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措施与途径探析
2023-01-04牟宇
牟 宇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水利局,辽宁 朝阳 122000)
0 引 言
我国明确提出未来的创新发展方向要以建设“数字中国”为目标,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提高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2]。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提档升级,尽快补齐信息化短板,紧紧围绕国家信息化战略新布局,将智慧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水利信息化上。目前,经济社会各领域与现代新型技术的融合,使社会运行效率大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并成为驱动创新的先导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将促使水利信息化模式进一步优化,推动新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和变革[3]。
朝阳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育,主要有老哈河、青龙河、大凌河和小凌河4大水系,其中大中型河流有69条,年均地表径流量13.22亿m3,总长度2560km,总集水面积19777km2。其中,大凌河属于朝阳市最大的一条河流,流经朝阳段总长度226.7km。朝阳市已建各类水库200余座,大型水库有阎王鼻子水库、白石水库等,中型水库有元宝山水库、菩萨庙水库、龙潭水库等,小型水库有石门水库、三家水库、北地水库、老厂子水库、波珍沟水库、大马场水库等。塘坝1000多座,大中型闸坝40余座,固定机电灌排设施2400多处,防洪任务非常间距。
目前,朝阳市防洪工程体系虽然已初步建成,由于防洪级别不统一、建成时间跨度大,在信息共享、水情传递、数据监测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涉水信息智能感知和动态监测要求,无法保证防洪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通过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入融合,实现信息化综合防洪能力的提升以及传统水利向水利工程+IT的升级转型[4-5]。
1 朝阳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2020年,朝阳市成立的大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信息统一管理,明显降低了运行成本,大大提升了信息化水平,为实现基础软硬件设备资源的统一提供奠定了基础。朝阳市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建成了宽带为10M覆盖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的内网,保障了业务信息、综合办公和视频会议的即时传输,实现了县、市、省三级骨干网的互通互联。此外,各区县结合自身特点初步建立起以决策支撑系统为核心、以信息采集、通信保障为基础的市级水利信息化系统,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河长制管理平台。虽然,在水利信息化方面朝阳市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对信息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制约。
1.1 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
目前,感知监控体系较好的水资源、水文等业务也只是针对重点设施或重点流域监测,水土保持、山洪沟道治理等业务大多利用传统的监测技术,对于江河湖库、自然条件、水文气象等数据监测的不够全面,尚未建立数字化系统;此外,现阶段以单点采集为主且监测频次低、站网密度不足、监测手段单一,无法准确、真实、全面地感知和反映全面,仍需进一步提升数据的稳定性、精准度和连续性,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缺乏系统的基础数据信息。
1.2 信息化技术与水利业务融合不深
智能化决策、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不断应用,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与水利业务系统间的融合,以往项目大多为单独理想,业务系统建设目标单一,缺少宏观的规划及不同系统间有机的联系,水利综合决策指挥能力薄弱、水利业务协同不够、融合程度不慎,难以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整体优势。
1.3 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薄弱
总体的水利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足,系统核心软件和设备具有安全隐患,安全风险高,加之部分技术应用落后,对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缺少有效的防护手段,信息安全体系难以支撑新技术应用。
1.4 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不够
由于现有水利业务系统局部应用、服务部门单一、功能分散,加之信息共享平台多样化,大多存在信息孤岛;现阶段建设同一用户和统一平台的力度不够,制约了外部信息共享,互联网数据的应用滞后,虽然接入了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数据、测绘部门的基础地理数据和防汛需要的部分气象数据等,但还不能做到对民政、住建、交通、工信、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相关数据的真正共享,对高效利用水利信息化资源造成了极大地制约。
1.5 信息管理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水利信息化管理保障体系不完善,在水利信息化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分管机制,普遍存在权责不明晰、多部门管理的现象,特别是市、县两级职责不明的情况比较常见,由于维护制度不全、运行机制不活、管理力度不够等导致信息化资源同一级不共享或上下级管理不贯通,并致使信息化管理的效能难以充分发挥;缺乏从事水利智能化、信息化工作的人才引进培养体系,无法吸纳专业技术人员并致使县级信息化专业人员不足;业务信息应用标准不一、软件开发平台互不衔接、资源重复浪费、应用系统各成体系等,使得数据库信息存在矛盾,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地阻碍。
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2.1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
加快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网感知体系实现对管理活动、水利工程和河流水系的全面感知,提高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和重要河流护坡水文监测覆盖率为95%以上,实现水库安全监测率不低于90%[6]。采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型技术采集、分析、解译相关数据,并在水利物联网平台上汇集分级分类后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对水利工程、地形地貌和河流湖泊的全面感知,切实发挥基础信息和感知体系支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功能。
2.2 搭建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
加快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水利信息系统的融合,建设能够提供统一服务的信息系统,按照微服务框架逐步升级已建系统,加快新旧系统的融合,建设以水公共服务、水生态保护、水政务协同、水工程监管、水资源保障、水灾害防御为核心的系统平台,加快实现与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协同[7]。
1)提升协同管理能力。加快内部政务系统优化,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创建智慧水务平台;对外服务上,通过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创建水智能问答、水信息、水政务、动态水指数等一站式服务系统,提供面向用户和公众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2)提升水利工程监管能力。综合利用数据遥感、倾斜摄影等技术,推进推进重点河湖流域工程、灌溉工程、大中型水库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搭建全寿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水利工程数字化管控,将三维地图与部分工程相融合积极探索便捷、直观的管理服务,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监管水平。
3)提升水生态监管能力。以水域岸线管控、河流采砂管理、水土保持监测、河湖长制等为重点,在运用智能监测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情况下,通过人工智能、遥感数据解译、图像识别等技术切实提升水生态精准监管能力[8]。
4)提升水资源的保障管理能力。综合应用卫星遥感、地面监测、水文模型、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立体监测、动态调配水资源的模型,为增强水资源调配决策能力和实现重点河网的智能调度提供保障;推广农村供水安全预警、水源地水质水量安全预警等模型,增强评价分析和预警城乡供水安全的能力,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供水安全监管水平。
5)提升水灾害防御服务水平。通过洪涝灾害预测模型实现水情、旱情的准确分析,将灾情预警与联合调度相结合增强水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推广旱情影响预评估与预警评估、金细化高时空分辨率的逐网格洪水模拟等新技术,拓宽闸坝、堤防、河道、水库、蓄滞洪区等流域防洪体系联合调度,提升应急相应、水量调度及旱情检测预警能力,切实提升洪水灾害现代化防治水平。
2.3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紧紧围绕朝阳市智慧城市、智慧水务发展要求,建设覆盖智能应用、分析处理、综合感知全过程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监测预警体系,全流程闭环运营和全面安全管理水利信息,切实提升网络信息应急处置和安全感知水平[9]。
2.4 加快创建朝阳水务云系统
以朝阳市政务云提供的网络、存储、计算等基础资源为依托,按照“一库三平台”建设模式完善朝阳水务云系统:“一库”是指朝阳水利数据库,以实现数据的监测、分析、展示、共享交换和管理为目标,及时更新数据库,保证实时共享;“三平台”是指业务、AI和技术平台,主要提供决策辅助应用、服务和业务支撑,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途径,在实现在线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提高水利智能化水平。
2.5 完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体系
根据水利信息“应用、共享、感知、支撑、互联”各层面运维特点和水利信息化建设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机构,确保市、县工作协调和分工机制的全面落实,为推进智慧水务信息的建设发展构建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专职机构,该专职机构覆盖覆盖信息基础设施运行管理部门、各级水务部门;完善人才引进、技能培训、学习考核机制,切实增强信息化专业技能,为搭建智慧水务平台和用好水务信息提供保障[10-12]。以辽宁省数字水利信息化标准为基准,制定朝阳市水利信息系统集成标准、运行维护标准、政务服务标准、技术应用标准和数据共享标准,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库相互矛盾、软件平台互补衔接、应用系统各成体系等问题,确保各项水利工作的顺利开展[13-16]。
3 结 论
朝阳市紧紧围绕“强监管、补短板”的总基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了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实时感知能力的全面提升,数据化管理手段不断强化,水利信息服务、治理、监督、管理水平得到大大提升,为全面提升朝阳市水利治理能力、完善水利治理体系、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等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