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绿地维护提质降费对策分析

2023-01-04

南方农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园林植物绿地

李 江

(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四川成都 610036)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的一项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减轻污染、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游憩、休闲、运动及交谊的场所等功能,是社会组织提供文化宣传、开展科普教育的场所,承载着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对外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等诸多使命[1]。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大与更新,城市中高品质公园绿地面积迅速增加。为保护好建设成果,使其保持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在公园绿地养护中的投入也迅速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因此,在公园绿地维护中,做好公园绿地质量维护工作、降低维护成本成为各公园绿地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城市公园绿地维护的主要内容

公园绿地维护管理工作包括植物养护和公园绿地管理2 个方面。其中植物养护工作包括对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灌溉与排水、施肥、有害生物防治、松土、除草、改植、补植等工作。公园绿地管理包括对公园绿地的清理与保洁、公园绿地附属设施、景观水体的维护管理和公园绿地秩序维护与安全保护及相关技术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等工作。

2 影响城市公园绿地维护成本的主要因素

城市绿地养护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公园绿地养护成本与管理维护等级标准、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设计与施工因素等关系密切。

2.1 管理维护等级标准

公园绿地维护等级的不同直接影响维护成本。根据现行的《园林绿化养护标准》(CJJ/T 287—2018),园林绿化养护等级分为一级养护、二级养护、三级养护,养护管理质量逐级降低。随着维护质量的降低,维护频次下降,相应的人员、材料和维护机械的配置数量减少,维护费用呈阶梯状减少。

2.2 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主要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地势因素及生物因素等4 个方面对城市公园绿地产生影响。

2.2.1 气候因素

1)大气温度是园林植物生存的重要条件,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园林植物的自然生态分布主要以此为依据。突变气候因素作用下出现的极端温度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极端低温,严重时可导致植物死亡。2)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组织含水量一般为60%~80%[2]。水分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水分的缺失将导致植物的消耗增加、生长减慢、抗性减弱。若大气中水分过多将导致植物徒长、花期推迟;土壤中的水分过多将导致养分流失、底土板结、植物根系缺氧,这些最终将影响公园绿地内景观的品质。3)植物的生长发育受昼夜交替的光周期影响。短日照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生长期延长、休眠期推迟、耐寒性变弱,易发生冻害。长日照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长势减弱,易感染病虫害。4)空气也是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洁净的空气环境有利于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但随着人类活动,煤烟、飞灰、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质的增加对植物造成了严重影响。5)风是空气流动引起的自然现象,它同植物生长关系密切,能加速植物群落内部空气流动、调节温度与湿度、促进花粉和种子传播等。但风力过大对植物存在不利影响,可能使乔木折断、倒伏,在常年风道上生长的乔木畸形生长,其稳定性与景观效果都将受到影响[3]。

2.2.2 土壤因素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及氧化的腐殖质等构成。土壤可以固定植物根系,并通过与其他环境交互参与水循环和养分循环,为植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2.2.3 地形地势因素

地形地势通过对区域小气候环境条件及人员、设备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园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情况下为便于后期的维护管理,公园绿地内的园林景观布局、植物群落的组建、园区道路的走向、园林建筑及供排水系统设施设备的布设等均应顺应当地的地形地势。

2.2.4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些生物生长、形态、发育和分布的其他所有生物的活动,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2 类。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互助、竞争、捕食等关系和异种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合作及寄生等关系,合理利用生物因素可建立稳定的生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的影响,达到降低维护成本的目的。

2.3 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公园绿地区域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城市规模、政策、管理、工商业、人口、交通、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及风俗等情况。一般来说,与中小型城市相比,大型城市拥有的管理理念相对先进、政策环境比较完善,科技教育水平较高,优秀人才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工商业发达,消费需求旺盛,财政收入可观。因此、大型城市公园绿地维护相关的经费、资源、技术、人才及劳动力等相对充足。但大型城市中人口数量较多、活动频率较高,生产、生活产生的烟尘、垃圾、废水及汽车尾气等也相对集中,公园绿地受到人为破坏、污染影响较严重,公园绿地的管理维护难度亦较高,相应的维护经费支出也较多[4]。

2.4 设计与施工

设计、施工、养护是公园绿地建设的3大关键环节。由于园林植物的生命特性,科学、精细、专业的维护管理可使公园绿地生态景观与文化艺术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并获得持续效益,因此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常常强调“三分种七分管”的重要性[5]。但设计阶段对植物配置的不合理和施工阶段对植物、材料的进货质量与施工质量把控不严,将会给后期的管理维护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导致人工、材料、机械持续不断地消耗,致使维护管理成本攀升。

3 提高维护质量及降低维护成本的对策

3.1 实行分类、分区及分级管理

合理的分类可明确公园绿地的主要功能、内容和服务定位,促进公园绿地按照自身特色制定发展目标。合理的分区可同时满足周边居民及游客对休闲、娱乐、文化、游憩和体育活动设施等的需求。根据不同景观节点的重要程度、不同的植物配置、不同的建筑小品及不同的设施设备等进行分区后,结合对应分区的管理要求和绩效目标,按《园林绿化养护标准》(CJJ/T 287—2018)确定管理等级,确定维护方案,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通过实行分类、分区、分级管理,可利用有限的管理经费,提升公园绿地维护整体水平。

3.2 科学测算维护经费

科学测算维护经费是实现公园绿地维护质量提升的资金保障条件,基础条件不同,景观及植物配置不同的公园绿地其维护经费也不同。通常根据公园绿地内的景观节点、人流量、维护难易程度等划分公园绿地管理区间和管理等级,同时参考《全国园林绿化养护概算定额》[ZYA 2(Ⅱ-21-2018)]测算维护经费,结合当地市场行情对费用进行修正,以达到科学定价的目的。例如,将主要景观节点、人流集中区域、人员活动频繁区域、管理难度大的区域纳入一级养护区域,将人员活动相对较少、管理难度一般的区域划为二级养护区域,将背景林带、防护林带、水源涵养林带归入三级养护区域后,再结合概算定额与当地市场行情、人工工资等测算维护经费。

3.3 建立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管理质量应根据公园绿地管理绩效进行评价,考核对具体参与公园维护管理的单位具有引导、服务、支持及监督等作用。公园绿地管理者重视对维护管理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可促使具体实施单位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及时纠正偏差,合理规划和节约使用维护管理费用。管理标准和规范是考核工作的基础,因此公园绿地管理者应从满足组织使命、管理目标和顾客需求3 方面出发,建立完整、开放、可连续实施考核标准,构建起良好的公园绿地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3.4 择优选择管理维护单位

公开招标方式虽然会导致招标人审查投标人资格、招标文件的工作量较大,相比其他方式耗费的时间长、费用大。但通过公开招标能使多家管理维护企业开展真正意义上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可有效促使参与投标的管理维护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维护效率,提升维护质量,降低维护报价,以扩大其在竞争中的优势,这对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维护质量及降低维护成本极为有利。

3.5 严格、有序地开展对维护单位的管理工作

作为公园绿地的管理者,在采购标书、合同等的基础上,应根据历年工作数据及总结制订相应的维护工作计划。应按计划引导维护单位及时熟悉现场,快速进入角色,并指导其及时制订出与维护工作计划相匹配的维护方案。同时,确定重要的时间节点,引入标准化模板,建立管护月历,以便随时掌握维护现场动态,督促维护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应注意优化调整植物群落,以确保公园绿地的管理维护效果。

3.6 加强公园绿地维护管理工作的前瞻性

实践证明,设计不合理是造成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投入多、难度大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公园绿地维护管理工作的前瞻性,把公园绿地维护管理工作重心前移,后期管理维护单位在新建、扩建、改建与更新公园绿地的设计阶段应握有充分的话语权。设计方案时必须考虑到公园绿地建成后的维护管理工作,在景观构建、植物配置、建筑小品设计及设施设备布置等方面需尽力避免出现后期维护困难的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地水文、气候、地理及周边环境等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当地乡土植物和适应性强的植物,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同时注意合理搭配,建立“乔—灌—草”三位一体的复层混交群落,发挥生物的多样性优势,提升公园绿地的稳定性、抗逆性、抗干扰能力及抗病虫害能力。此外,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中需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监控土壤改良质量、底肥施放量、苗木质量及苗木栽植质量等关键技术环节。

3.7 引入信息技术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 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打破了城市公园绿地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瓶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可对公园绿地进行实景建模,可对需要管理的植物、设施进行精准定位、实时监控,可综合当地情况确定最适合的种植与维护方案,并根据方案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在维护、巡查、应急处置等方面尽量减少因维护方案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非必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

3.8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园绿地维护管理工作

认建、认管、认养绿地是传统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园绿地维护工作的方式,公园绿地管理维护单位应打破常规,创新管理方式,通过组织社会力量全过程参与认建、认管、认养绿地活动,强化公园绿地维护管理工作。

4 结语

由于园林植物具有生命活体特性,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后,管理维护工作的质量将决定公园绿地的最终质量和服务效果。因此,只有优化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引入新技术才能降低维护成本,实现公园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园林植物绿地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刘玮玉艺术作品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立体绿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