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1-04张玉梁
张玉梁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1-2]。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大战略,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3-4]。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以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明确项目区域及时序安排,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重点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局面[5-6]。聚焦“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目标任务,重点对不规则田块、沟渠进行整合、填平、疏浚,完成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已成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本手段[7-10]。本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进优化提供借鉴。
1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主要做法
1.1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灌溉工程建设相结合,推动了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转变。以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渭北平原的大片农田基本都属于陕西省大型灌区泾惠渠灌区末端和交口抽渭灌区渠首,比如泾惠灌区的四支渠、五支渠、七支渠和九支渠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按照:1)修复并利用原有灌区输水渠道为灌溉水源,建设以渠道和低压输水管道等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2)利用渭北平原地下水位较低的优势,实施机井、抽水站等水源工程,配套建设渠道、低压暗管灌溉、滴灌等节水工程或水肥一体化设施,变大水漫灌为农田高效节水灌溉。
1.2 促进多元增收模式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吸纳农村劳动力相结合,有效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使得水资源紧缺和浪费现象得到缓解,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相应收益也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得到抑制。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形成了“土地流转收入+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的农户多元增收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务工创业问题。
1.3 提倡绿色发展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有效促进绿色技术推广普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节水灌溉设施、田间机耕道、农田输配电、田间配套工程等和农田建设相关的工程项目建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理念,以“改(改良土壤)、培(培肥地力)、保(保水保肥)、建(基础设施)、控(控污修复)”为路径,真正实现“藏粮于地”。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生物农药等新产品、新技术,实现肥药双减,提升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
1.4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环境治理相结合,构造了乡土特色浓郁的农田生态景观。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统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环境同步提升,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有机结合。加快小田并大田等宜机化建设,优化生产生活道路布局,加强杂边地、旱地、废塘整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步规划、一并实施,统筹多渠道资金,建设美丽田园,实现了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比如农村较多农户以发展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抓手,进行观光农业果园和蔬菜基地建设,取得了乡村旅游观光和农业生产双丰收。
2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
2.1 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突出
政府投资惠民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建设轻管理,导致项目在实际投产使用后,实际使用年限远远低于设计服务年限。镇村两级在项目申报时能够积极主动,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对项目管护重视程度不够,只是简单地指定人员进行了管理,没有细致研讨制度及措施;管护人员不能够在灌溉结束时细致排查工程存在的隐患,导致工程设施有时带病运行,小隐患造成大问题;项目建设单位由于经费限制,后期调查研究少,接到村级问题反映才进行摸排处理、指导;加之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对损坏的设备不能及时维修,导致工程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
2.2 电力配套不足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特别是井灌区,由于增加机井,原有变压器大部分不能满足抗旱需求。据电力部门预算,1台50 kV 变压器配套齐全安装完成的成本超过9万元,1 km高压线路架设完成费用大约在15万元。受资金限制,大部分机井共用一台变压器或变压器超负荷运行。笔者通过对部分项目调查,因变压器容量不足,机井灌溉时不能同步运行者达到30%,导致灌溉延误,造成作物减产。
2.3 田间道路不畅
农田内田间道路多为泥结石路面或砂石硬化路面,路面质量差,凹凸不平,断“头”路多,达不到“路相通”要求。农田内生产道路间隔多为100 m~200 m,宽度仅为2 m左右,每到雨雪天气,难进难出,农田作物生产条件差,收获季节,农业机械生产、运输不便,制约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工程设计基本上只对骨架道路进行设计、改造提升,但由于受亩均投资限制,数量少,“方田”格局不明显,与高标准农田要求有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3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建议
3.1 进一步提高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级分管领导、街办党政领导乃至村级干部,要切实发挥个人主观能动作用,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协调沟通,全力协调项目单位与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关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快、效果好,发挥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综合效应。在项目立项之前,建设单位要汇总本区县的各项基础资料,对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析,对项目区进行优化比对,保证投资效益最大化。不同单项工程,涉及相应的政府部门,从数据共享、资金整合、信息互通、相互配合四个层面,要求各部门统筹协调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可由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或者直接授权建设单位,以保证各部门,如电力、水务、资源规划等部门形成合力,确保项目区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各区县成立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地址设在农业农村局,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部门主管农业的领导担任,政府办、财政、水务、土地、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共同负责、研讨、商定项目相关事宜,确保机构健全、项目实施顺畅。
3.2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实行机械耕作、配方施肥、良种良法、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现代生产技术,配套渠灌、管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节水技术,推动项目区从传统的弃耕、低产、低效一跃迈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释放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巨大潜力。1)加强耕地保护,执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防乱占耕地行为。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迅猛。为了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守住耕地红线、持续保育耕地和土壤质量,建议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2)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起来。针对田块破碎的问题,有必要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田块连片,以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同时,规模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持续推广秸秆还田、恢复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片区土壤肥力,确保土壤质量,减少耕地撂荒现象。3)立足产业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按照“填平补齐、缺什么补什么、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以提质增效为目标,聚焦主导产业,补齐短板,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群众适时、适量灌溉,增加群众收益。
3.3 鼓励社会参与,落实建管结合
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加强建后管护。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多元投资,社会参与。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和“谁受益、谁负责”原则,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通过项目资产移交到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包路、包井、包树等“三包责任”,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强化用途管控和激励约束,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3.4 严格执行实施流程
1)把好招标关,严格按照项目招投标程序,委托专业代理公司负责,筛选确实有资质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建设监理制等管理制度,进行源头把控。2)把好质量关,严控原材料、工序流程、施工工艺、基础性工程和隐蔽工程质量。3)把好验收关,工程竣工后,通过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复检、组织区级初验后,方能报请上级验收。4)把好资金关,严格实行区级报账制,根据施工进度、质量考核、审计结果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定期开展工程审计和资金审计,确保资金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