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地到场所
2023-01-03
风景园林的研究根植于土地,每一项设计实践都依托于特定的场地,场地是设计的基址,也是设计的源起。
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在每一块场地上都留下了痕迹,这些痕迹的累积和叠加造成了场地综合复杂的特征。人们无须刻意观察就会看到场地上的地形、地貌、水文、动植物及人工构筑等,这些附着在场地地表的信息直观地反映了场地的外在物理状况。
然而,在场地的这些表层信息背后,也会隐藏着深层信息,它们记载着场地的自然与文化演变的过程与趋势、人为影响和干预的原因及强度、各种自然与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只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且对地表空间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有长期积累的人,才有可能阅读这些信息,并通过查阅文献、深入调研等方式,从时空整体上把握场地的综合状况。
另外,对于设计师来说,每块场地又会激发出他们心中的感受与联想,这就是设计师所特有的对场地的直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待场地的方式,都会凭借各自的知识储备及对待自然与文化的态度来过滤并加工场地的信息,所以,面对同样的场地,不同的设计师会有不同的直觉,从而产生对场地的不同判断。
任何一块场地都包含上述3 个层次的信息: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场地的表层信息,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把握场地的深层信息,而直觉则是设计师对场地的个性化感悟和对场地特有潜质的发现。设计师不可能回避场地的条件,将设计当作是在一片白地上的任意涂写,也不能仅仅通过场地的任何一层信息来定义场地。对场地的观察、分析研究和直觉是风景园林师设计灵感产生的源泉,是实现恰当、得体、真实和独特的场地设计的基础。
场地设计就是要解决场地的问题,实现并创造场地在功能、生态、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价值。所以场地设计就是基于特定的场地条件与需求而生发出来的空间设计。无论形成怎样的空间,最终都需要人们以视觉感知和身体体验来认识并评价。换句话说,场地只有与人发生关系才有意义。因此,场地设计就是将物理空间的场地转化为人性化空间的场所,并赋予场所以社会、人文和精神的含义。
每一块场地都是唯一的,设计师面对场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设计师对场地的研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设计方向。凯文·林奇(Kevin Lynch)认为,在工业时代之前,由于人们力量的局限,所以人们在改变环境方面是克制的。他在《总体设计》一书中写道:“倘若一个特定地点是地方神明的栖息处,人若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没有仔细研究地方风貌,总是要避免去扰动这个栖息地。土地是神圣的,是不容侵犯的;他们能持久,有力量,宽广无边,是精灵和死者的安息之处,是人类生存依托的多产的大地母亲。”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指出,早期的建筑文明是人类对自然理解的具体表现,是人“吸收”环境并使人工建造在环境中形成焦点,不仅“诠释”了自然,突出了其特征,同时也使人工建造自身变得有意义。因此,尊重并展现场地特征的人工建造能够与自然环境很好地融合,体现出具有神性的“场所精神”。
实现尊重并展现场地特征的人工建造,需要设计师直面场地,深刻理解场地的表层和深层信息,尊重并展现场地的真实本色,也要珍视源自现场特质所激发出的直觉和诱发出的设计灵感,充分表达出对场地感悟的设计态度,建立起设计与场地的关联,诠释设计的真谛,从而做到相由心生,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如果设计师能够在直觉中敏锐地发现,并调动和强化隐藏在场地深处的潜质,就会塑造出触动人心的场所氛围。
场所的精神需要使用者通过体验才能感知。因而,当一个有意义的场所被创造之后,人的介入方式就是下半程的设计重点。只有设计出最佳的景观体验途径,才有可能获得最优的景观感受结果。场地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针对特定的空间,设计体验的路径和方式,凸显场地特有的触发内心情感的潜质。不同的体验路径和体验方式,会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情感的触动就来自于空间与时间的叠加中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观赏者通过设计的体验序列来感知场所,才能更深刻地触景生情,唤起精神和情感的思绪。
场地设计都会带有设计师强烈的个人色彩。风景园林师需要通过对场地表层信息的观察、深层信息的解读,并用心去感悟场地,诱发出对场地的灵韵的直觉,方能将场地转化为一个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并让人与之共鸣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