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3-01-04张茜袁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区域人才经济

张茜 袁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创新创业逐渐占据国家发展驱动的战略地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成为地方高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路径。高校通过构建与区域经济有机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人才培养体系,能有效推进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与应用型转变[1]。与高校的创新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彰显高校具有的办学理念与使命感,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和保障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

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两者具有深层的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助推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进程,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反过来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推[2]。

(一)区域经济发展引导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在许多方面支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进程的加快和新兴产业的大量涌现,地方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中不仅收获了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也获得了众多合作和研发机会,具体扶持可以表现在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创业项目孵化场地等多个方面,在引导和扶持高校各个项目付诸实践的同时加快生产力的转化[3]。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区域范围内各个产业升级转型、生产技术创新和新型产业勃兴,种种变化使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高,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评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时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这也为促进地方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引方向。

(二)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与区域教育资源、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地方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就能够收获更多的资源,受到来自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充分物质保障[4]。只有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良好时,地方高校所具有的优质人才资源也就更多,这体现在地方高校的招生情况上,一些学生往往也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纳入选择高校的标准当中。地区经济在发展时所遵循的方向往往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与方向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而一旦地区经济发生巨大转型与变革也会促使地方高校人才培育类型的转变。基于此,地方高校有必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结合。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在当前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转型速度的加快,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最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已然变成了人才资源。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开拓冒险精神、较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管理才能,是促进科学知识更新,推进劳动生产力提高和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正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将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创业理念的优质人才输入到区域经济建设的工程当中,地方高校责无旁贷。地方高校通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能够适应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在传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理念的同时更好实现创新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助推发展作用。

(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在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唯有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地方高校中的学生接受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后会促进专业基础与综合能力的养成与提升,在他们毕业后所投身的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极大地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地方高校培育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优质资源,能够为建设区域经济提供全新的机遇,实现新的飞跃。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准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定位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主要指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际创业能力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向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实行技能型教育,而且是向院校中的所有学生所实行的一种综合性素质教育,不是培养富有的企业家,而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在当前阶段,许多高校没有理解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深刻内涵,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十分模糊,仅仅是将该培养理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的边缘部分。虽然一些高校都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包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创客空间与科技园的建立、开展创业竞赛和设立创业孵化资金等,但还是存在单纯追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和效益短期化的问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上存在误区。

(二)难以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整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的有效建立,形成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能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难以有效契合的问题,并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5]。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就业需求实现对高校各个专业学生的针对性人才培训,对校企合作的有效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共享,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企业在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中有着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6]。然而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形式化的问题,许多学生难以将企业作为自身进行实践的平台,甚至只是走个过场去应付一下流程要求,实际的单位实践参与度极其低下。

(三)创新创业机会缺乏和平台实效性不强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创新创业的机会与实践平台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在当下,虽然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已经在多数地方高校开展起来,但是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由于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经费投入和社会条件限制等原因,教学重点还是在课堂的理论教授上。地方高校难以有效利用就近范围内的实践资源,缺乏有效增长学生实践经验的实践平台,学生也就自然不能将学到的创新创业理论转化为实践。此外,一些高校所建立的创新创业平台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管理,不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缺乏应有的实效性。

三、区域经济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当前阶段,许多地方高校在设置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时并没有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对一些重点院校和重点专业的设置照搬照抄。对人才的培育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地方高校要想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一步就是建立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这其中涵盖着构思创业、融资、运营和管理等领域,包含的课程有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和创业领导艺术等众多的课程[7]。地方高校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让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确保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协同效应,才能更好优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完善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综合教育工程,不仅涉及区域人文环境、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还涉及区域政策对于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创业的理论技能培训等。地方高校要想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实现良好的结合,就要加强地方高校与地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之间的相互协同,以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优势为基础,依托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汲取社会各界资金、技术支持,进而创造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的多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地方高校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自身教学特色,积极实现内外联动,构建学校主导、社会、企业和政府多方协同育人的办学平台。

(三)完善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

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体系中,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基础,依托政府的扶持政策与社会多方支持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地方高校在科学的评价观念的引导下,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及时跟进、评价与优化创新创业进程,才能收获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就学生而言,跟进他们的创业项目,追踪他们的创新成果,记录并分析学生在创业中经历的困难与收获,结合学生创业的投入回报率、经济效益、成功率等指标对创业活动进行评价;就教师而言,依据教师教学水平、创业指导能力和学生反馈等动态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创新创业变现突出、贡献巨大的予以特别奖励,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猜你喜欢

区域人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才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