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有没有陷入“二极管思维”?

2023-01-03秋月白

求学·理科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毒药二极管观点

秋月白

题记:小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总是喜欢问“他是坏人/好人吗?”,也天真地以为世界上的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世界上只有黑与白之分。那现在的你,是否还是这样认为的?

前段时间,关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究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争论在网络上蔓延。其实,这并不值得争吵,无非是教材不同、版本不同造成的,这两种说法都有流传必定是有原因的。然而,总有一些人非说“肯定是对方记错了,承认自己记错了有那么难吗”“天王老子来了也是‘是人/‘斯人”。哪怕是把证据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视而不见。正是这些不容置疑的、直接否定另一方的言论的存在使网友吵翻了天。难道就没有一种可能是:这两种说法都出现过,大家都没有记错呢?

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

名词解释:二极管思维

网络上有个热词叫“二极管思维”,用来指代“两极思维”,意思是在思想上走极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实际上,“二极管”是指具有两个电极,只允许电流由单一方向通过的电子元件装置。从这个功能来看,使用这个词的人应该是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将二极管原本“两个电极”的意思理解成了“两个极端”。】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一些人发表观点、判断对错的时候总会变成一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价值观,看问题时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要么赞同我们,要么反对我们”,或者“我是对的,那你肯定是错的”。这种思维被网友戏称为“二极管思维”。

看到下面这些“二极管”式言论,你有什么感受?

“你说我家××不好,那你一定是黑子/对家粉!”

“甜粽子、咸豆腐脑是异端!”

“你说××不好,那就是说□□(××的反义词)好咯?!”

“他既然坏,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坏,你不跟着说他坏,那你就是同伙!”

“你这么激动,肯定是被我说中了!”

“我身边的人都喜欢××明星,所以他就是演技好!”

“你帮他说话,是收了他的钱吧?”

“不过洋节!”

“你装什么‘理中客?!”

“世界上怎么会有人不认识××?”

……

归纳起来,“二极管思维”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种表现类型。

1.极化思维,非好即坏:根据绝对标准做出或好或坏的二元评价。

症状:一部剧或者一本书只要有一个地方不好,比如结局“烂尾”、某位演员演技不好、某些情节不符合自己的审美,就会被批得一无是处;只要某部剧是自己喜欢的明星出演,那这部剧就是好剧;一些人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价事件,受害者不能有任何缺点,仿佛只要受害者有缺点,其被害就成了合理事件一样;名人或者科学家不能有任何缺点,只要有一点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直至盖过他们取得的成就;有人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 ,那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但事实上,有人不支持反恐战争,或许只是因为不喜欢战争本身,当然更不代表其就是支持恐怖分子。

2.贴“标签”:对整类人、整类事、整类行为等贴上定型式的“标签”。

症状:每次有热点新闻的时候,评论区经常沦为一个大型的“扣帽子”现场,只要对方的观点和自己不同,或者对方的观点中带有某些关键词,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对方贴上“标签”,比如“渣男”“理中客”“极端女权”;在赏析一部作品或分析某一事件时,一些人喜欢给里面的人物直接粗暴地贴上单一的“標签”,仿佛这些人物身上只存在一种特征;当别人评论自己喜欢的明星时,只要言辞中带有批评的成分,就会给对方贴上“黑粉”“对家粉”的“标签”;还有一些人看评论前首先会看对方的IP地址,进而进行“地域歧视”。

3.个人化,党同伐异:自以为自己即世界,世界上所有人的观点都应和自己一致,否则就是需要排除的“异己”。

症状:一些人的眼界只局限于自己的认知和周遭的小世界,凡是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且不容反驳地否定对方的观点和爱好,比如每到端午节、中秋节时的“咸甜之争”,又如前文提到的“是人”和“斯人”之争。

4.以偏概全,以有色眼镜过滤信息,混淆概念:只注意到自己想看到的内容或只言片语,而忽视其他事实,甚至故意歪曲别人的观点。

症状:例如,一个科普纪录片中植入了广告,有人留言“广告植入得太生硬”,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反驳“那你出钱赞助就不用看广告了”“不想看就别看,刷什么存在感”,留言者的重点明明是广告植入得生硬,而不是反对广告,然而一些人只注意到“广告”“生硬”,进而联想到“反对广告”,从而混淆概念;又例如,有网友呼吁,审美要多元化,不要一味地追求“白幼瘦”,马上就有人反驳“难道要追求黑老胖吗?”。

5.急于输出观点,在情感上走极端:不管对错,只想压倒对方,证明“我是对的”。

症状: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那么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想要沟通,而是要战胜别人。

·趣味小故事·

作家王蒙在《雄辩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节选)。

一位医生向我介绍,他们在门诊中接触了一位雄辩症病人。

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

医生无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掺上氰化钾,这水就绝对不能喝。”

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嘛。你放心!”

病人说:“谁说你放了毒药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书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是放了比毒药还毒的毒药!”

医生毫无办法,便叹了一口气,换一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

病人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忍不住反驳说:“我们这里并不是北极嘛。”

病人说:“但你不应该否认北极的存在。你否认北极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实真相,就是别有用心。”

医生说:“你走吧。”

病人说:“你无权命令我走。这里是医院,不是公安机关,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枪毙我。”

“二极管思维”成因之论

在逻辑学中,对一个命题而言,如果它的正面是真的,那么其否命题就一定是假的。如果q为真,那么-q就为假,反之亦然。举例来说,如果“一匹马是白马”为真,那么“这匹马不是白马”就一定为假,因为一匹马不可能“既是白马,又不是白马”。但现实世界却很复杂——人性的复杂,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不同,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有差异,以及世界上存在的不可预测的未知,因此很多事物都不能直接用“否命题”來否定,世界上大多数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能只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评判。

形成“二极管思维”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的思维惰性,懒得进行深度思考。出于人性中的惰性,人们会疲于对事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满足于其表面所呈现的样子。当面对一个事件中的两个人物的时候,人们几乎是无意识地将之对立起来,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人设,也就是“好”与“坏”。而造成习惯性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许多人缺乏耐心。

听说现在人们的耐心只有3秒?

在这个信息纷杂的快节奏时代,人们往往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接收信息,而时长在几十秒左右的快餐式短视频往往能够瞬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更有“3秒定生死,7秒必转折”的说法,也就是说,许多人只会花3秒钟的时间来判断这则视频是否吸引自己,对长视频、大片段的文字等则已经没有太多的耐心和时间观看。而短短几十秒的视频,只能将事件中最具新鲜感、冲击性的部分作为内容发布,内容信息不全面,掐头去尾,甚至缺乏客观性,只是视频制作者本人的观点输出。在大量同类化的短视频的冲击下,一些人往往对某类观点信以为真,觉得自己的见闻就代表一切,以致难以静下心去认真思考,甚至放弃思考,也放弃花时间去理解他人。

深究形成“二极管思维”的其他重要原因及其解决之道,让我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说的。

猜你喜欢

毒药二极管观点
每日一口,肝病在手——良药为何变成“毒药”?
快跑!有毒物 绝密毒药报告
观点
婚姻毒药:猜忌
二极管及其典型应用电路仿真测试
业内观点
Diodes超速开关二极管提供超低漏电流
PIN二极管限幅器的电磁脉冲损伤特性试验
新锐观点
有机发光二极管中三重态激子的单重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