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望未来路在何方

2023-01-03本刊编辑部

中国收藏 2022年12期
关键词:拍品藏家艺术品

本刊编辑部

越是困难,我们越要坚守底线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大步提升。这时候,不少人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萌生了收藏与保护的愿望。这种传承的心愿其实是精神文化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拍卖市场应运而生。可以说,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创立于2005年的北京诚轩拍卖,也见证了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长。这17年来,我们以诚信经营、专业素养、高回款率受到了业界好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如今,钱币项目已成为诚轩拍卖的一大特色。这个项目之所以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是与诚轩拍卖的整体经营理念密不可分的。长久以来,我们为客户创造了一个专业性强、服务至上、诚实守信的综合性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钱币项目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并为更多的人所认可。

不过,近些年在疫情的环境下,拍卖行业确实受到了影响,诚轩拍卖也迎来了挑战。这个行业是需要人和物高速流动的,只有流动才能够有交易。现在,大家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线上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拍卖的价值。我始终认为,文物艺术品拍卖完全转变为线上是不可能的。

线上拍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举办线下拍卖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与文物艺术品面对面,通过上手、观摩,才能与它们“对话”。与此同时,线下拍卖还提供了行业同好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传递行业信息、互通情感。这些都是线上拍卖所无法替代的。

三十载转瞬即逝,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经历过辉煌,抵达过顶峰,也陷入过低谷。目前来看,这个行业确实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规范经营,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近三年,拍卖行业处于一个非常严峻的环境当中。但越是在困难时期,我们越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宁愿成交额少一点,也不能降低拍品的品质和服务的质量。

人们对美的追求将一直存在

大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拍卖这种市场行为,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为活跃,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回望这段历程,中贸圣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95年成立以来,中贸圣佳迄今为止的拍卖总成交额逾200亿元,累计超10万件文物艺术品在这里传承流转。早在成立初期,中贸圣佳就一直致力于海外文物的回流。其中最著名的事例是2002年促成宋代米芾《研山铭》手卷回归祖国,堪称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界的一件盛事,令世界瞩目。

《研山铭》是中贸圣佳当年从日本征集的重要藏品,邀请到时任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的启功、委员徐邦达、傅熹年等专家进行审定,最后由国家文物局定向竞得。其成交价为2999万元,创下了当时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格。30年来,有许多如同《研山铭》这样的珍贵文物通过拍卖逐渐回归,这既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一种体现,也极大地丰富了国内收藏市场,为国有博物馆等公藏机构和民间收藏增添了不少活力。

说实话,由于近几年全球经济收缩等大环境的影响,艺术品拍卖行业走到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市场的萎缩为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除了经济形势的影响,年轻人兴趣点的转移也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品市场的未来感到忧虑。如今的年轻人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与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接受的是新思想、新文化的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因此,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兴趣有着很大距离的传统艺术品受到了较大冲击。随着市场和行业的调整,未来的藏家群体将发生很大改变,而年轻人对当代艺术、潮流艺术的兴趣和关注,将使得这一板块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未来,我们不能仅仅把拍卖作为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而要着重走学术化和生活化路线。随着“亿元时代”逐渐走远,能创造亿元天价的顶级艺术品将会越来越少,中高价位或低价位的艺术品将成为拍卖行经营的主要阵地。因此,将发力点放在深入挖掘和研究艺术品,让其与生活紧密结合,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我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上的研究和讨论,通过挖掘拍品背后的故事,面向公众形成更有效的推广与交流互动。而将器物、书画作品等艺术品放到当下的生活空间中,也会让更多人产生兴趣,加入到艺术品收藏的队伍中来。

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一直都是存在的。待未来实现经济的再一次腾飞,艺术品市场也会出现一波新的行情。我们中贸圣佳也会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前行。

培養专业人才,着眼细分市场,让中国收藏文化走向世界

这30年来,我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不但是经济实力的崛起,也是文化艺术的崛起。自上海泓盛拍卖创立十多年来,我切身体会到,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与拍卖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收藏群体、艺术家乃至整个文化产业正迅速成长,国际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了成百上千家拍卖公司。不过,在拍企数量增长的同时,一些紧迫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人才问题。事实上,拍卖是一个讲究专业性的行业,需要配备大量专业人员,然而,专业人才的缺乏目前成为一大发展瓶颈。

由于我国文化艺术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拍卖所涵盖的板块也从中国传统艺术跨越至现当代艺术,涵盖书画、瓷杂、古籍、邮票、钱币等门类,十分广泛。所以,一家拍卖公司要想同时拥有全门类的人才是非常难的,起初往往只能先做好一兩个板块,再逐步拓展开来。泓盛拍卖组建专业人员团队的过程也尤为艰辛,一路经历了不少起起伏伏,经过一二十年时间的沉淀,才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团队。

随着国内收藏群体的愈加专业与成熟,他们对一家综合型拍卖公司及从业人员在专业性上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今,国内大部分市场都已被耕耘了10年乃至20年以上的老牌拍卖公司所划分,新兴拍卖公司要想从零开始起步会有一定难度。但如果重点耕耘某一擅长领域的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进一步拓展业务,还是有机会在拍卖行业中求得生存发展的。

另外,这些年据我对海内外市场的观察,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与海外相比自有其独特性。我们拥有着西方国家少有的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深厚的艺术品收藏文化积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也都藏有中国文物艺术品,它们代表着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板块。所以站在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在国际上绝对处于优势地位。

但就拍卖本身的专业性、技术性而言,我们与有着两三百年拍卖历史的西方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很有学习的必要。拍卖实际上是一个产业、一种生态,需要相应的专业鉴定机构、运营团队以及一定的市场基础作为支撑,我们在这些方面相对来说较为薄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三十而立,对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和收藏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此时也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二十大之后,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新的国际市场,中国人也变得更加自信——这不只是经济的自信、民族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体现在国内的收藏群体上,就是更加专业、更具实力,能够将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艺术品带回“家”。

以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与时代发展共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1992年文物艺术品拍卖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内地落地生根,其难度犹如“开疆破土”。这段经历,前辈们曾经用“艰苦卓绝”来形容。翰海公司于1994年成立,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之一。近30年来,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从开创探索到繁荣、规范、蓬勃发展,逐渐国际化、前沿化。这样的成就是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的,也是一代一代文博行业、拍卖行业、收藏界人士共同奋斗的结果。

30年前,拍卖带给人们全新的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30年间,“公开、公正、公平”的拍卖原则,打开了传统交易模式下的各种壁垒,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多元的审美和价值观,高效集合和最佳配置各方资源。如今,拍卖这一模式已经成为艺术品行情的引领者和市场发展的推动者。当然,行情的波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也都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翰海公司作为业界资深的拍卖企业,是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品拍卖与互联网深度结合的趋势越来越强。首先,网拍保证金的收取方式和“点开”即可参拍,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元的资本力量参与拍卖。其次,习惯于网络购物、对App运用娴熟的新生代买家规模化入场,他们的竞买将进一步改变传统价格体系。此外,线上拍卖的运营系统,可以限定单件作品的出价额度,从而反向推进回款效率。同时,大数据的统计也能帮助拍卖经营者更及时准确捕捉市场动向,了解收藏群体的竞买意愿。

互联网的另一个优势是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较低价位区间的艺术品得以进入拍卖交易系统,与之而来的是与一级市场资源更模糊的界限,以及市场格局的进一步演变。翰海公司也将进一步完善线上拍卖,探索更多形式的互联网拍卖,并逐渐开展线上研讨、座谈,线上讲授文物艺术品、传统文化,切实地去传播、推广传统文化精髓。

在过去的30年间,拍卖行业将社会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引入拍卖界的艺术研究和文化展示,全力地提升文物艺术品的多元价值,今后艺术品拍卖与文化领域的联动将更为紧密。

市场发展进入新的节点,翰海也将面临变革与创新,迎接挑战和机遇。今后翰海要秉承“文翰咸集、艺海求真”的宗旨,在认清形势、找准定位,立足主业、精耕细作,抓住机遇、创新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在经营活动以外,更多渠道、多维度地参与社会美育、公益展览、文化讲座以及文创活动等,切实去传播、推广传统文化精粹,履行拍卖企业的社会责任。

当对行业存敬畏之心,专注精细化、专业化拍卖

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宝石学专业,于1995年进入拍卖行业,以科研学术基础为切入点,加上自己对珠宝玉石的热爱,专注于这一行业至今已27年了。2006年,我有感于当时缺少专业的珠宝玉石拍卖、推广机构,于是成立了北京博观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专攻当代珠宝玉石拍卖与文化推广。作为中国首家专业珠宝玉石拍卖机构,虽然规模比综合类拍卖公司小得多,但依据我们很强的专业性深耕单一门类,做出了自己的特色。2015年,博观从全国数百家拍卖公司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青花奖”的“单一门类专业奖”。

千禧年后的近20年是中国当代珠宝玉石市场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繁荣期。我们很荣幸地参与其中,尤其对于当代玉雕这一领域,博观拍卖引领并推动了整合玉雕资源、发掘推广玉雕艺术家、制定作品价格体系、优化行业生态、传播当代玉雕文化艺术等发展历程,成功地将当地玉雕引入拍卖体系。我们很自豪地一路见证当代玉雕行业的成长,从稚嫩走向成熟。

除了对行业的贡献,我们的专业度也体现在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上。成立16年来,博观拍卖共举行了近200场线下拍卖会,成功拍卖各类玉雕艺术品及珠宝首饰共计1.5万余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经济效益。从拍品来源、材质、艺术水准、珍稀价值等全方面,我们都是极尽所能地严格把关。与全国各珠宝玉石产区的政府、NGTC国检中心及15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名家工作室达成战略合作,保证拍品来源、作者的可靠性,保证拍品高品质、艺术高水准,也保证了博观拍卖十余年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市场规模已非常可观,但在我看来,行业的规范性、企业的稳定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无论是在行业内部的建设还是外部环境的营造上,都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力量去推动。一方面,希望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继续协助国家有关政策部门,更好地制定有利于拍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扶持拍卖企业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拍卖市场的整体格局已经形成,在以综合类拍卖机构为主体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多样性、专业化品类拍卖的发展,鼓励更多机构走细分领域的经营之路,慢慢在各个单一门类里都建立起成熟完善的产业结构。这需要所有从业人员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的研究,对于发展的定位与道路有更加清楚、坚定的认知。我相信这种促进各个领域专业化、专精化的生存业态,会让整体拍卖行业走得更远、更广。

如今,书画、瓷杂等中国传统艺术品在世界艺术品收藏领域占据着重要角色,但中国的珠宝玉石拍卖在这30年中的发展堪称几起几落,在拍品征集、买家消费习惯、市场流通渠道等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仍没有形成足以承载越来越庞大的消费群体的相应规模、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我们希望能与其他综合性拍卖公司一同努力,首先让珠宝玉石拍卖回归正轨,让行业现状有所改观,继而成为中国拍卖市场真正的亮点,为更多珠宝玉石爱好者提供真正优质的服务。

拍卖公司与收藏家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

在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尚未兴起之前,收藏家之间的联络不多,大都属于散兵游勇。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拍卖出现后,收藏家每一次参拍就像一次聚会。可以说,拍卖为收藏家提供了一个收藏交易、情感交流的平台。

另外,有了拍卖以后,收藏家的品位也随之提升。拍卖公司选择拍品往往比较成规模、成系统,这一切都呈现于每一本拍品图录中。如果藏家想参拍,首先就要把图录“吃透”,“吃透”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研究的过程。这无形当中对于提高藏家的鉴赏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所以,拍卖公司与收藏家之间是共同成长、相辅相成的,如同鱼和水的关系。收藏家为拍卖公司提供了水源,拍卖公司则依靠收藏家不断培育自身、茁壮成长。从这个角度而言,拍卖公司应该成为收藏家的乐园。这就需要高品质的服务,比如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获得更多客户的信任。

我记得,30年前处在起步阶段的拍卖公司都非常善于跟专家学习、跟藏家学习,而且十分注重维系与专家、与藏家之间的关系。经过30年的发展,拍卖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硬件也越来越完善,这个时候更应提升内在的文化含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内地拍卖公司还要向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巨头学习。他们对客户的服务品质以及敬业精神,尤为令人钦佩。

新生力量的加入让我对传承更有信心

我大概是在2009年左右开始参加艺术品拍卖会的,属于“半路入场”,也正好赶上了市场的一个高峰时期。在我看来,市场发展离不开经济大环境,21世纪的前十年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黄金十年,带动了艺术品拍卖的蓬勃兴旺。而我个人也是因为在这样的经济浪潮中有了一些收获,才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艺术品拍卖。

入场至今的这十来年,我见识了市场的高峰和低谷。其实出现波动很正常,但回过头看,十来年前的市场可能不如当前这般理性,有一些在当时创下了天价的拍品,或许需要重新来审视其真正的艺术与市场价值;反观现在的市场,以我所专注的瓷器为例,不少艺术价值高、传承有绪的拍品愈发受重视,大家的关注点越来越回归到艺术品的本身上来,这种沉淀导致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比如瓷器收藏,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在拍场看到有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新鲜面孔参与其中。像我们佳趣雅集的新会员,相当一部分都是年轻后辈,他们有自己的收藏、自己的见解,且求知欲十分强烈,这说明藏界的新生力量并非只对当代艺术或者西方艺术感兴趣,中国传统艺术品同样对他们极具吸引力,这是很可喜的现象,也让我对文化的传承更有信心了

再者,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拍卖市场的推动也不容小觑。据我了解,很多年轻的收藏者和爱好者,都是通过网络普及,进而接触到瓷器拍卖这个原本比较小众专业的领域的。而除了推广,互联网的活跃还能帮助我们做更好的区分——哪些是真正的藝术品,使得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层次更加鲜明。

总而言之,新时代下的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将迎来一个再出发的过程,大环境的向好,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随之为艺术品市场带来新的契机。我相信,明天一定是欣欣向荣的。

拍卖让收藏精神代代相传

2008年,我打算陆续出版关于建盏、造像方面的书,所以开始深入拍卖市场,关注并寻找古美术器物。事实上,我从小就开始接触艺术,对于文物艺术品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初入拍场的时候并不感到陌生。

那一年,我印象深刻。除了香港的苏富比、佳士得之外,内地的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势头正猛。透过拍卖这个平台,我对文物艺术品有了更多了解。而且经过甄别与辨识,我可以参与竞拍,从而获得心仪的藏品。毕竟在此之前,我们更多接触文物艺术品是通过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等。很显然,拍卖给予了大众另一条与文物艺术品“对话”的通道。不过,当时从国际来看,关注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仍然以西方藏家居多。比如热门的宋瓷,拥趸者多为西方藏家。那时候,我对宋瓷就格外偏爱,并积极搜寻。

在我看来,30年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一个突出意义是文物回流。早年,西方藏家凭借雄厚的资本,购藏了大量中国文物艺术品精品。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幅提升。还是以宋瓷为例,十多年前内地宋瓷市场较为低迷,但再看今天,宋瓷价格已经翻了不止一二十倍。

拍卖的另一大意义是对公众文化的引导。拍卖公司通过展示、研讨、出版等活动宣传拍品,这种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藏家。尤其这几年,短视频火热一时,从中我发现不少90后的新生代藏家对老一代藏家十分推崇,他们崇拜的偶像都是埃斯卡纳奇、徐展堂这样的著名古董商和收藏家。可以说,拍卖也让老一代古董商和收藏家的精神代代相传。

当然,相比于国际拍卖业的发展,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在拍品的文化背书上,拍卖公司依旧要下功夫,尽力让拍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信息更加完善。另外,拍卖公司一定要征集到最优秀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实力的较量。而且,拍卖公司能够将优秀的作品顺利拍出,这也无形之中给了藏家信心——对文物艺术品金融属性的一种自信。

市場需要烹出更多特色“菜品”

因为父亲从事拍卖行业,所以我从小就对文物艺术品拍卖有印象,而且知道这个行业有点与众不同。后来,我到海外学习艺术史,也是从那时候起,才开始真正关注拍卖。

在求学期间,每逢假期我都会到父亲的公司——北京华辰拍卖实习。2015年,我留学归来后就加入华辰工作。可以说,华辰每个部门的工作我几乎都做过,书画、瓷器、影像部,甚至包括管理库房、打包艺术品等。经过几年的历练,到2019年,我基本可以完成从独立开发一个新项目,开拓新客源,征集拍品,再到最终成交的一个流程。而自己真正成为拍卖从业者,是从2020年开始。当时我们做了一些跨界的拍卖专场,比如咖啡拍卖,以及“艺起扛”抗疫公益义拍等,都是我亲自在做。

从业这些年,我也在观察市场的变化。其实近些年,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等传统板块受到经济环境影响,受冲击较大。而在这个时候,“特色”成为各家拍卖公司能否突出重围的关键。

我在海外留学时看到,有很多体量、规模不是特别大的拍卖公司,但是做得非常有特色,在业内提起某个板块或项目,就立即能想起某家公司。虽然这家公司可能平时不经常进入我们的视野,但这种“小而精”让这样的企业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成为其生存的“独门秘笈”。反观内地拍卖,近几年大家对于那些亿元拍品、几千万元的拍品关注度其实是在下降的,对于特色门类的关注反而增多,非传统拍卖的门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这种现象与藏家群体的不断迭代也有关系,新藏家的见识不同了,造成思考方式也不同。拍场上的一些特色“菜品”,如现当代艺术、潮流艺术,甚至一些被看作是奇奇怪怪的门类越来越受到关注。藏家群体的整体口味正在慢慢向国际化靠拢,市场变局势在必行,而这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就更高、更多元。购藏艺术品不再是简单的辨别真伪,而是需要更宽广、综合的知识来考量。

猜你喜欢

拍品藏家艺术品
藏家之友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藏家之友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2018年前50件中国文物艺术拍品(按成交价格排名)
秋拍第二轮:印象派崛起,现当代复苏?佳士得VS苏富比2017秋拍亿元拍品排行榜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