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2023-01-04徐胜利连大鹏
刘 曼 ,徐胜利 ,连大鹏 ,于 磊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0 引言
21世纪以来第十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1]。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模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包括科学实验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盈利模式等,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具有一般性、简单性、重复性、结构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特征[2]。乡村振兴模式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振兴方式,是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体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开放且多要素融合的载体。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体现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重点不同,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和千篇一律的。基于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探讨在此基础上的乡村振兴模式体现亘古不变的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党组织优势,强化党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
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末端”,是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予以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反映农村情况和农民需求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和战斗堡垒,承担着将党中央的精神传递到农村,并结合各个农村实际情况,有效并创新落实政策的重要责任[3]。
1.1 村级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具有领导力
领导力是由党组织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其一,是思想上的领导,不仅要及时学习、领会和宣传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还需要积极引导村民,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考虑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整合,成为村民的主心骨,让政策落实到位。其二,是组织领导,善于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体现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村民在接受、认可和改变的同时看到强力后盾的保驾护航[4]。其三,是经济上的领导,乡村振兴的直观体现就是振兴,振兴的直观表现就是生活富裕,因此,乡村振兴模式是能够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活富裕的强大助推力,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支持并不断付出行动。其四,是文化上的领导,文化是灵魂,是离家的人们不断朝思暮想、毅然决然返回的精神家园,是乡村振兴和核心价值的体现。只有良好生态、文明乡风、浓浓乡愁才能丰盈现代化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内心,这就需要村级党组织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深入乡村,挖掘风土人情特色,体现地域乡情[5]。
1.2 村级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具有规划力
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动态、多维的视角,并在此过程中总结一条主线,融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方方面面,这更需要村级党组织的规划能力。村级党组织应站在宏观层面寻找乡村振兴关键抓手,并结合当地特色,探索“1+N”种乡村振兴模式,这是规划力的体现,也是助推乡村振兴有效实施的路径,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并有利于当地村民接受和理解。
1.3 村级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具有感染力
乡村振兴是宏观的整体,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村级党组织的宣传和讲解。在组织宣传和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分解和细化,使村民明确自己在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具备深入群众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群众才会接受,并发挥每家每户在完整模式规划下的使命。感染力是身体力行对政策的解读,是对模式的优化,是对发展的自信,是深入群众的排忧解难[6]。
1.4 村级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具有协调力
协调力是一个组织核心作用发挥的保障,保障政策的到位,保障资源的整合,保障人员的调动,保障项目的开展。村级党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是党中央深入基层的神经末梢。乡村振兴内容庞大,涉及层面多、人员广,乡村振兴模式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动态公式,若想发挥公式的更好效果需要村级党组织协调能力的发挥,不仅要协调模式中涉及的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还要协调不同文化水平的村民,更要随着时间和发展态势的不同灵活调整。协调是多层级、多维度、多人员发挥作用的体现,因此,村级党组织协调力的发挥有助于乡村振兴模式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实现最大公约数。
1.5 村级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具有带富力
带富力不仅要具备对政策的了解、对产业优势的开发、对宏观微观资源的把控和对技术发展趋势的了解等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与市场、企业、媒体的沟通协调能力。乡村振兴最终落实到农民生活富裕,这有利于村级党组织紧跟时代步伐,紧紧围绕钱袋子开展工作,与相关企业合作,提升村集体经济,助力农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还需要精神层面的进步,需要党组织精神层面的指导等[7]。
2 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模式的梳理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在乡村实施的具体体现,需要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领头雁”的功能。近年来,河北省各个地区围绕乡村振兴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上做了很多的实践探索,并形成了几个典型的模式。
2.1 以“党建+基层干部+党员群众”模式的“阜平样板”
阜平县为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探索“党建+基层干部+党员群众”模式,选优配强乡村干部,“领路人”勇做先锋。并引导发动党员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因地制宜打造了党建文化特色核心区域,深入推进“二三三工程”(即“两个感受到”:让党员感受到组织温暖,让群众感受到党建温度;“三个走出去、三个领进来”:让党员走到群众中去、走到产业中去、走到急难险重任务中去,把群众领到党建阵地中来、领到致富产业中来、领到党组织中来),不间断开展“同心向党 砥砺前行”等多期主题党员活动,引导全体干群知所从来、思所将往,取得了显著成效。全体干群参与建设热情高涨,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真正实现了党群同心“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8-10]。
2.2 沧州市东光县探索乡村振兴“党建+”新模式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积极探索“党建+”新模式,促进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良性互动,齐推共进。“党建+三级联动”,坚持把基层党建重心放在解“难”题、铺“富”路上,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党建+强基固本”,将农村党组织书记打造成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党建+第一书记”,坚持把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县乡干部的“练兵场”和“试金石”,铸就一支敢冲敢干、勇于担当的“先锋队”;“党建+精准投入”,因村制宜,分类制订帮扶计划,转变“被动输血”传统局面,提升脱贫村“主动造血”能力。
2.3 石家庄市栾城区小代梅村“村两委+供销社+种植大户+农民”模式
紧紧依靠村“两委”组织,协调农户与种植大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供销社用资金、技术占股51%,负责管理;大户用流转土地入股占股49%,负责种植;供销社为流转土地的村“两委”每年每亩从成本中列支30元作为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费用,有力提升了村集体实力,为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照村“两委”协调、大户种植、农户参与的“村两委+供销社+种植大户+农民”的“村社共建”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打造耕、种、管、收、储、加、销的全产业链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3 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并且地跨海河、滦河两大水系,动物、植物、水、矿产、风能、地热、生物质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丰富。目前,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良好规划
通过对河北省10余个村的调研发现,乡村振兴对内容非常清晰,但是对村集体经济无论是发展态势还是市场前景上,大部分都缺乏科学、清晰的未来规划。在发展模式上总结不到位,或者没有模式,村级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没有在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路径上体现,带富力的辐射范围也就相对较少,或者体现不全面,在村集体奔向共同富裕的层面,村级党组织乡村振兴的引领力后劲不足。
3.2 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不足
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不是解决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是整体的合力,是村级党组织引领下的一盘棋,需要有党组织的引领、先锋模范的带头和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但在大部分农村中,领导班子成员多为50岁以上人员,相对于新时代、大数据下的发展,创新力略显不足。一是年轻干部人员较少,经验少,更多是执行;二是对年轻党员和干部的锻炼少,独当一面的能力还很欠缺;三是能力的发挥往往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和响应,在调动积极性方面较为欠缺。
3.3 乡村振兴未能充分升级当地发展特色
河北省多地坚持党建引领,引导基层党组织当好“领头雁”,助力乡村振兴,这对探索乡村振兴模式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在调研过程中,个别村却照搬其他省份和村域模式,未完全突出自己特色,相关产业对特色的升级不够、创新性不强,导致发展速度缓慢。
3.4 乡村振兴模式和实践两张皮
乡村振兴模式是切实可行引领乡村振兴的载体,也是整体发展的内核和精神。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提出了一些发展模式,但是并未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脱离了实际的模式成为摆设,两张皮的现象会使乡村振兴思路模糊,发展缺乏有力支撑。
4 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其不是千篇一律和固定不变的。可结合基层党组织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地域特色,分析村级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的基础上,根据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要求,制定乡村振兴模式。
4.1 以“党员中心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龙头公司+互联网”模式引领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也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只有农村产业蓬勃发展,才能形成资源合力。对此,村级党组织可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走出去和引进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引领家庭农场,提升合作社经济效益,形成产业链,培育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将政策落实到位,实现“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4.2 以“村级党组织+协商规划+整改+督导”模式引领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围绕“清、爽、安、定”四方面要求,不仅要追求外在环境优美、舒适宜居,还要追求内在的精神富足,为实现此目标,着力落实“一控、两改、三增、四节、五循环”。即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改房、改厕,增绿、增彩、增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加速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资源循环利用等工作上提高村级党组织作用,引导村民以“村级党组织+协商规划+整改+督导”模式,协商进行合理规划,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整改,村级党组织引入督导团队进行提升。
4.3 以“村级党组织+新乡贤+讲评乐帮庆”模式引领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只有用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聚力,才能留得住乡情乡韵,让乡村振兴在广袤农村落地生根。在河北省村级党组织引领下,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乡村教师、农民企业家等“新乡贤”作用树立良好乡风民风,并定期以“讲评乐帮庆”活动将相关政策落实到实践中。
4.4 以“党小组+村民小组+网络化+信息化”模式引领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保护和激活乡村治理的主体协同能力,可提高效能,提升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专业化水平,强化乡村信息互联互通。将党组织成员下沉到具体实践中,实行全能治理,并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积极性。
4.5 以“村级党组织+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引领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是最终的民生目标,更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此目标,更需在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下,不断升级村集体经济,规划乡村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发展,依托此发展,带动其他农户投入进来,找到适合每户的发展途径,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发挥农民内在动力,实现持续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