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技术

2023-01-04赵曼娜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水气败血症淡水鱼

赵曼娜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水产服务中心,山东 东明 274500)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又被称为初败病、爆发性出血病,是淡水鱼养殖史上危害具有广泛性和严重性、种类相对较多、流行区域较广、流行季节较长、造成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的常见病害,能够危害多种淡水鱼,常见的包括鲫鱼、草鱼、鲢鱼等。常见病原是气单胞菌,但引起各种疾病的病原种类多种多样,并且近些年随着养殖密度的进一步增加,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会出现新的流行趋势。

如果养殖户盲目地注重养殖效益,不注重加强养殖环境的有效调控,没有做好针对性水质环境调控,水体当中大量病原微生物繁殖生长,再加上鱼群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就会给多种病原入侵提供条件,给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危及养殖安全。饲养管理人员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该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较大损失。

一、病原体类型

造成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发生流行的病原主要包括了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

1、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45℃、pH 值6~11 环境下都能够繁殖生长,较适宜生长温度为28~30℃、pH 值为7。嗜水气单胞菌繁殖生长中能够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1]。从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现状可知,嗜水气单胞菌可能通过肠道感染,是否发病取决于菌体对肠道组织的侵蚀能力。菌株粘附能力又和菌株株型和鱼种类型密切相关,通常高粘附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才能够产生毒素。侵入鱼体后,其先在肠道中进一步增殖,然后再经过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和其他组织,引发肝脏、肾脏等脏器组织和血液病变,进而出现全身症状。

2、温和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常出现在淡水养殖领域,较适宜生长温度为28℃,有些病原能够在5~41℃环境下繁殖生长。温和气单胞菌侵染后,淡水鱼体表皮肤和鳍上会出现很多小出血点。同时淡水鱼体内会蓄积大量积水,腹部显著肿大,向外凸出;肺脏水肿较明显;肠道显著肿胀,充满大量液体。

二、流行特征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是较严重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发生流行 率相对较高,一般2 月底到10 月初是发病高峰期。尤其是高温季节,水温在25℃以上时危害更严重。任何品种的淡水鱼各发育阶段都可能受到病原入侵,如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其中白鲢、白鲫、团头鲂等发病较严重[2]。

三、发病原因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流行与养殖管理水平、环境以及鱼群自身抵抗能力有密切联系。很多养殖户盲目追求养殖效益,放养密度过大,超过水体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水体环境突然恶化;加上养殖管理不当,防控不科学,造成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水质易恶化,水体中的溶氧量逐渐降低,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沉积,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水域环境恶化导致鱼群整体抗病能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则会趁机入侵[3]。

细菌性败血症发生流行后,有些养殖户不注重加强病原的有效鉴别,盲目不规范、大剂量用药,导致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也会造成鱼体内的药物残留超标,出现慢性中毒,造成免疫抑制,发生细菌性败血症。

放养淡水鱼前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清理和消毒处理、投放未发酵杀菌的人畜粪便、病死鱼没有进行严格无害化处理等,都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与传播,从而引发细菌性败血症。

四、临床症状

淡水鱼的品种、生长阶段不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少数患病鱼甚至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

细菌性败血症疾病早期感染阶段,患病鱼上下颌、口腔、腮部、眼睛、鱼鳍、腹部以及鱼体两侧都会出现轻度充血肿胀,将病死鱼腹部剖开后,可发现肠道中存在少量食物。

病情加重后,患病鱼体表全部充血,内部脏器组织出现严重的败血症,眼眶周围充血较明显,眼球突出,腹部显著膨大。将病鱼腹腔打开之后可发现,内部存在很多淡黄色透明的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同时,鱼鳃、肾脏逐渐变大,呈花瓣状。有的患病鱼鳞片向外竖起,肌肉组织存在充血、出血现象,鳃丝末端显著腐烂。

五、疾病诊断

细菌性败血症临床上和淡水鱼病毒性出血病、赤皮病十分相似,应有效鉴别。赤皮病致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只有鱼体表损伤时,病原菌才会通过伤口进入,患病鱼表现为鳞片大量脱落。病毒性出血病病原是呼肠孤病毒,感染针对性较强,往往只感染草鱼和青鱼,其他鱼种不易感染该病。可以使用酶联免疫检测法对病死鱼的内脏组织或腹水中的病原菌进行鉴定,从而确定致病原类型。

六、防治措施

1、治疗

发病后应做好池塘的彻底清理和消毒,整池泼洒5:2 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者泼洒晶体敌百虫溶液,杀灭鱼体表的寄生虫。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的鱼群症状可逐渐消退,恢复到原有采食水平。临床症状较严重的患病鱼在连续用药3 天后,再池塘泼洒1 次井冈霉素。

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消毒2~6 天后连续喂药5 天,每100 kg 饲料中加入土霉素10~20 g,上下午各投喂1 次。也可以每100 kg 患病鱼使用三黄粉0.5 kg,即大黄0.25 kg、黄柏0.15 kg、黄芩0.1 kg,与鱼饵料5 kg、食盐0.5 kg 混合后制成饵料,连续投喂5~7 天。

2、防控

防控细菌性败血症应彻底清理池塘,冬季清除底部过多淤泥。鱼种下池前使用3%~5%食盐水浸泡5~10 min,或者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药浴20 min。严格控制好放养密度,不能过大,保障鱼种科学搭配。定期全面消毒池塘,清理更换池塘水,保持较佳水质,优化水域环境。根据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和季节,投喂全价混合饲料,以颗粒饲料为宜,按照由少到多原则添加,提高鱼群的整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在细菌性败血症发生流行的高发期,应做好投喂场所以及水体的定期消毒,可使用漂白粉精或者三氯异氰尿酸钠、漂白粉溶液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土霉素,连续投喂3 天,能够有效预防细菌性败血病的发生。

七、结语

随着淡水鱼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密度增加,各类传染性疾病呈高发流行态势,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诊断防控工作难题较大。细菌性败血症流行范围较广、发病周期相对较长、死亡率相对较高,对整个地区的淡水与养殖业危害较大,需提高重视程度,了解该疾病的病原、发病原因与症状,科学诊断后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避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水气败血症淡水鱼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携手院士剑指淡水鱼育种业!渔美康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达成合作意向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痈疽合脓毒败血症验案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