼机体整体状态,不容易被患者主诉限制用方思路,如案4没有围绕慢性胃炎而是根据体质选用炙甘草汤,案5没有围绕慢性咽炎而是根据体质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种着眼于整体状态辨证选方,达到了意外的疗效;经方体质学说透过复杂的疾病现象把握本质,如案1体质处于火热状态用黄连解毒汤,案2体质处于阴寒低迷状态用葛根汤,案6体质处于瘀血状态用桂枝茯苓丸,这种着眼于身体本质用方,可快速达到治疗目的;经方体质学说可以使传统复杂的辨证思路变的简单,着眼方证方人相应,如案3抓住大柴胡体质用大柴胡汤,案7抓住水停气滞状态选用茯苓饮,案8抓住半夏体质选用除烦汤,使疾病快速得到痊愈。
经方体质学说可以拓宽辨证思路,简化辨证过程,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