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

2023-01-04年君义吴松诺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落民俗生态

年君义,吴松诺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和思想理念在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 给我国本就脆弱的村落民俗体育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冲击,其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大。 村落民俗体育与乡民日常的生产劳作和风俗习惯紧密相连, 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必然有其生态的内生机制交融于社会文化整体中的外在机制。 文化生态学主要是通过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科, 它着重于引导人们关注社会文化现象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发展和演变的规律,通过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内在联系,消解不利因素,营造系统整体和谐与共生的局面[1]。村落民俗体育的文化生态不是静止的状态,它的维系需要人类与周边环境元素的不断调适,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若村落民俗体育“生态”的发展偏离轨迹,则会导致其发展日渐衰微。

湘西地区历史悠久,是汉族、苗族、土家族等20 多个民族聚居之地,村落民俗体育数量多、特色鲜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本研究结合对湘西地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的田野调查经验,通过以鼓舞、舞龙、舞狮等具有鲜明区域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的存续状况为切入, 尝试对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内涵进行解读,挖掘其蕴藏的智慧,并针对其存在的困境提出消解路径, 以期对我国当代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所启示。

1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的内涵

1.1 文化生态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的重要命题,道家、儒家、佛学的思想中都对其有涉及,它昭示着古人寻求人与自然秩序和谐的价值观念[2],这与今天的文化生态理念不谋而合。形成发展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民俗体育不仅具备身体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背后所蕴含的象征和隐喻意义甚至更为重要,它融入了图腾崇拜、祭祀先祖、祈福求安等元素,涵盖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自然”等元素和谐共存的期待,这正是“天人合一”智慧的体现。 如湘西吉首市马颈坳镇的钢火烧龙,正是群众为了避免灾情,祈求吉祥的一项民俗体育项目,在活动开始前先要进行严格的祭天拜地仪式, 再进行节庆的狂欢,操练者打着赤膊,任凭火花在身上流窜,展示了湘西人民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相信只要内心虔诚,便能在今后顺顺利利,得到神明和先祖的庇佑。 从中不难勾勒出村落民俗体育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也充分展示出了湘西人民在与自然环境搏斗中的勇气与智慧。

1.2 文化生态意识:和谐共生

生态意识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 也是我国“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民俗体育大多依附于乡土社会而存在,其活动具有“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中的人们与自然环境的不断调适过程,更多是体现的一份敬畏之心,以信仰、崇拜、意愿寄托作为人类安稳存活于天地自然之中的美好祈求[3]。 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不能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民俗体育便被赋予了某些“神圣”的意义,如湘西苗族舞狮便是因为人民对狮子威猛、雄壮的外表所痴迷,希望通过舞狮活动捍卫自己的族群免受妖魔的侵扰, 从而获得安居与丰收。 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寄托与皈依,似乎通过这项活动,人们变得更加勇敢,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因为 “狮神” 会在人们经历困难的时候出现帮助他们消除灾难。 舞狮只是活动的外显形式,而人们真正希望的是通过仪式的过程达到“娱神”的目的,从而获得神明的庇佑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1.3 文化生态枢纽:血缘与地缘

地缘关系,指因为地域而产生的联系;血缘关系,指因为血亲而产生的联系。 在村落社会中, 由于生存技术的相对落后,交通通达情况也较差,人口流动较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对稳固,地缘和血缘成为了维系村落社会秩序的枢纽。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所言,中国农村的生活是一种“熟人社会”,即由于人情、面子的关系,虽然也存在诸多竞争,但做事情秉承的都是“以和为贵”的准则,这和乡土社会淳朴的地域风情也有很大关系。 村落民俗体育中虽然存在 “竞争”的关系,但是更多的是突出“合作”,因为其大多依附于节庆而出现,参与人数较多,需要乡民之间的通力协作才能顺利达成,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弱竞技”的体育形式,“娱乐”是它更突出的文化特点。 从端午节湘西各地的划龙舟比赛中便可以看出,有的地方是政府组织为主,有的地方则是群众自发的,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每支队伍的背后都有着人数众多的支撑体系。 包括头人对队员的组织与选拔,乡民的集资,后勤食宿的供给等,群众都是自愿进行协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都认为村落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便是固化在心中的血缘和地缘情结在发挥影响, 通过划龙舟等民俗体育活动构建了乡土社会的“人情世故”。

1.4 文化生态境界:身心和谐统一

人们对村落民俗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狂热与投入正是将自然环境、 社会人文以及精神信仰三者达到最佳融合点的表现,从中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与满足,体验着身、心、宇宙最完美的和谐,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4]。 民俗体育是艰苦、单调乡土生活中的有效调节剂,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它获得娱乐、人情、心灵慰藉,同时活动了身体,满足了身心发展的需要。

村落民俗体育植根于农耕自然经济,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乡民的身体与心灵都被制约在一亩三分地上,并且不是说勤恳劳作便能获得好收成,很多时候还得看“老天爷脸色”,遇上灾害之年自是苦不堪言。 湘西地区苗族四月八、赶球等节庆中有着秋千、舞龙、舞狮等大量民俗体育项目。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当地人们对这些活动有着虔诚的信仰,很多村民都是精心打扮,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步行十多里到活动举办地点参加典礼。 无论平时的生产劳作多么辛苦,他们都愿意相信通过参加此类活动能够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洗礼, 以后的日子一定会风调雨顺。 产生于农耕社会,依附于节庆而存在的村落民俗体育活动便是这样通过独特的方式令乡民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不断调适中到达身心的和谐统一。

2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2.1 外来体育文化的入侵与误读

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隶属上层建筑的范畴, 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两次工业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厚实的经济基础,并顺着全球化的浪潮将政治和文化方面向不发达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外来体育文化的传入给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制造了诸多冲击,且不说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西方较为成熟的项目体育文化, 连日本的空手道和文化韩国的跆拳道文化在众多青少年的认知中所占的比重都要大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我国当前的传播媒介和社会、校园中,人民接触到的多是外来体育文化, 而很少能够看到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影迹,这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不利的[5]。

此外,伴随着西方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思想的传入,西方国家努力塑造着“西方中心论”的舆论,认为他们的文化是进步的,许多不发达国家的文化是落后的文化,应当摒弃。 在此舆论思潮的长期影响下,开始有很多的人认为现代竞技体育才应是时代发展的主流,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是生产力不发达时期的产物,伴有很多落后和迷信的“糟粕”,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消亡[6]。这实质上是对村落民俗体育的误读, 它的衰落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绝非是因为落后和愚昧,在任何时代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2 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价值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的巨大红利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利益”和“效益”成为大家选择与行动的重要参照,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价值理性导向出现了衰退[7]。价值理性是村落民俗体育得以历代传承的内在逻辑起点, 它孕育于传统文化之中,以“礼”“仁”“包容”“修养”等观念为核心要义,代表着村落民俗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理性诉求。

我国村落民俗体育有着自身的独特文化特色, 但与现代体育项目相比,由于它的竞技性、观赏性相对不足,使得它们的发展渠道和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十分有限, 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许多管理部门和开发机构都对其不够重视,进一步弱化了它们的地位。 此外,由于过分的注重村落民俗体育的健身和经济等价值的开发利用,导致其文化生态的剥离,文化内涵持续流失[8],有的民俗体育活动甚至被文化旅游公司彻底包装成为了表演项目。

2.3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

村落民俗体育的起源与发展与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文化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这是村落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场域基础。 由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理念的盛行和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给村落民俗体育的文化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一是在场域空间上,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大肆征地搞建设,破坏了村落民俗体育的自然生态环境[9],使得原本属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场域空间受到钳制;二是在价值理念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提倡农村青壮年进城搞建设,使得大批乡民离开农村加入了打工浪潮,青少年受先辈的影响,都立志“走出乡村”,大量分解了村落民俗体育的受众群体,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传承链出现断裂危机。

2.4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村落民俗体育异化

村落民俗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大多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现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许多民俗体育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使用的器具、活动的形式都源自于日常生活,选定的节庆日子大多是农活较为清闲的时间,人们借此机会进行身体和情绪的宣泄。 而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大,许多村落的居民都不再以务农为主要谋生手段, 如湘西德夯苗寨和芙蓉古镇等地, 许多乡民都依托苗族鼓舞等特色鲜明的民俗体育展演获得游客流量做起了个体户生意。 从表面上看,这些地方的村落民俗体育开展的有声有色, 实质上已经完成沦为了旅游业的附属,曾经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趋于淡薄,活动的开展多是和经济效益挂钩。 信息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 梦想一朝致富,不再热衷于参与民俗体育这类不能带来即时效益的活动。也有着许多人日夜为着生计而奔波, 弱经济价值的民俗体育活动很难成为他们首选的生存方式。

3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困境的消解之道

3.1 注重村落民俗体育精神文化内涵的塑造

“民俗体育在起源、发展和现代时期分别呈现出求生、劳作、交往、求偶的生存文化本相,强族强种、交感巫术、神灵祈祷、宗教信仰的生存文化本相”[10]。 一个单纯的存在意义并不能构成对村落民俗体育文化本身有效的价值支撑, 任何缺乏合理的价值体系支撑的人类文化实践都难以延伸得更远[11]。过去的村落民俗体育注重对村民的“教化”作用,是维持村落社会稳定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乡村善治等政策的出台,乡民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多元化的转变,生活质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原本适宜传统文化生存的环境也出现的变化,有的人开始厌恶传统的“繁文缛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的发生人与人的争斗,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村落民俗体育作为乡民共有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不仅要承担起促进人民强身健体的体育意识的形成, 还要注重对其精神文化内涵的塑造,这是清除现代“文明病”的关键,也是实现身心和谐统一发展有效处方。 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涉及到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 它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代表着先祖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命脉,要注重引导现代人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净化民风民俗,积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民族认同,合力铸牢共同体意识。

3.2 呼吁价值理性的回归,发挥村落民俗体育的育人功能

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 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以人为主体,这就需要呼吁价值理性的回归,强调对人性普遍意义的关怀。 民俗体育的产生和终极归宿不单纯是为了强身健体和谋取经济效益这些工具价值的, 而是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须品, 在对现代人的教化中要突出民俗体育的价值理性, 将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结合起来,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追求。

教育功能是存在于民俗体育中的潜性功能, 村落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必须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它能为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断的内源动力[12]。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寄存与民俗体育项目, 如湘西地区的苗族鼓舞和土家族武术都进入了校园进行推广, 在进行技能教学时要注重对项目文化背景的引入,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和民族文化自信,推进村落民俗体育的活态传承。

3.3 积极营造民俗体育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

村落民俗体育根植于乡间, 特定民众主体创造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 它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依托特定文化生态环境的滋养[13]。 虽然有许多民俗体育走出了乡土,登上了国家乃至国际的大舞台, 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的传承还得依赖孕育它的那片土地,因此当地政府部门要明确村保护思路, 加强对村落民俗体育文化存续状态的考察,合理的规划乡村建设,逐步的改善其生存环境,为其展演、文化传播提供必要的场域空间。

同时, 文化生态的建设自然离不开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对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不是静止的、机械化的传承,而是要结合时代元素,推陈出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当前的文化旅游热推动了村落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如素有“天下第一鼓乡”的湘西德夯苗寨,凭借对传统苗族鼓舞有效开发而名满天下,中央电视台对其也有过报道。 但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村落民俗体育的过度商业化, 一定要将文化内涵的推广与传播摆在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位置。

3.4 让村落民俗体育回归人民创造的主体性

“生长于斯、发展于斯、创新于斯”[14],才能构建成民俗体育本身的生态发展,在历史的演进中,村落民俗体育被民众赋予了某些意义化存在,以其特定的方式规范着民众的行为、言语和心理, 乡民对传统文化信仰的信仰与恪守是村落民俗体育文化历代相传的内在动力。

人民既是传承的主体,也是创造的主体,所有的村落民俗体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乃是后人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才能使它的存在贴近时代的生活。 在当下亦是如此, 国家政府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对史料的整理与采辑,对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申遗保护, 组织专家对一些传统项目的展现形式进行改造等,但民俗体育要实现其文化生态的延续,则必须要回归民众主体的传承与创造, 使村落民俗体育真正活在乡民身边,找到“接地气”与现代化改造中的平衡点,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乡土社会。 在社会生产新变革引领之下,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活空间与形式,社会文化的生态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村落民俗体育现代化进程的构建, 还需回归人民群众创造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落地、生根、发芽”!

4 结语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中蕴含着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思想理念,充分展现了地方乡民的智慧与情感,它承载着超越身体层面的文化使命, 对乡村生活社会结构的建构和族群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价值。 村落民俗体育生态发展的现代生成,还需审视其在当代社会文明存活的文化生态坏境,注重民众的选择、创造、建构和弘扬,才能获得创造性的历史提升。 我国村落民俗体育项目众多,分布广泛且形式各异,由于受其赖以诞生和发展的地域民族文化影响, 呈现出了各具特色且与地方自然、人文环境相融洽的民俗体育文化生态模式,共同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民俗体育文化生态圈, 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是新时代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村落民俗生态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冬季民俗节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民俗中的“牛”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俗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