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阳方言的副词“斗”

2023-01-04张艺馨

华中学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晚点信阳语气

张艺馨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一、引言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东邻安徽,南接湖北,西连陕西和山西,北靠河北和山东,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虽然行政上属于河南,但地理上超出中原,与安徽、湖北交往密切,方言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带有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以及赣语和客家话成分的方言。在方言分区上,信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

“斗”在普通话里主要做动词,但在信阳方言中除了做动词,还可以做副词。关于副词“斗”,学界研究较少,刘迎迎(2015)[1]提到河南商水方言“斗”有副词用法,认为“斗”做副词时,可以跟连谓短语、兼语短语、语气和程度副词“恁”等共用。例如:

(1)我斗上街去买个菜。

(2)斗叫他去买个插座。

两例“斗”皆为副词,其中(1)中的“斗”是时间副词,表示“我只是上街买菜,很快可以回来”;(2)中的“斗”是范围副词,表示“只让他去买插座,不做别的”。

本文拟讨论“斗”在信阳方言中的副词用法,从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以及关联副词4个方面进行分析。信阳方言是笔者的母语,文中所举用例大多为笔者自拟。

二、语气副词“斗”

“斗”作为语气副词,经常用来表示说话人强调或决断的语气,表明说话人确认肯定的态度。例如:

(3)A:得找其他人帮忙了。

B:你斗别找其他人嘞,我斗可以帮你搞定列这个事儿。

(4)A:你这脾气太差嘞。

B:我斗这味这样的脾气,你不忍也得忍。

例(3)B前分句中,“斗”用在否定副词“别”的前边表示强调,表明说话人不希望对方找其他人帮忙的态度;后分句中,“斗”进一步强化了说话人的态度。例(4)B从“斗”字可以推测,说话人明显被别人的话所激怒,“斗”一方面强调出说话人的脾气无法改变的事实,另一方面表明对方得接受说话人的脾气,同时暗含说话人对自己的脾气有所认知,但是并不愿意做出改变。

当一个句子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认知时,“斗”作为语气副词,可以加强说话人对所要表达的认知意义的证实或提醒。例如:

(5)A:糟糕!得赶紧补作业。

B:我斗说了老师要检查咱们的作业,你现在再写也来不及嘞。

(6)A:他来晚了啊!

B:我斗感觉他不会来列么早,现在你看应验了啵?

例(5)B说话人通过后分句“再写也来不及”验证了“老师要检查作业”这一事实。前分句“斗”加强了认知意义,同时也反映了说话人之前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对方并没有接受这一事实,其实这也是在提醒对方早点完成作业。例(6)B“斗”起单纯的验证事实的作用,表明说话人之前已经猜测到“他会来晚”;后分句“现在你看应验了啵”,意在表明“他晚来”与之前说话人的预期相一致,并没有出现与预期相悖的情况。

“斗”还可以表示将就、忍让的意思,不过这种情况往往见于“X斗X”的格式。例如:

(7)A:饭得晚点吃。

B:吃晚点斗吃晚点吧,吃晚点总比不吃强。

(8)A:除了小李愿意,其他人都没空。

B:小李斗小李吧,由小李参加这场演讲比赛总比没得没有人参加要好。

例(7)B中“斗”用于两个“吃晚点”中间。“吃晚点”是述补结构,如果只用一个“吃晚点”,只是表明吃饭的时间有些晚了,并不说明别的什么问题,但是两个连用,中间加“斗”,构成“X斗X”的格式,就不是单纯表明时间的晚,而是强调出说话人的一种无奈,对事实的一种迁就和忍让;后分句“吃晚点比不吃强”是说话人在对事实的忍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加强了其忍让的语气。例(8)B“X斗X”中的“X”不是谓词性短语,而是人物名词“小李”。因为没人参加演讲比赛,所以只能让“小李”参加,“小李”可能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因为没有其他人参加,所以只能选择“小李”。这是一种将就,与说话人的愿望并不一致。同例(7)一样,例(8)的后分句也可以视为说话人的一种自我安慰;不过跟例(7)稍有不同的是,例(8)所要表达的将就之意更加浓厚。

“斗”作为语气副词时,可以表示强调或决断,也可以表示证实或提醒,在“X斗X”格式中表示将就或忍让。当表示强调或决断时,“斗”一般跟表示否定的副词以及指示代词“这/那”配合,整个句子包含了说话人强烈不满的情绪,突出自己的潜在观点或立场。当表示证实或提醒时,“斗”多与表示认知意义的动词配合,整个句子体现出说话人对已然事实早有预料,并未超出说话人的预期。当表示迁就或忍让时,“斗”用于“X斗X”构式,多与VP结构或NP结构组合,整个句子反映出说话人对已然事实的无奈妥协,这种超出说话人事实发生前的预期,构成了一种反预期的情况。

三、时间副词“斗”

“斗”做时间副词时,往往会有一个时间参照,表示说话人对时间的主观认知。有时是认为事情发生得比较快。例如:

(9)我马上斗回来,别急。

(10)我邻居家的孩子,斗快大学毕业了。

(11)天斗快亮了,快起床。

从上面三例可以看到,“斗”在以说话的时候为参照时,往往用在VP结构或形容词结构的前面,表示事情将会很快发生。例(9)中,“斗”用在趋向动词“回来”前面,表明说话人会很快回来,但这个“很快回来”是以说话人说话的那个时间点为参照的,并不是客观上很快就能回来,更多的是说话人主观上的一种自我认知,说话人是否真能很快回去,还需看客观情况的变化。例(10)中“斗”用在“大学毕业”前面,同时为了突出“即将大学毕业”的意思,中间又用上形容词“快”。如果只有“斗”与“大学毕业”组合,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只有加“快”后一起做状语,这句话才能成立,强调了“即将大学毕业”的意思。不过具体有多快,听话人无从确切把握,可能是一年两年,也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天,所以这句话表达的是说话人时间上的一种主观认知。例(11)中,“斗”和“快”一起修饰形容词“亮”,同样也表明说话人对时间的一种主观认知。

“斗”有时以某一时间为参照,表示说话人认为事情发生得比较早。例如:

(12)我爸和李叔叔刚当兵那会儿斗认识了。

(13)我滴个乖乖,小洋那孩子原来六岁斗学弹琴了,怪不得他现在琴弹得这么好。

这两例“斗”分别用在动词“认识”和“学”前面,强调说话人所述事情发生得早。“早”同样有参照时间,就例(12)来说,其参照时间是“刚当兵那会儿”。从两例中我们还看到,“斗”表示时间的早时,其修饰的动词往往是具有持续义的动词。

“斗”有时以某一时间为参照,表示说话人认为前后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比较短。例如:

(14)我舅舅去香港后斗给我寄来了我喜欢的平板电脑。

(15)他一接到单位通知,斗赶紧放下手头的活计往单位赶。

(16)我进了考场,斗紧张起来了。

例(14)是个表示给予的句子,舅舅寄电脑这件事是在他去香港之后才发生的,所以,寄电脑是以舅舅去香港这件事为时间参照,两件事间隔的时间很短暂。例(15)“斗”和“赶紧”呼应,强调了两件事情间隔时间的短暂,也反映出“他”心情的焦急。例(16)“我”的紧张是在进考场之后才出现的心理变化,这个心理变化显然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

四、范围副词“斗”

“斗”用作范围副词时,往往是通过对目标对象的限制,突出强调说话人对所限制事物的趋向性认知。不过这种限制性多以“减量”为主。

有时,“斗”是对人或事物进行排他性的限制。例如:

(17)我们这届同学里斗他结婚最早。

(18)我斗列么一个孩子,不疼他疼谁?

例(17)“斗”位于句中。这句话里,说话人对“他”进行了突出强调,并且在“斗”的前面设定了一个范围进行比较。在“我们这届同学”这个范围里“他结婚最早”,表明“他”的结婚时间在这届同学中是最早的。如果没有“我们这届同学”这个范围限制,那么“他结婚最早”就没有意义。任何事物的比较都是在一定的范围里进行的,取消了这个范围,比较就没有意义。所以,在这个句子里,“斗”既强调了“他结婚最早”这个事实,同时也限定了比较的范围“我们这届同学”。例(18)的“斗”强调“我只有这一个孩子需要疼”。前分句表明“我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其他的孩子”这一事实,后分句表明“我对唯一的孩子很疼爱”。前分句可以看作后分句的铺垫,后分句是对前分句内容的补充说明和强调。两例中,“斗”都体现了对说话人所指对象的排他性限制,即在一定范围内,该对象具有唯一性或最高级。

有时,“斗”是对一个表示推理的句子中的前提条件进行限制。例如:

(19)斗因为这点小事儿想不开,值得吗?

成本预算是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细化了医院成本核算,减少了预算外开支,降低了医院运营成本。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工具的应用,势必要改变医院的管理流程,使管理决策更加快速和准确,从而达到改善医院内部管理流程的目的。

(20)这个电视剧好看斗好看在它的剧情和角色都很接地气。

例(19)说话人对听话人因为小事儿想不开表示不满,不过在听话人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立场之前,说话人只能凭借自己的猜测和推理来表达不满之意。该句的主要意思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这样不值得,但前分句的内容属于说话人的推理,不一定为真,所以用“斗”来限制这一推理。例(20)电视剧好看是说话人的看法,至于好看的原因是什么,后面紧跟着作出解释。如果去掉“斗”,这句话就变成“这个电视剧好看在它的剧情和角色都很接地气”。“斗”的使用不仅让“好看”一词重复出现,突出了说话人对这个电视剧的认可和喜欢,同时也点明了说话人认为其好看的原因是剧情和角色接地气,而不是别的因素。如果没有“斗”,那么电视剧的好看在于很多方面的因素。

有时,“斗”侧重强调数量少或者数目小。例如:

(21)这些菜,五块钱斗够了。

(22)我一个小时斗可以搞定这些活。

例(21)表明说话人认为这些菜只需五块钱就能买下,潜在意思是这些菜不值得多花钱,五块钱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承受价位。这句话除了表明这些菜不值得多花钱,还表明说话人对买菜人的不满,也表明说话人对买菜很有心得。例(22)说话人认为一个小时搞定这些活,很可能是出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斗”强调了一个小时足够,甚至不需要一个小时。这句话可以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说话人还未开始干活,表明自己的信心;二是有人之前干过这些活,所用时间超出了一小时,说话人对此不满,认为一小时就能搞定。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范围副词“斗”的“减量”强调。此外,“斗”在表示数量上也存在“增量”强调的情况。不过强调数量多或数目大,往往是通过衬托的方式来表达。例如:

(24)光他一个人斗拿走了几十张这种纸,这哪还有剩的?

以上两例都采用了前后对比衬托的方式,强调数目大;此外还包含了说话人一定的感情色彩。如例(23)指出一片叶子不大,包含的细胞却很多,明显超出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范围,表达了说话人对这一事实的惊讶。例(24)通过前后对比的衬托,反映了说话人对“他”的强烈不满。

五、关联副词“斗”

“斗”作为关联副词,常与其他关联词搭配使用,用于假设、条件、因果等复句。

在假设句中,“斗”常与“如果”“假如”等搭配,表示一种虚拟的结果。例如:

(25)如果他没按时来上班,斗可以让他不用再来了。

(26)假如我姐跟这个老外结婚了,斗得跟着他去国外生活。

例(25)、例(26)“斗”引导的后分句都是一种虚拟的结果。例(25)前分句说话人提出假设,引出后分句的虚拟结果。就结果而言,说话人的态度十分坚决,没有回旋余地,语气十分强硬,可见说话人对“他”十分不满。例(26)“斗”引出“我姐跟老外结婚需去国外生活”这一虚拟结果,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跟例(25)相比,例(26)的语气弱了一些,并不一定如虚拟的结果所言,也有可能结婚后在国内生活。该句表明的态度并不坚决,有回旋空间。

在条件句中,“斗”常与“只要”等搭配,表示一种条件的结果。例如:

(27)只要完成作业,斗能出去玩。

(28)他洗完澡,你斗可以去洗了。

这两例是条件句,前分句是条件,后分句是由条件引出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的实现是以前分句的条件为前提的。例(27)“出去玩”的条件是“完成作业”,但这一条件并不是必要的,因为并没有说必须完成作业才能出去玩,就算是没有完成作业也有可能出去玩。例(28)表明洗澡的先后顺序,“他”洗完“你”再去洗,但这种条件也不是必要的,因为也有可能同时进行,并不遵循先后顺序。另外,例(28)并没有使用“只要”,这就说明,条件句中并不一定使用“只要”来联结分句,省去“只要”,只用“斗”字,句子也是可以成立的。

在因果句中,“斗”常与“既然”等搭配,表示一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例如:

(29)既然路挺近,斗走着去吧。

(30)既然这家餐馆有优惠,斗去这家吃饭吧。

这两例都是“既然……斗……”因果句,这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更多的是说话人根据客观实际做出的一种主观判断,表现为一种建议。无论是例(29)的“路近”,可以“走着去”,还是例(30)的“餐馆有优惠”,可以“去这家吃”,都是说话人基于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建议,而且语气上也比较委婉,态度并不那么坚决强硬。

六、结语

信阳方言中的副词“斗”,在不同的句法环境里,可以做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和关联副词。作为语气副词,多用来表示强调;作为时间副词,多用来表示时间短暂;作为范围副词,多用来表示“减量”强调;作为关联副词,多用来表示结果的达成。本文分别讨论了这四种语义的副词“斗”的语义特征及语法表现,至于“斗”在信阳方言中的其他语义及用法,有待进一步考察。

注释:

[1] 刘迎迎:《商水方言副词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猜你喜欢

晚点信阳语气
注意说话的语气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高铁列车连带晚点横向传播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晚点的火车(外三首)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注意说话的语气
高速铁路初始晚点致因-影响列车数分布模型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