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01-03焦好雷
焦好雷
(巩义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 巩义 451200)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正处于对养殖规模化推广的重要时期,而母猪饲养是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发展的重中之重,母猪繁殖性能的好坏也与整个猪场规模化建设进程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猪生产水平相较于欧美其他国家,还存在许多问题:从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来看,50 头以下的中小型散养户占比较高,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占比较低。自2018年8月中国发生非洲猪瘟以来,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小散户逐渐消失,规模化生猪养殖迅速扩张。从养殖成本上来看,饲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动物疫病防控和环境污染防治投入较高,严重影响规模化养殖场的生产效益。
在规模化养殖场中,母猪生产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整个规模化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见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PSY(平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约为21头,而养猪强国如丹麦约为32头左右,荷兰约为29 头左右,反映出我国种猪的繁殖性能不如国外养猪大国,也可以说明母猪繁殖性能对提高我国生猪生产水平的发展尤其重要。因此,对于如何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图 2015 年国内外种猪PSY
2 影响我国生猪繁殖性能的因素
2.1 遗传因素
主要包括母猪的品种和品系两个方面。基因决定母猪的品种不同,从而导致其繁殖性能的差异化。在一些关于对地方猪种的研究中发现,母猪3~9胎次为猪繁殖性能的黄金时期,且初配日龄在180~210 d之内的母猪的繁殖性能最好。
还有研究表明,二元杂交母猪的繁殖生产性能最高,其中杜洛克母猪死亡率最低;长白杂交母猪一窝胎产仔数最高,大白母猪其次,而杜洛克品种母猪产仔率最低;长大二元全杂品种母猪都具有较长白猪和大白母猪高的杂种优势,母性好,产仔数多。
因此,在优质后备母猪选择方向上,应着重选择具有高产基因优势的母猪品种。虽然在实际市场销售中仍然有很多品种猪在外观上看,其体型、瘦肉率方面也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母猪繁殖性能、仔猪抗病力及成活率等指标上表现一般,尤其产仔数较少,故而建议还是选择繁殖力较强的母猪品种。
2.2 季节因素
季节及环境气候等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最影响较大的因素为:环境因素与流行性动物疫病因素。即因各地环境气候不同和母猪季节流行性致病因素不同,导致同一品种母猪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在表现上也会存在差异。
影响母猪繁殖力高低的因素不仅体现为季节差异,还会因母猪在妊娠期内所受应激和反应状态的不同,最终导致同一品种母猪个体在实际分娩时生产仔猪数量上存在个体差异。如夏季,母猪机体的热应激发生率较高,而对热应激的反应差异也是对各类品种母猪繁殖性能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者在季节变化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动态影响试验中发现,母猪产仔性能和所产仔猪品质的高低与产仔季节息息相关,如秋季分娩的母猪,每年的平均窝产总仔头数显著低于春季其他生殖季节,秋、冬季分娩的母猪的平均窝产健仔数、初生仔猪窝重数和第21 日龄仔猪断奶平均窝重数均显著低于春、夏季。另有研究发现,不同季节对于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而在6~9月采取水帘、排风扇等降温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母猪的繁殖性能的下降。另有研究发现,出生季节对某些品种仔猪的初生重影响较为显著,如就美系杜洛克母猪春季分娩的仔猪初生重这一评价指标来看,春季出生仔猪的平均体质量在四季出生仔猪平均体质量中优势最为明显,但美系、加系杜洛克仔猪的初生重在四季几乎没有任何显著的差异。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发现,夏季的持续高温及冬季的持续低温因素对后备母猪来说,都是制约其高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各养殖场也必须重视,在夏季炎热天气及冬季低温天气来临前,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遮阳降温和冬季母猪的越冬保暖,以此来全面提高夏冬季节后备母猪繁殖性能,从而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
2.3 饲养管理因素
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有很多母猪产仔量较少、弱仔率高、仔猪成活率低等主要是由于饲养模式或者管理不当等造成的。接产人员的操作是否标准,饲喂标准是否符合母猪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都极大影响着母猪的繁殖性能。有研究发现,母猪妊娠期不同饲养模式对大白母猪产仔性能和断奶性能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而在饲养过程中,要重视母猪整个妊娠阶段的膘情控制,减少因膘情过肥和过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学者研究发现,妊娠期母猪会因饲养模式及生产管理方式的不同,从而影响母猪便秘的发生率的高低和繁殖力的差异化,对存活率的高低和断奶均重这两项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对于当前国内一些集约化生猪规模养殖场所采用的限饲等管理模式有必要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一步改进。在母猪的饲养管理实践中,饲养员要给母猪提供充足稳定优质的饲料和饮水,使母猪每天充分摄入营养物质,同时,要注意根据本场实际生产情况合理选用配方饲料,并针对母猪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选择高蛋白饲料进行合理补饲,在保证母猪营养需求充分均衡的前提下,又能够保证母猪体型匀称,对于提高母猪后代的生长繁殖及抗病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另外,母猪生长环境的优劣与母猪繁殖能力的高低也休戚相关,所以建议在母猪正常的繁育饲养过程中应为其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严格控制猪舍的温度和湿度,保障通风良好,并及时有效地对猪舍进行卫生清扫,严格按照场区的消杀制度要求对全部猪舍进行杀菌消毒,尽最大程度消除各类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有害因素,降低母猪常见病的发病率。
2.4 胎次
母猪的生产繁殖性能受胎次影响这个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美系、加系杜洛克仔猪品种在其第2胎至第6胎次的均初生产重维持在较高水平,稳定性相对较好。此外,长白母猪第1胎的生产成绩最差,3~7胎分娩成绩稳定,其中第六胎母猪生产成绩最好,第9 胎生产成绩下降,通过研究发现母猪整体繁殖性能在第2胎至第5胎次间较好。学者叶兰等也做过同样的研究,并通过研究发现提出,可以将母猪第3 胎次仔的繁殖性能数据作为选育丹系大白猪后备母猪的一项重要依据。在国外,也有人也做了同样的研究,发现经产母猪比初产母猪产仔量大,而且研究结果也表明第5胎次和第6胎次母猪繁殖性能达到高峰。另外初产母猪由于生产经验不足,有少部分母猪会出现拒绝哺乳、啃咬仔猪甚至残食幼仔的现象。
3 结论
依据各品种母猪种群在生长发育不同生理阶段的特殊需求,提供科学有效的饲养管理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提高母猪群体繁殖性能的目的,从而提高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整体的经济效益。从综合经济效益出发,大型养猪场的理想胎龄结构为:第2胎至第4胎次的种猪比例达到50%,可使种猪生产能力达到峰值状态。合理的母猪胎次结构比是提高母猪种群年生产效率的关键措施,因此,各大型生猪规模化养殖场都应做到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补充优质高产的后备母猪品种,调整优化母猪胎龄结构,使存栏母猪不同胎次结构比例始终保持在相对理想的范围内,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