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
2023-01-04李宏伟
李宏伟
(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吉林 榆树 130400)
在进行玉米种植过程当中,对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玉米自身的遗传特性、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玉米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等等。在进行栽培的时候对玉米的种植密度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对作物的产量进行调控,可以实现高产的目标。在目前的生产活动当中很多种植户都将目光放在追求个体利益之上,所以一味地增加种植的密度,以期待能提升产量。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提升产量的目的,反而还降低了整体玉米的品质。所以在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之下,如何有效的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话题。
1.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
玉米的品质、产量和成分不仅受作物自身遗传特性的限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种植和管理方式、种植园的生态环境,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栽培管理中,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是通过合理密化获得高产的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近年来,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但在实际的玉米生产过程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增加了反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不仅没有提高总产量,反而降低了玉米的品质。因此,对于玉米的种植,如何根据玉米品种和土壤肥力的特点,通过合理密植,提高总产量,提高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一般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都会将玉米种植密度维持较小,这有助于单株玉米的生长。但从整体产量上而言,却相对不足。这是因为如果种植密度较小,这就会使得各种玉米的光照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光合作用,使得玉米的茎秆得到较好的生长,就会提升玉米运输营养成分的能力。所以在此背景之下单株玉米会吸收更多的营养,进而使得整体产量得到增加。
而且玉米种植密度较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单位面积当中所获取的整体玉米穗数减少,这会使得玉米作物的整体产量降低。所以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就会使玉米的叶面积相应增多,因此单位面积当中种植的玉米的整体光合作用会得到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产量。但是玉米穗数增多也会对整体产量产生影响,它会使整体产量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单位面积当中不同玉米植株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关系会导致个体产量与整体产量出现了不均衡的表现。所以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一定要协调好个体产量和整体产量之间的关系,玉米的整体产量和密度存在正相关,但当密度达到某一特定值的时候,则会使得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对此情况要加以重视。
第一,玉米高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从实用的角度看,当玉米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时,这种情况下玉米的叶面系数不断增加,直接促进了整体光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玉米的产量将继续增加。在构成玉米产量的三个因素中,每667平方米的穗数是最重要的因素。较高的玉米种植度可有效增加单穗粒数,但会大大削弱单穗粒重。由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玉米的播种密度过大,个体发展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会更加严重。玉米播种密度越来越严重,产量之间存在典型的抛物线关系。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将玉米播种密度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随着玉米播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将大大提高。但是,如果玉米的播种密度超过该标准,超过一定值后产量将显著降低。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从根本上保证玉米高产增收,实行科学合理的密植。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方式。
第二,低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在特定的播种过程中,玉米播种密度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对玉米的整体产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但在个体发育方面得到了足够的保护。由于玉米的播种密度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玉米的光合作用特别充足,有效提高了茎秆的生长速度,为茎秆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在此过程中输送的营养物质越多,单个玉米得到的营养就越充分,个体的产量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密度相对较小造成的产量不佳也可以得到有效补偿,但就玉米整体产量而言,特别是播种密度较小,整体产量大打折扣,规模效益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单位面积的有效颗粒数大大减少,大大降低了整体效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理解,当玉米播种密度较小,超过既定标准时,玉米产量将大大减少,单位面积粒数将大大减少。
第三,适当的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将玉米的种植密度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使玉米的生长发育充分发挥叶面系数、种群叶面积、光合系数等较为理想的效果。并有良好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口的总光合面积。长光合时间充分实现了玉米种群与个体的共同发展,进一步缓解了种群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充分提高了玉米单产和种群整体产量。也就是说,合理密植玉米,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稳产,增加收入,达到相应的生产目标。
1.2 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人们比较偏好于食品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食物,玉米是我国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农作物,玉米中饱含丰富的纤维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玉米的种植密度会对玉米作物的生长以及营养物质的含量等产生必要的影响。一般认为种植密度越小,那么在果实当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含量也就越高,而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玉米的营养含量逐渐降低。由此可见,玉米的种植密度会直接对玉米当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灌浆期这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在玉米颗粒成熟时和其他的两个时间段,则没有十分大的关联。
玉米的脂肪含量在灌浆中后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提高的趋势,在成熟期两者之间的表现为先高后低的线性关联。由此也说明种植密度集中的地区对玉米果实的脂肪含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简单而言,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其所产出的玉米淀粉含量就会降低。
1.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实际生长所占据的面积也不一样,因此玉米植株的吸水肥效也不同。如果种植密度过高,相邻玉米植株之间对土地养分的竞争加剧,有限的种植面积不足以提供较高密度的玉米植株生长所需的全部养分。同时,较高的种植密度降低了玉米植株之间的整体透光率,影响了玉米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的正常进程。即密植的玉米植株是植株的高度,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而中低档的玉米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们只进行短时间的光合作用或保护其他植物的叶子。影响玉米产量。如果玉米植株的种植密度低,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但这个过程容易造成光能的严重浪费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在合理的种植密度条件下,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米植株生长所需的养分,提升玉米的质量。
1.4 不同种植密度下穗高和株高的变化
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玉米生长中可以看出,种植密度越高,玉米植株高度越高,植株颜色由深变浅,植株形状相对较细,植株高度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植株密度低的情况下,株高比较均匀,玉米根系比较粗壮,穗高分布适中均匀,有利于玉米的生长、产量和生长,具有良好的倾向性,显示出优越性。
1.5 玉米空杆率随种植密度的变化
有穗但无种子的玉米植株,或有雄穗但无雌穗的玉米植株,称为空玉米秆。一般而言,低密度玉米播种条件有助于提高玉米的双产,并可以弥补玉米密度不足对产量的影响。但随着植株密度的增加,玉米的产量逐渐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空茎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体现了选择合理的玉米种植密度的重要性。植株密度低时,光照和通风良好,但玉米营养丰富,生长环境好,自然会增加穗的产量。与具有高植物密度的试验田相比,由于养分面积小,每株植物的产量也会降低。
2.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策略
2.1 根据玉米的品种来确定种植密度
玉米品种类型不同,因此所产出的玉米叶片数和单株生产的高度也存在差异,所以对绿色植被来说,叶片的数量以及植株的高度是获取光合作用的主要来源,但同样也会对产量和质量等产生影响。在玉米的种植当中必须要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产出的茎秆高度等来确定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举例而言,一般对于晚熟的玉米,其穗位以上各个叶片的主干夹角应超过45度,每亩地留苗大约3000~3500株即可。而且应适当采用春播的方式进行播种,这能更好地利用光热资源,进而提升自身的有效积累,增加整体产量。
2.2 充分考虑气候和土壤的条件
对玉米生长产生影响的因素还包括气候因素,一般情况之下降水量较大的区域应适当地减少玉米种植的密度,而如果降水量较小,则需要适当的增加种植的密度。在进行玉米密度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具体土壤的情况。土壤是玉米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所以一般应选择比较优质的土壤为宜,如果土壤当中具有较高的肥力,则需要考虑适当增加整体种植的密度,相反则需要适当减少整体种植的密度。在种植的过程中,农户要对种植玉米的土壤成分进行简单的分析,科学合理的对玉米的整体种植密度进行适度调整。
2.3 合理的选择品种特征,提高整体种植水平
我国目前的玉米种植情况来看可以发现不同品种类型的种植密度存在着不同的要求。从紧凑型的杂交玉米角度来说,适当的增加种植的密度,可以有效地维持其整体产量的稳定性和平稳性。但有一些玉米属于平展类型,当这类玉米生长到中期或晚期的时候,就会产生较大的植株,其叶片较宽,因此将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地3000~3500株最佳,这种方式就可以充分的保证光能的利用效果。针对早熟的玉米品种,其整体生长阶段的叶片比较紧凑,可利用适度增加种植密度的方法,将其控制在4000~5000株/亩中。利用增加密度的方法来提升整个单位面积当中的产量。
而且还要积极提高农户种植玉米的整体水平。在传统种植当中农业新技术应用的较少,这样就会在遭遇玉米产量较低的时候,很难整体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因此不能确定玉米的种植新技术的意识,这样也就不能实现玉米产量的提升。针对于此,也要积极地做好宣传和培训等工作,引导广大农户能够掌握提高玉米种植水平的技术,这样才能整体上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4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第一,加强苗木管理在现代玉米播种过程中,田间管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着播种密度,苗木管理作为田间管理的一个基本环节,决定了后期生产的水平。因此,在苗木管理上,相关养殖场要定期进行挖土防旱、浇水、除草等工作,并确保在苗期粘接前完成。提高对玉米根系和顶端生长发育的控制水平,为后期提高植株产量和品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加强收割机管理。在收获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该阶段的管理工作对稻田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播种过程中,相关农户必须严格遵守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播种计划,在幼苗出苗前定期进行浇水灌溉,以提高玉米根系的呼吸能力。当植物倒下时,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从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促进现代玉米种植的整体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花期管理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花期占据了关键位置,花期的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现代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质量,保证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在实际操作中,当某一地区出现土壤干旱问题时,农户必须及时进行补水工作,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如果含量过高,相关农户必须进行排水处理,以免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同时,农户在对部分土壤施肥时,要充分了解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肥力补给量,保证茎叶不枯竭,确保了玉米植株的健康发展。
第五,加强病虫害防治发展。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在外界不利因素影响下,容易出现病虫害影响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为此,相关农户应加强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季节和种类,采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不同的治理方案。此外,农民必须定期进行耕作操作,以防止大斑病的出现,以提高玉米生物技术和产量质量。
第六,提高种植水平。为加大玉米种植密度的控制力度,保证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相关农户还需要积极提高种植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关部门必须围绕玉米播种密度管理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资源,引进现代先进的播种技术和方法,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充分认识科学玉米种植的重要作用,巧妙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方法,科学控制实际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为玉米种植提供充分保障。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全面发展。
2.5 不同方式提高玉米种植水平
信息时代的发展,培养了各种基于互联网进行相关技术学习的专业人才,种植者也必须利用好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玉米种植理念,提高玉米种植水平。就玉米种植的总体情况而言,很多种植户仍然采用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面对玉米产量低的问题,并没有进行具体分析,科学解决问题。可见,各省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各领域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加强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对玉米种植者进行先进的种植技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现,不断促进农业无公害发展。对此,农业有关部门要扎实推进玉米增收工作,不断推广玉米种植、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简单的针对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措施进行叙述。玉米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合理的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的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对于促进玉米的高产和悠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