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协作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2023-01-04张晓媛刘晓杰
张晓媛,刘晓杰
(1.北京科技大学昌平创新园区管委会,北京 102206;2.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北京 100083)
高校就业工作始终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来开展工作的职业教育领域越发活跃。学校和社会全员参与协作实施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各种形式且多方参与的就业和职业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多种技术性测试、辅导工具纷纷引入。应当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教育实践和理念深化的必然结果。
全员协作包含了几部分力量:一是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高校行政工作人员, 具体分为: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其中,院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多为辅导员[1]。二是教师(导师)队伍,教学专业知识的教师以及学生导师在科研项目和与专业对口的单位合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推荐、引导学生求职流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三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他们围绕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展开一系列管理和服务工作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这是全员化开展大学生就业和职业教育工作极其重要的补充。四是学校专门依照学生就业工作的需求聘请与之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个人。五是建立校企合作的社会用人单位,通过多种模式开展合作。其中社会职业机构、个人及用人单位的参与和协作是大学就业和职业教育工作受到全社会支持协作的集中表现,他们基于各种形式参与校园就业和职业教育活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社会学的视角将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求职市场发展紧密结合,使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工作更为高效、更有实效。
目前,全员协作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教育的探索已取得较好成效,很多地区和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学校特点的工作模式,部分高校及地区的实践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1 就业指导专任教师模式的探索
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2]。近年来,高等学校陆续加强了就业指导部门的专业化、专职化建设,个别高校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推进了就业指导专任教师模式的开展。如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专任教师模式实现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学分化、就业指导工作科研化、队伍建设编制化、业务培训项目化、工作职责包干化、发展空间多元化。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团队的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实现了就业和思政工作一体化开展。
1.1 以人员配备为基础,保障职业化、专业化工作队伍建设
随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北京科技大学在原有专兼结合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在全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增加了就业指导专任教师职位,在人员配置方面,确保了1:500的需求,各院系均增加专任教师职位(此职位来自专职辅导员团队),接受学院和招生就业处的双重管理。学校拿出专项培训经费,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兄弟院校交流、市场调查、课题研究四个方面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1.2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为主导,强化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
依托就业指导专任教师模式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教研室承担大学本科必修课程的教学和课程管理,开展教师培训、标准课件制作、课题研究、具体的项目实践等工作。以教研室教师为主体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工作,不仅有力保证了教师就业指导必修课的专业性,而且也增强了教师就业指导的普及率与有效性。
2 地区高校就业工作协作的实践
部分地区高校基于学科类别、学校所处位置等因素,经上级部门批准可以成立区域性的学生求职工作联盟(团体)。例如,通过教育部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牵头创立了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此协作组的创立代表了上海各个地区重点学校的就业群团已经从之前的各自为战向强强联合发生转变。随即在汉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正式成立。通过成立区域性学生就业指导联盟,他们为地区范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切实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充分保障毕业生就业[3]。这是我国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指导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
2.1 联盟内各高校就业工作优势互补
成立区域性就业工作联盟有利于发挥协作组内部各单位自身优势,高校间取长补短,统筹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例如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专场就业洽谈会和华东地区联动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等会议,通常是协作组主要负责,内部成员单所或几所高校轮流协办。此类洽谈会整合各高校资源,统筹优势,联合开展,每年度均如期举办,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及品牌效应。高校就业工作协作组广泛联络并吸纳用人单位成为协作组会员单位,有利于将高校与地方对接,为毕业生与企业搭桥。
2.2 联合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
在沪教育部直辖高等学校毕业硕士生求职工作协调组先后承担完成了《健全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政策与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研究》《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调研与近期就业前景预测研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等多项教育部、福特基金资助课题,编写了多部就业指导的研究性专著及多篇论文成果。通过联合研究,协作组内成员单位不断加强沟通,深化合作,为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体系创造条件。
2.3 灵活创办就业工作联盟
全国众多高校可以考虑成立地域性就业工作联盟,如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也可以考虑以从属关系,如:教育部等各部属、省属或市属高校成立协作组,更可以考虑行业或学科类别,如航空航天类、建筑类、冶金材料类、医药类、艺术类等学科或行业类别,跨地区合作成立就业工作协作组。
3 高校与社会机构开展合作
近年来,国内职业规划及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专业社会机构,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在校园内外发挥作用,典型代表有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和国际时代英杰公司。高校与这些社会化职业机构的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3.1 完善校企对接,实现人岗最佳匹配
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专业化的工作需求逐步推动衍生出多种专业方向的社会化工作机构,与政府、高校、个人、企业等一起出现在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工作组图中。比如,由高校与社会化机构合作共同打造门户网站或平台,企业能轻松实现招聘信息和视频宣讲的定向发布,提高招聘效率。学生可以定向获取招聘职位和视频宣讲信息, 提升就业精准度以及成功率,大大降低就业成本。学校可针对性地选择公司的招聘信息和视频讲座为毕业生服务,也可在网络平台上全面展现本校专业特色和应届毕业生情况。因此,此类平台可以使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学生)、企业岗位或职位实现准确有效的对接,即实现“人岗最佳匹配”,有助于实现高校、企业、个人的多方共赢。
3.2 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
目前,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基本以学校为主,社会资源为辅,已逐步得到了社会全员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也不只是一项服务,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在这个环节上,高校亟须与社会资源进一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更广泛地开展学生职业教育。例如一些致力于“提高中国青年就业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司和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了青年职业发展教育师资培训、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等丰富多样的实践,对高校就业工作中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的专业化提升尤为显著,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市场需求, 从而针对性培养学生能力[4]。
4 校企联合开展实践培训和就业指导
4.1 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联合培养
一直以来,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校企联合旨在缩小差距,注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其内涵是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增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为重点,通过高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和实践资源,实现研究生学术科研与用人单位的有机结合。
4.1.1 接收研究生短期实践,共建实习基地
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基地,成为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基地的进程中有三方面要素:高校、企业、政府就业管理机构。三者之间各具优势,互相协作,对就业实习基地的效果和发展空间共同产生影响。可以尝试多种类型或模式,力求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产生互动和激励作用。
4.1.2 项目结合研究生课题,实现合作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典型模式为: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研究生培养方案,企业全方位参与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融实践于课题科研之中,学校作为培养单位,全面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科研进展及毕业论文的形成等,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些高校推行了研究生培养“双师制”模式——基于可行性,研究生课题与企业工程项目紧密结合,研究生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学校研究生导师进行远程指导,对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和考核。企业安排工程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开展项目研发,并完成毕业论文的技术核心内容,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及实习实践,进行完整的岗前培训,企业可接收研究生到适当岗位就业。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入职就业,也可依托良好的工程实践背景进入到更理想的单位就业。
4.2 探索基于市场导向的多维就业指导路径
高校聘用企业高层主管、工程师、设计师等杰出人士成为就业指导与培训师资,实现就业工作的理论指导与市场实际情况的充分融合。
4.2.1 社会化就业指导
由政府在各地专门设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协调办公室,协调并指导用人单位充分利用内部有利资源,如高层主管、工程师、设计师或人力资源等各行业专业人士成为就业指导与培训的主力军,他们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很高,完全能满足毕业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高校要加强社会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促进他们顺利就业[5]。
4.2.2 课业化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相关部门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开设相关就业指导课程,用人单位选派经验丰富且指导能力优异的业内精英参与高校内就业指导工作。他们在专业培训基础上通过聘任方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师。课业化就业指导最大的特点是根据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统一安排进行参与,将用人单位选派就业指导师区别于校内就业指导教师的优势体现到就业指导课程中,更大程度地吸引在校生接受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参与此类课业化就业指导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优势和自身资源,能够更好地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论指导与市场实际情况的充分融合。
4.2.3 培训式就业指导
培训式就业指导大多与职业性、技术性的工作培训相关,这是因为这些岗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由用人单位的行业精英担任培训师资,利用用人单位自身软硬件资源对高校选派学生进行各种实用能力的培训,也可通过高校培养单位规定其占学生毕业所需学分的一定比重,实行学分制。这种培训式就业指导重视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技能的培训,具化了求职指导的内容,增强了应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求职实力,也相应缩短了应届大学生求职后的适应期[5],使经过用人单位培训式就业指导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欢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