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育龄:做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2023-01-03韦佳

求学·理科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白求恩胸外科麻醉

韦佳

1937年,在师范学校的校园里,一位名叫辛育龄的16岁少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退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再也无法安心地躲在“象牙塔”里,而是下定决心投笔从戎,保家卫国。他没想到,自己未来会遇到一个像灯塔一样照亮他前行道路的人。他遇到的人,叫白求恩。

入伍后的辛育龄并没有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到前线冲锋陷阵,而是被安排到冀中军区卫生部担任药剂员。之后,他因为自身的医学和英语基础,被调到白求恩医生身边当助手。

当时的手术室只不过是破旧的瓦房,或者是随意搭建起的简陋帐篷。敌机的轰炸声震耳欲聋,屋顶的碎屑正不断地往下掉,可医护人员们依然在不停地忙碌着,尤其是白求恩,有时甚至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在白求恩的心中,病人的生命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正是白求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工作的热忱在辛育龄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种,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对白求恩许下承诺:要成为一名胸外科医生,还要做一万台手术。多年以后,辛育龄回想起往事时,脸上仍会不自觉地洋溢起对白求恩的崇敬之情。

不久,辛育龄被调离了白求恩医疗队。之后的岁月里,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人们总能看见辛育龄奔波忙碌的身影,他就这样一点点地积累医学经验。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他报考了中国医科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派往苏联留学。学成归国后,辛育龄原本可以留在部队当军医,享受优厚的待遇,可他却决定回到基层做一名普通的胸外科医生,因为他说这样就能救治更多的病人。

当时,新中国的胸外科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像辛育龄一样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辛育龄在多次手术中观察到,全身麻醉对病人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他想:是否可以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减轻病人的痛苦。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做外科手术用到的针麻需要在患者胸部不同的部位扎16针,手术过程中还需要四个医生同时进行按压。辛育龄想要改进这种烦琐的针麻方式,探索一根针麻醉的方法。为了亲自体验针麻的效果,他不仅在自己的手臂上做实验,而且还在针麻条件下给自己实施阑尾炎手术。经过多方实验,他终于在前臂外侧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部位。

1970年,辛育龄主持了一根针麻醉条件下的肺叶切除手术。原本需要3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他只用了72分钟就做完了,而且病人全程是清醒的,一点儿也没感觉到疼,手术后马上就能坐立起来。这台手术震惊了针麻界,辛育龄创造了一根针麻醉的神话。

除了一根针麻醉,辛育龄对肺移植手术以及电气治疗肺部肿瘤的方法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总是在医学道路上奔跑着,充当先行者,勇于去叩开未知的大门。胸外科领域的探索道路布满荆棘,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失败,可辛育龄却不怕困难,他觉得,多探索出一种治疗方法,就可以多救治一些病人,自己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他始终没有忘记,要像白求恩一样,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作为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奠基人,辛育龄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大夫。尽管那时已经87岁高龄,无法再为患者做手术,可他依然每天扶着手推車来到医院为患者坐诊,直到他因为腰椎疾病再也无法站立起来的那一天为止。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这是辛育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如今,他的接力棒也传承给了无数的“白衣战士”,他所在的医院更是成立了“辛育龄医疗小分队”,经常举行义诊活动。队长马千里医生动情地回忆起多年前查房时偶遇辛育龄前辈的情景。他恳求老人为他崭新的外科医生刷手服题字留念,老人缓缓地抬起手臂,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他用一生履行的承诺——

“做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身边的人看完,早已热泪盈眶。

2022年6月7日,辛育龄在自己一手筹建的医院里病逝,享年101岁。

猜你喜欢

白求恩胸外科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舒适护理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