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降低乙肝疫苗接种过程不良反应中预见性护理的价值
2023-01-03洪燕玲林雪芳洪玲玲
洪燕玲 林雪芳 洪玲玲
(厦门市同安区洪塘卫生院,福建 厦门 361100)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数量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高达9.7%[1]。临床上以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2]。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伤口接触传播,甚至有调查发现,蚊虫叮咬也可以对该病毒进行传播,在病毒的侵犯对象中,儿童、青壮年是最主要的群体[3]。乙型肝炎若无法在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疾病的进展,不仅可能发展为重症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还会对机体的其他器官造成侵袭和损害,影响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因此,从根源上对乙型肝炎进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4-5]。目前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强有力的方式。但随着接种人群基数的大量增加,由于疫苗接种而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也出现了大范围的增长。研究发现,通过对接种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使乙肝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的减少,从而达到提升接种者的接种质量的结果[6]。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拟以回顾性方式,设计对照实验并对开展预见性护理后接种者及常规护理下的接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对其有效性进行考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注[7]:自愿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符合接种条件。排除标准:急性或慢性病患者、肝功能不正常者、癫痫、神经系统疾病、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疫苗成分过敏者及沟通障碍者等。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接种者150人,根据接种者接种时间进行分组,上半年接种75人并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男39例,女36例,年龄19~58岁,平均(37.52±2.37)岁。而在下半年接种的75人实施以预见性护理为研究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18~61岁,平均(38.06±2.12)岁。在一般资料相对照中,具有可比性(P>0.05)。接种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给予接种前的健康宣传宣教,告知接种者配合要点、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上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
1.2.2.1 正确评估 为减少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对接种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接种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在禁忌症的基础上针对可能诱发不良反应的情况下进行再次排查,如在接种前3 d之内出现了发热、感冒等相关症状,考虑接种者此时的免疫系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接种后可能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此期间不建议进行疫苗接种;既往存在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者,考虑此接种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差,诱发不良反应机制与前者相类似;存在皮炎、化脓性皮肤病者,接种后,可诱发皮肤的相关异常反应等。有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接种者,在此时间段不建议进行疫苗的接种。
1.2.2.2 完善接种前的相关准备 接种室提前紫外线消毒,开窗通风,温湿度适宜,观察室配备急救呼叫铃,简易急救包等医疗用品,抢救室内抢救设备齐全、抢救药品在有效期内。完善冷链系统,做好交接登记记录,定期检查疫苗是否出现过期或者失效问题,减少由于疫苗因素,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1.2.2.3 开展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宣教 预见性给与心理指导,减少由于个人因素影响,造成不良反应的增加。疫苗接种后,及时告知接种者,在接种后12 h内,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如低热、局部反应等,这是机体的一种免疫现象,不必过度担心,多饮水,休息即可。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硬结等反应,可在疫苗接种6 h后,给予热敷或消炎止痛膏等处理。若体温超过38.5 ℃,全身反应较为严重者,要立即就医,并告知接诊医师今日接种了乙肝疫苗,让其给予对症处理。
1.2.2.4 预见性健康指导 乙肝疫苗需多次接种,每次接种后,可提供卫生院自制小手册,内标注下次接种时间和接种后注意事项,加强接种后局部护理,如对针眼位置的清洁给予重视,减少衣物摩擦和碰水,避免污染,增加感染的机会。告知接种者当日多饮水助代谢,在接种后的48 h内禁饮酒,避免进食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由食物的刺激,造成的局部反应。
1.2.2.5 进行24 h电话随访,掌握接种者接种后的健康状况,提供紧急联系方式,有不良反应者给予相应指导和上报。
1.3 评价标准 从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率及其严重程度,和接种后的恢复时间及对接种的满意度评分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不良反应的程度分析上,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的分析,特别对接种的部位进行分析,根据其是否产生相关的红肿热痛、硬结,触痛等不良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对于弱反应的判定:发生红肿后,直径小于2.50 cm,发热的接种者体温测量值在37.1~37.5 ℃范围上亦属于弱反应;中反应:红肿直径大于2.60 cm,小于5 cm,体温大于37.6 ℃,小于38.5 ℃者亦属于中反应;强反应:红肿后,范围大于5.10 cm,发热的体温大于38.6 ℃,或者出现局部淋巴结显著肿大的结果[8]。接种满意度评分来源于卫生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总分设为100分,分数80以上为满意,79分以下为不满意,分数越高代表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率对照 研究组接种者在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率对照[n(%)]
2.2 两组接种者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对照 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接种者均为弱反应,而对照组多数为中反应,少数为强反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强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但两组相比,无显著的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接种者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对照[n(%)]
2.3 两组接种者在接种后恢复时间及对于接种的满意度评分对照 研究组接种者在接种后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而对于接种的满意度评分则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接种者在接种后恢复时间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对照()
表3 两组接种者在接种后恢复时间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对照()
3 讨论
在对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进行相关不良预后调查中,发现患病后引起肝硬化和肝癌分别为60%和80%的比例,由此可见本病的预后相当不理想,特别是进展引起的肝癌对患者生命安全危害较大[9]。接种乙肝疫苗之后,可以对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传播产生有效的阻断作用,其也是目前为止对乙型肝炎最为有效的一项控制措施[10],可以达到有效预防疾病的目的,也是控制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所开展的接种应对和处理方式,无法预见乙肝疫苗接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从而对接种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加重接种者的痛苦。同时乙肝疫苗并不是一次接种就能完成,如无抗体则需进行多次接种者,可能影响到后续接种的依从性[11-12]。由此把预见护理的干预模式运用到接种的过程中,是护理程序在临床应用中的一种新理念,新方法,是基于护理人员长期工作经验积累而来,能够较好预见疫苗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制订护理计划,在接种前、接种中和接种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在乙肝疫苗接种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较多,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问题,均会对接种安全产生影响:包括冷链系统的完善,疫苗的出厂质量、接种室环境的清洁消毒、有无完善禁忌症筛查,及时将不宜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人员排除在外,可从源头上防止不良反应的出现,以初步提高接种安全性[13-16]。由此可见,在接种疫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优化疫苗接种流程,让接种者以良好的心态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可提高接种者的认知度,当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7-18]。
预见性护理是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理念,其较常规护理更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护理人员采用预见性护理综合评价服务对象,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提前剖析,实施相对应护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接种并发症,从而提升接种质量和接种对象的满意度[19-20]。本研究所开展的预见性护理措施,通过设定专项护理小组,并由小组成员通过文献循证、临床观察、案例回顾等多样化方法,制定一系列护理计划和措施来降低接种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程度的反馈率、缩短接种不良反应恢复时间,提高了接种者对接种的满意度。且预见性护理的实施过程中调动了接种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应对不良反应的处理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接种护士独立思维与钻研的能力;促使护士安全接种行为的养成。采取事先预防的原则,保证了接种者的安全,可以达到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结果[21-23]。不但能为接种者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最佳护理服务,而且能够提高接种者对此次接种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对于常规的护理措施来说,在乙肝疫苗接种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缩短不良反应的恢复时间,有利于提升接种对象对接种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