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道德定力

2023-01-04王小锡

关键词:理政定力治国

王小锡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信共产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定地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不断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这其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道德精神和道德实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05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执政新理念,其中,道德定力与其他相关“定力”一样,既要理念正确又要付诸行动。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道德精神和道德实践展示了强大道德定力、激发出了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道德定力”是指崇高的道德境界、坚定的道德自信、坚强的道德意志、坚持理性和科学的道德原则和坚实的道德行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其道德定力始终在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以至于中国共产党道德定力成为其永葆青春的重要动因之一。体现中国共产党道德定力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实践有其独特的带根本性的道德主体关系维度。一是党和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人民是党的生存依据和靠山,因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二是党和国家、民族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依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时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三是党和世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5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领导力量,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四是党和自身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政治力量,直接关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关乎世界和平,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因此,党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责任。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以上几个方面道德主体关系上,体现出具有强大道德定力的道德精神,其道德实践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和更辉煌的成就。

一、 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67页。还明确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5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68页。因此,“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2页。。这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之依据在现时代最深切的表达。正由于此,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崇高行动准则。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道德定力的人民性视阈。

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最根本的是人民要在国家事务中确立主体地位,人民的生命权和生存权得到充分保障,人民在有尊严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等等。在这些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深刻、执政方略切实、执政力量磅礴、执政行动坚决。

(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因此,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本质上来说,让人民真正拥有当家作主权力,就意味着人民能够真正参与国家治理,人民的意志能够在国家治理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落实。如果人民的意志被轻视或者人民的正当诉求被忽视,那么,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当家作主就成了没有依据的空话。所以说,人民意志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灵魂,尊重人民意志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人民意志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依据、内容和手段,国家的权力才真正属于人民。

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平等参与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人民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管理。尤其是在信息充分公开的互联网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的组织,十分重视民意,对诸如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医疗体制改革、为提高广大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的住房制度改革、为更好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更好实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培养人才的教育改革等等,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民群众对相关民生问题的理性及合理的诉求而加大处置力度的结果。同样,对诸如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问题的反映均会在第一时间解决或落实,并建立了相应的问责机制和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在方方面面都能以坚强行动确保人民主体地位。

(二) 坚持生命至上原则,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生命无价,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首要问题,因此,没有基本的生命保障,人民至上将没有前提,所以,人民至上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党的工作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是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衡量各级地方党组织的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的认同和赞扬。2021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对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尤其是高效应对重大灾害等工作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精准治理”“坚持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这实际上是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险系数。在实际遇到各种重大突发事故或自然灾害时,党中央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强调救人。2020年初突发新冠疫情后,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将新冠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开展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以及总体战、阻击战,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抗疫行动。尤其是三年来的“动态清零”决策,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取得了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举世瞩目的成就。2022年3月,疫情在有近2500万人口的上海爆发,尽管有舆论质疑“动态清零”,主张“躺平”并与病毒共存,但为了人民生命健康,党中央果断决策,坚决抗击疫情,从全国调集近50000名医务工作者驰援上海,同时调派了大量物资,确保抗疫和生活等需求,最终取得了抗疫的决定性胜利。广大人民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中国人幸运,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生存和发展有踏实感、安全感和成就感。

(三) 坚持全力保障民生,确保人民有尊严地生存和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83页。事实上,保障民生是保障人民生存权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人民至上的基础。民生不保,地动山摇,因此,党中央始终把保民生作为工作重点,除了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日常民生外,党中央在全世界开先河地领导和直接指挥全国脱贫,且政策明确,措施坚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9)《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57页。。经过坚持不懈、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预期的目标,尤其是“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的实现,使得老百姓进一步增强了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保障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理念是应该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带根本性的民生主旨,没有人的发展,所谓的民生是不完美的,更谈不上有尊严地生存和生活。也就是说,民生不只在于物质条件的充裕,还在于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及其利益获得问题,还有人的发展和精神需求的满足问题。事实上,保障民生的核心和根本性内容应该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有十分清晰的规划,那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培养有崇高境界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完善制度、实现教育公平的同时,加强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的培育,养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合格劳动者;重视人生观教育,让全体国民懂得真正的人生意义所在,自觉成为有尊严的生存和生活的体验者和实践者,等等。这些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根本路径,我们党矢志不渝地朝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奋进。(10)参见王小锡:《保障民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伦理学研究》2018年第5期。

二、 坚守共同理想信念,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3—4页。中国共产党深知重大责任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新时代以博大的道德胸怀,勇敢担当、勇于实践。新时代,我们党勇担着以下重大责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升强大动力;着眼全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为国家和民族的高效快速发展凝聚合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和谐环境,进一步形成勠力同心、踔厉奋发的局面,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增强凝聚力;坚持“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下的区域和谐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国家认同,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不断增强向心力。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道德定力的国家和民族性视阈。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以新时代特有的莫大勇气和胸怀,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一) 坚守责任担当,坚持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69页。习近平总书记还说:“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67页。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斗争,它需要改革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旧条条框框,需要改革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在这过程中最艰难的是要进行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并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公正、平等的利益重组,这也势必影响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甚至影响到一部分人所谓的“美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改革开放始终阻力和困难重重。尤其在当今,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更需要协调各种改革之间的关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79页。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担当情怀,也因此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激发出了强大的爱国热情和改革动力。

(二) 坚守承诺,不畏艰险,勇领全体人民脱贫奔小康

国家和民族利益必须体现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全面的发展上面,换言之,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全地域、全过程、全体人民的利益发展和利益获得。因此,我们党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71页。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72页。尽管奔小康道路不平坦甚至荆棘丛生,但我们党信守承诺,不畏艰险,并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在奔小康路上勇往直前、艰苦卓绝地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1页。,而且,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时,我国已经“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1页。,这成为国家和民族兴旺的重要象征。

实现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是关键,否则称不上实现全面小康。为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不仅在宏观上科学决策和统一部署,而且十分具体地筹划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如何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尤其是如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和人员脱贫,如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如何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如何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如何到村到户帮助扶贫等等,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为促进国家和民族兴旺的崇高责任意识。(19)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87—93页。

(三) 坚守同心圆,胸怀坦荡,包容团结,凝聚强大力量

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实现,需要团结合作,需要凝心聚力。中国共产党以博大的胸怀开拓了协商民主的治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91页。实践已经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真正的民主,是真正体现各方民意的民主,是求同存异凝聚一切力量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出要在明确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确保协商民主落到实处;二是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倾听群众呼声,关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要切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四是要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四) 坚守民族情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坚持和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最根本、最核心的是要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确立“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中央政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港澳实行高度自治。港澳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港澳居民享有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国两制”的实践,使得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更快,更加繁荣。“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日益深入人心,得到包括香港和澳门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将继续实行既定的大政方针,致力于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33页。。并明确要求“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33—234页。同时指出,只要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只要有利于两岸人民的福祉,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可坐下来谈。习近平总书记还深情地指出:“熨平心里创伤需要亲情,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真情,我们有耐心,更有信心。”(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38页。这是针对两岸关系的崇高民族情感、道德情感的至善表达。与此同时,国家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挫败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图谋,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三、 坚定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上,必然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态势下,如何高瞻远瞩地创造既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又有利于国际环境的和平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构建完美的国际关系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了人类共同价值旨归,这是超越种族、国家、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界限的崇高国际关系理念和大国责任的最新颖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6页。这是新时代面向世界人民的意义深远的呼吁,提出了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目标的创造性理念。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道德定力的国际性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等。”(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50页。中国共产党说到做到,并彰显了大国风范和大国责任。

(一) 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努力消除战争。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与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46页。我们党和国家向世界宣告,永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不营造自己的后花园,实现世界和平是我们的理想。这是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为此,在2022年2月发生的俄乌冲突中,中国绝不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要么拱火,要么提供给乌克兰军事装备,要么制裁俄罗斯,而作为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始终劝和促谈,为防止乌克兰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国提出了国际社会可以认同、并协力而为的六点倡议,同时开展了对乌克兰的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的做法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认同和赞扬。

(二) 坚定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在国际关系上,中国倡导合作共赢、共建共享。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现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大批项目已经落实,并且已经和正在为沿途国家产生效益。但是,世界长期处在整体或局部的动荡之中,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金融战争、贸易战争、网络安全、冷战思维等等,搅动着世界的神经,危害着全球的安宁,如今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国际态势下,中国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等等。例如,中国在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农业富民工程”等方面给予了非洲极大的支持。

(三) 坚定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维护联合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并积极参与维护国际秩序行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诸如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亚丁湾护航等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始终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81页。。这是国际秩序实现正常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基本的平等关系,那小国、弱国、贫国就必然没有发言权,所谓的国际秩序就会被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破坏掉,就会不断出现地区乱局,就会造成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这样的不安定局面,也就会出现贸易战、网络战、金融战、信息战等混乱的不公正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的主张和行动客观上承担着维护国际秩序的大国责任。

(四) 坚定做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推动者

中国始终为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变成现实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33页。中国共产党深知这是国际责任,这其实也是应有的国际关系价值旨归。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等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区别,尽管美好生活的相关具体内容会有差别,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各国都有责任为实现世界人民美好生活而尽到应有的国际责任。为此,中国共产党将会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33—435页。这里说明了建设美好生活需要各个国家或政党负起责任并切实解决重大问题,唯此才能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这是勇担大国责任或国际责任的崇高境界。中国还始终坚定支持和坚决打击各种恐怖暴行,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理念和行动,始终关心和支持全球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等等。这充分说明,中国为实现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终在尽责尽力。

四、 坚决不断自我革命,永葆青春活力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自身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已经成为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及勇于担当的伟大精神境界,还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永葆活力的崇高品质。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建党初衷,始终明晰要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自身必须过硬,要有过硬的组织品质,要有过硬的领导能力,等等。然而,社会是复杂的,中国共产党会不断遇到来自组织内外环境的考验,即便这样,中国共产党仍然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青春活力,其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时代发展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党的建设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31页。因此,中国共产党自身不能垮,党只有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和青春活力,才能保持党的本色并努力实现党的宗旨,才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乃至对世界的担当和贡献。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46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是显著的,全国人民给予高度评价,但我们不能自满。要清醒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经解决的问题还可能反弹,新问题不断出现,‘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32页。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为了全国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必须对自身负责,要有勇气刀刃向内,要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唯此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必须牢记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31页。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道德定力的自身性视阈。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已经充分说明,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既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勇气,又要有与时俱进、坚强有力的党的建设策略。

(一) 坚决清除政治隐患,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净化政治生态

如果党内政治生态复杂,会消耗政治生态资源,削弱党组织的政治力量,也一定会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最终将会导致失去民心,动摇中国共产党的生成和发展根基。因此,必须坚决清除党内政治隐患,防范和化解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秩序、组织建设等等的党内政治风险。尤其是在现今时代,对两面人决不姑息,对不仅不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反而在党内拉帮结派、阳奉阴违的要坚决清除;对不仅不能匡正用人、净化用人风气,反而大搞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的要坚决遏制;对不仅不能担当作为、以群众利益为重,反而大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要坚决消除。唯此才能把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大方向,确保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34)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33页。

(二) 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确保党内的政治生活纯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386页。事实上,党内能否严格政治纪律,这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保持先进性的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因此,全党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反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缺乏党性原则,没有责任意识,做事阳奉阴违,那党的组织一定涣散无力。同时,全党必须坚决纠正不良风气,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36)中央八项规定:1.改进调查研究;2.精简会议活动;3.精简文件简报;4.规范出访活动;5.改进警卫工作;6.改进新闻报道;7.严格文稿发表;8.厉行勤俭节约。,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高效遏制并纠正了不良风气,而且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三) 坚决遏制腐败,打造党内风清气正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39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以雷霆万钧之势,坚持老虎苍蝇一齐打,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在高压态势下,进一步增强了党内的敬畏心和纯洁性,进一步提升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与此同时,为建立反腐败长效机制,我们党坚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革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完善反腐败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强化制约、强化监督、强化公开、强化责任追究,不断促使党的自我革命落到实处。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7年,第124页。因此,中国共产党强大道德定力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的带根本性的主体关系维度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努力实现党的宗旨过程中的创新性实践。由此也说明,新时代不断增强道德定力,需要精心培育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此才能不断升华道德精神和完善道德实践活动。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道德定力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及内在规律性。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保持崇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76页。,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有着客观、科学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有着完美的责任担当精神,有着脚踏实地的行动规划,有着符合世界和平发展、全球合作共赢、人类共同发展的客观理性的共同价值旨归等等,这是增强道德定力的信念和行动力量。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实践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道德定力,来自于对诸如英勇顽强、艰苦卓绝、整风肃纪等等的革命与自我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来自于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这是增强道德定力的精神之“钙”和文化之根。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共产党深知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吐故纳新,也才能不断完善与时代合拍的道德精神和道德行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在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条件下,从人民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我革命维度提出崇高的具有创新性的道德主张并付诸行动,这是增强道德定力的重要依据和力量源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68页。道德力量无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道德定力是党之瑰宝、国之瑰宝,将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猜你喜欢

理政定力治国
何为定力?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冬·发心
신시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