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3-01-03陈普

成才之路 2022年35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渠道

摘要: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载体,不仅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重要关口。清晰把脉专业现状,是做好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文章在分析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发展策略:提高生源质量、小班化教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加强岗位迁移能力培养,打通中高职衔接的升学渠道,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现状;对策;培养模式;渠道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5-008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2021-2022年度立项课题“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惠州市中职学校为例”(項目编号:202103 Z06),主持人:陈普

中职会计专业在发展中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会计从业人员,专业贡献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非常突出。在新时代,作为中职财经类专业体系中重要且具有一定支撑性意义的专业,中职会计专业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等方面却停滞不前,生源素质一般,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行业的要求和标准有明显差距,同时存在毕业生岗位迁移能力弱、幸福感不强等现实问题,专业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也逐渐减弱。对此,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今天,中职会计专业要突破瓶颈、拐点,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实现新的发展。

1.中职会计专业生源及对口就业现状

第一,在信息化时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工作形态发生了巨大改变,电子商务产业也快速发展,与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有关的专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专业办学规模及生源数量逐年扩大。另外,在职业向往、专业特性、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等诸多因素的积极推动下,家长及学生报读中职幼儿教育类专业的意愿空前高涨,近年来的招生规模及在校生人数居高不下。受以上两个文科类专业迅速发展以及中职会计专业品牌效力减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原有的生源被分流、压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的生源质量。第二,中职会计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基层会计技能人才。据统计,目前具备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储备人员达2000万人以上,而基层会计就业市场仅需600万人,基层核算会计、出纳等会计岗位技能人才富余,会计基础岗位流动性又相对稳定,导致岗位需求量少、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情况非常明显。这样,毕业生对专业后续口碑宣传就不佳。另外,毕业生就业前景不明朗及职业通道的不畅,进一步降低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对于招生工作来说,负面影响非常大,会影响到家长、学生对中职会计专业的选择。

2.中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第一,中职会计专业在真岗实训、对岗实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受专业特性、会计职业保密性、知识产权,以及保障性政策、配套体系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全方位集中对接行业企业或相关产业,推进落实现代学徒制、订单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也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对接企业、行业标准。第二,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缺乏人才储备意识,对于校企合作,只谈招工不谈招生,只想用人不愿培养人。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不对称情况。第三,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管理制度对接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机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主动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热情和积极性。

3.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岗位迁移能力现状

在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职业文化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构建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体系等方面。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责任、核心竞争力是影响其职业生涯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岗位迁移能力,对此,中职学校可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等,多途径、多渠道、多维度强化推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建设,提高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能力。

4.中职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升学现状

随着中高职衔接升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家长、学生的升学意愿日益强烈,这也是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建设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一是招生规模停滞不前,生源素质一般。会计就业市场饱和与专业对口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二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三是专业人才职业核心素养不高,尤其是岗位迁移能力弱,需要多渠道、多维度浸润,以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四是探索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同时满足升学和就业的有效途径。

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变革、创新的推动,中职会计专业发展建设亦然。在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突破现状,遵循职教发展规律,寻求新的方向,实现转型升级。

1.提高生源素质,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招生与就业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前者是人才培养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入口,后者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品牌化建设的出口。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的招生基本处于无门槛的状态,生源质量一般或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导致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满足不了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这也是企业找不到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的深层原因之一。可见,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招生和就业质量。一是通过新闻媒体、社区等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让社会、家长、学生了解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形成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对职业学校的正确认识,从而在确保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情况下,通过引流,提升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二是在新时代下,中职学校要改变以数量为做大做强依据的办学理念,解放思想,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设置一定的招生条件,从而在源头上提高生源质量。同时,对接企业、行业相关要求和标准,实行小班化教学。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才率,另一方面还可避免大班化教学出现的搭便车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和学的层级对接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2.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以学分银行管理形式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在专业教学中,某些学校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或单一专业技能的教授和实践,甚至把国家、省、市各项技能竞赛规则作为专业教学目标和培养定位,“以赛代教”“以训代教”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近乎功利性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往往以割裂知识统一性和系统性为代价,与综合性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对此,中职会计专业要彻底放下历史包袱,突破思维限制,以培养综合性、一专多能人才为目标,重新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办学指导思想,以红色事迹为微单元,精准提炼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分解与有机组合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以服务区域经济、产业链发展为培养依托,以企业、行业标准为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以企业切实需求为专业培养保障,积极培养“综”和“专”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同时,在“综”和“專”的协同培养中,教师可通过课程体系调整、第三课堂、工作情境实践、仿真教学等多渠道、多维度培养具备“能”的素养的中职专业人才。目前,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各专业广泛开展,但受岗位需求、行业保密性等多因素的制约,中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的较多,真正落实实践的很少,有显著成果可复制推广的寥寥无几。对此,中职会计专业可大胆尝试学分银行的管理模式,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分散式进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实现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有效突破专业和行业特殊性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方面的局限性。同时,中职会计专业可与行业协会、行业联盟沟通合作,将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集中再分配,以校内集中、校外分散的方式进行真岗实训、跟岗实习。学生实行学分银行的产教融合管理模式,与毕业学分直接挂钩,教师管理亦然,下企业实践学分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评价体系直接挂钩,以此构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常态运行机制,教师到企业的实践模式由一段时间“挂职锻炼”改为在学校和企业间“即时切换”。这样,专业教师可根据教师管理的相关要求,成立若干小组,在小组间推行企业实践的传、帮、带活动,并与合作企业建立“换人不换岗”即时切换的企业实践模式,以常态化形式深入企业实践。中职会计专业还可采取允许企业人员“兼职从教”的策略,对企业兼职教师实施“优劳优酬”“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以此提升用人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成功向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

3.打造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实现资源共享

对于区域重点产业,中职会计专业可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等形式,与相近专业共同打造有特色的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培养综合性技能人才。一是通过挖掘组群逻辑,寻找专业发展建设的新空白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的需求点,为专业建设长远发展拓展空间,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二是通过专业组群实现共同发展。专业群内共享课程、实训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等,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资源共享局面,为一专多能综合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三是专业群标志性成果建设可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教学理念创新。中职会计专业可通过教学能力大赛、课程思政、课堂革命、精品课程等专业建设项目,促使专业教师积极更新知识体系,加强实践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四是高水平会计专业群的建设,势必会加大保障性的软硬件经费投入力度。在大数据时代,加大专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实训设备的建设力度,可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切实提升实训教学的仿真能力,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专业建设的要求。同时,在会计专业群建设中,中职会计专业可通过加大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深化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广度,实现社会服务及对外交流的成功输出引进,从而反哺专业发展,为专业持续性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4.多渠道浸润,提高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实际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部分毕业生就业后专业不对口,岗位迁移能力弱。对此,中职会计专业可通过多渠道浸润,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就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一是重视,并多渠道、多维度地浸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如通过“校友大讲堂”等形式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近距离分享学习及工作经验,让学生产生共鸣,或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文案比赛等,让学生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并了解职场,实现向“职业人”的成功转变。二是有针对性地组织短期下企业或招聘市场等访学游学活动,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三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提高文案写作、市场营销、谈判沟通技巧、办公软件操作等课程的评价力度,让学生不仅胜任会计工作,还能胜任营销、文员、广告等其他文职类工作。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责任心、社会公德心等的培养力度,强化学生公共基础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组织“读书节”“阻断代际贫困”“扶贫先扶智”等相关活动、主题讲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储备公共基础知识。

5.打通中高职衔接的升学渠道,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重视中高职衔接的升学教育。中高职衔接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开设的“3+证书”高考班往往以会计类专业为突破口,原因如下。一是中职会计专业女生居多,具备较好的文化基础和较强的自律性。二是学生、家长的升学意愿相对强烈。那么,如何做好中职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发展建设?一是要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平衡专业基础课程,以此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并为学生的高职专业学习奠定专业知识基础,从而切实打通“3+证书”的职教高考升学渠道。二是中高职院校共同协商,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落实“中高职三二贯通”的升学模式。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鼓励学生参加省市举行的专业技能竞赛,以获取免试入学机会。

6.重構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是中职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对此,中职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一是组织多维度的调研。通过对在校生、毕业生、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等的调研,了解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从而确定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聚焦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通过系统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精准提炼工作能力要素,兼顾就业和升学,把工作能力要素和文化基础要素有机组合,合理安排分布,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这样,通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载体实现教师到学生、课程到能力的传递,既能让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又能同时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二是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规律,具有实践性和区域特色性。三是会计行业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手工会计、电算化会计到信息化会计的转变,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需要中职学校切实推进“业财一体信息化”“智慧财税”“财务共享”“财务机器人”等“1+X证书”的课证融通。岗、证、课三位一体的融通与国家的职教改革同频共振,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四是应对“就业与升学并重”的会计专业建设需求,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重构思路应为(如图):就业方向以体现X证书的课程为主,如业财一体化、企业财务机器人等会计行业X证书。学生能考取会计行业X证书,就说明其具备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对口工作能力。升学方向以体现会计技能证书的课程为主,会计专业学生能考取会计技能证书,从专业角度就满足了广东省“3+证书”职教高考对专业升学的基本要求。

中职会计专业作为中职教育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在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突破内外因素的限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对此,中职学校可从生源、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培养方式等方面探索,进行立体化的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徐佳佳.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21(08).

[2]茅徐斌.1+X证书制度理念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价值、困境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36).

[3]宋杰.大数据时代中职会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财会学习, 2020(31).

[4]李华.基于内涵式发展的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建设思考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21).

[5]陆玉梅,马建富,郑晓梅.财经商贸类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职教论坛,2019(12).

[6]段敏,肖红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9(27).

[7]侯健英.中职学校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对策———以会计与物流实训课程为例[J].广西教育,2019(10).

[8]方文婕.信息化时代中职会计专业建设初探[J].财会学习,2017(08).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the New Era

Chen Pu

(Bolu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100, China)

Abstrac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and key carri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s. It not only has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gatewa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situa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ccounting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accounting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new era: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exploring a new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creating a high-level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group,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post transfer ability, opening up the channels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conne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restructur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Key words: 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 accountingprofession;present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trainingmode; channel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会计专业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渠道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