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智治水平
2023-01-03谢媛
谢 媛
现代信息技术与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慧治理的实践应用。智慧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既契合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实际,也成为各地社会治理创新的有力抓手。青海省西宁市在市域社会治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智能化建设、智慧化治理的工作方法和路径,初步形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互动局面。但就全国来看,在相关数字政府建设、智慧治理应用的实践中,西宁市处于后发行列,智慧治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加大统筹布局与整体推进力度
对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建设,国家并没有翔实的落实举措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地都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理解开展工作,普遍投资建成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并以此展示智治成果。目前,西宁市四梁八柱的智慧治理框架初步形成,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于2020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基于初步构建阶段的实情,仍需加大统筹布局与体系化推进力度。
(一)提升战略定位,加快数据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市域社会治理强调“治理重心下移”,要求集中全市资源,统筹布局。智慧化治理体系建设要侧重于“一体化”推进,研究制定全市数据基础设施相关标准,通过统一数据基础设施标准和云平台技术整合各类系统,实行统一物联网接入和数据汇总,实现全市“一库汇数据、一图知全局”的目标。同时,鉴于不同部门分类治理、中央与地方分级治理、不同地方特殊治理的现实需要,仍有保留各地方、各行业自建系统的必要。因此,要处理好一体化与多系统的关系,可以逐步统一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标准,清除数据流动的技术障碍,在保留“多系统”的同时为未来的“一体化”奠定基础。
(二)成立城市治理机构,形成网络与运行体系一体化建设
成立城市治理统一协调指挥与运营管理机构,明确各职能单位职责,形成一体化的治理网络与运行体系。具有城市综合治理职能的部门较多,职能交叉、资源分散、效率低下等与智慧治理体系建设要求不相适应,需结合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及政府机构改革整合政法机关、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等部门相关业务,避免一拥而上多头建设导致数字平台建设的重复化和过度化。
(三)明确实施路径,循序渐进推进智能化建设
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耗资巨大,除前期设备投入外,后期数据更新、设备维护、技术开发等需要持续不断跟进。智慧治理体系建设产生效能的周期较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的放矢、量力而为,防止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出现“半拉子工程”。针对重大、紧急社会风险领域,可根据需要加大智能化建设投入,提高预防、预测、预警重大风险的能力。对传统手段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日常治理领域,可适当引入技术应用加以辅助,提高社会治理的工作效率与实效。
二、深入挖掘数据的综合应用
作为智慧治理的运作实体,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依托“12345”民生服务热线和市长信箱,积极发挥收集民情民意、关注民生问题、解决困难诉求的平台作用,在应急指挥、城市管理、便民服务、辅助决策等方面的效果初步显现。依托现有的信息系统,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进行开发建设,赋予城市更多的自我感知、自我判断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一)着眼高效处置事件
实践中,综合治理平台的应用在于用实时在线的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的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研判,预防风险、对接需求,在最早时间和相对最小的成本来解决最突出的问题,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事件,最终取得最佳的综合治理效果。
(二)着眼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安全生产以及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气象灾害这些领域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如何精准有效做好预防预判,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是个重大考验。可以通过构建智能化动态分析预测模型,设立安全阈值,提前预判预警,在管理端口前移过程中帮助管理者主动发现问题。
(三)着眼于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
社会治理不是单一部门的职能,社会治理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跨部门协同才能得以解决。要在明确各参与主体定位、权责的基础上建设运营机制、评估考核体系、形成规范化、流程化的治理模式,使各部门管理效能和效率得到集约和放大。
三、持续拓展数据公共服务功能
西宁市通过深化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重点工作任务,拓宽了网上办事的广度和深度,“互联网+政务服务”各项工作落实见效。针对群众需求量大的服务事项,提供了App、小程序等移动服务以方便群众24小时在线办理,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除了整合部门职能和在线服务外,还要继续拓展“互联网+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社会服务,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到、体会得出”智能技术运用于社会治理所带来的便利。
(一)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智慧治理的服务创新需要实现从职能驱动向社会需求驱动转型。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已达成普遍共识,要更多地思考社会大众,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快速、精准地捕捉大众的需求才能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更好地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通过各类服务场景应用实现“还数于民”
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数据和信息手段支持。例如,在养老服务方面,通过数字技术与养老服务的融合,面向社区、机构开发智能平台等,将医疗服务、运营商、服务商以及个人和家庭相对接,提供实时便捷的养老服务。在交通治理方面,依托大数据平台建设“交通大脑”,开发停车诱导,智慧泊车、一键护航等特色应用。还可借鉴经济发达城市的经验,将个人信用与智能收费相关联,为市民节省排队等候时间。
(三)注重整合服务资源
改变政府以往单一的服务供给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获、记录、统计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元服务主体相关数据资源,推动跨界、跨部门合作。将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与多元主体服务供给进行智慧对接,提供精细化服务。
四、开拓公众参与治理局面
智慧治理作为一种治理方案,体现了一种价值和理念的选择。智治理念运用于社会治理实践中促进了部门信息的整合,让多部门合作成为现实,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同时,降低了居民办事成本,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智慧治理的理念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并逐步推广。此外,信息的开放和共享也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空间。现在从事基层治理的工作人员无论是政府体制内还是招募类型的人员,工作量大且维持网络化的成本较高,未来如何拓展智慧治理的空间?就要变政府拥有的大数据为民众共建共享的大数据。
(一)发挥企业参与作用
作为智慧治理主力军,让企业更多科技、更多理念以及更多产品参与到智能化建设中,在市域社会治理中,依靠企业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专家及技术创新能力为政府提供技术、数据和人才支撑,推进智慧治理。
(二)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作用
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要发挥有效衔接作用,建立连接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纽带,促进信息与资源的共享、衔接与整合。同时,还要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建立听取代表意见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由“动员型”参与转变为“自觉型”参与。
(三)发挥居民参与作用
通过与居民互动,让居民参与进来。如果每一位居民都能成为社会治理中问题的发现者和数据的采集员,将极大减少智慧治理成本。可通过开发一些便捷应用软件,让基层老百姓拿起来会用、用起来管用,实现“能用、好用、爱用”。例如,可通过设置“一键报警”与指挥中心对接,让居民可以利用治安防控系统保护自己,促进公民接受和使用现代数字技术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并主动提出意见,从而推动社会治理效能提升。使公众参与广度和深度与智慧治理水平相互促进,同步提升。
五、继续加强制度管理
目前,在政府和社会、市级和区(县)级以及相关行业领域,都初步建成各自的数据平台,为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智治水平奠定了基础。当数据和技术跑得飞快,若组织和制度没有配套到位,发展就会出现偏差。中央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确定在市一级,就是要充分发挥市一级政府的立法权作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智慧治理中的问题。
(一)出台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法规
通过出台基础法规,解决数据汇集、数据开放、信息安全防控等智能化建设中的突出法律问题。如,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贵阳市制定了《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
(二)健全涉及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法律制度
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必然对个人隐私保护带来新挑战,而互联网的特征是连接互动、共享和开放,但同时它也会带来个人信息的泄露。应明确数据信息所有人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对个体的隐私进行全方位保护,使个人对与自身相关的数据有主导权。
(三)建立较为规范有效的数据信息使用、搜集以及储存等行为体系
引导相关部门加强数据资源规范使用,培养其建立个人隐私保护权益意识,并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合理合法配置,避免出现滥用职权泄露隐私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