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对象

2023-01-03王同昌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

王同昌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就概括为:“不断健全组织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入总结新时代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是,总结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经验,不能仅仅局限于新时代,要树立大历史观,对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整体把握。因此,本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历程进行考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农村大发展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主动适应和深化发展的改革创新。系统考察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历程,深入总结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及特点

组织力是管理学等学科常使用的概念。在党史党建学科,组织力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经常使用到很少使用,再到重新使用的过程。有学者认为1929年4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第一次提出“党的组织力”概念。[1]实际上组织力概念并非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就使用了“组织力”,把“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看作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奋斗目标的重要条件。[2]毛泽东1929年4月给中央的信中提到“组织力”,是针对同年2月7日中央给毛泽东、朱德并转湘赣边特委的信而言的。中央在信中分析了党内存在的问题,认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既如是薄弱,而干部分子又因两年来白色恐怖的摧残损失极巨,故党的战斗力组织力虽经六次大会正确路线的指导终还未健全起来。”[3]毛泽东4月5日给中央回信指出:“我党的战斗力组织力虽然弱到如中央所言,但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形势之下,恢复一定很快”。[4]1939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政治组织力”,认为我国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不如日本决定了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不能速胜。但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我们克服了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民众组织起来,就能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5]1943年毛泽东又进一步强调:“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6]由此可见,革命时期我们党多次使用组织力概念。但之后组织力概念在党的文献中很少使用。直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高度重视组织力,他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指示中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7]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时,他强调:“必须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8]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围绕组织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方面更加突出。[9]但是正如有学者指出,研究组织力建设不宜泛化,中国共产党强调的组织力侧重指向党的基层组织,主要是从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职责等出发考虑的。[10]因此我们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界定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为了完成党在农村的历史任务,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拥有的加强党组织内部治理,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服务群众的能力。也就是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实现党在农村目标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具有时代性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党在农村的具体任务不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指向就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改革开放后,党在农村的任务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20世纪80年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以及做好计划生育等工作。20世纪90年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新世纪以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11]671-672成为国家三农政策的重要方针,尤其是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的任务不同,因此其组织力建设的指向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无行政依托

按照十九大党章规定,基层党组织主要分布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这些单位的基层党组织从是否有行政依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依托型党组织,如机关、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党组织,它们大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党组织拥有丰富资源,开展党建工作条件充分。另一类是无行政依托型党组织,如两新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两新党组织尽管也没有行政依托,但其党组织负责人一般都拥有丰富资源,有的甚至掌握组织人事权,相对也便于开展工作。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行政依托,党组织带头人从身份来看依然是农民,有的农村党组织缺乏发展集体经济能力,成了空壳型党组织,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难度比较大。

第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相对缺乏活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活力,是由党员队伍的老化程度决定的。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其中包括一部分青壮年党员。农村发展党员后备力量不足,导致党员队伍老化严重。从调研结果来看,江苏省南京市某区的一个农村社区党总支,共有党员151人,其中60岁以上老党员65人,占比43%。另一个村党总支,共有党员128人,其中60岁以上老党员57人,占比45%。处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某村,共有党员47人,其中60岁以上老党员12人,占25%。但是该村的流动党员13人,而流动党员以青壮年党员为主,扣除流动党员数量,村里常住党员60岁以上老党员近40%。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决定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相对缺乏活力。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实践图景

根据不同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时代背景不同,可以把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实践图景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考察。

1.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初步探索(1978—1989)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处环境经历了从集体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转变。集体化时期,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投入,农民也付出了辛勤劳动,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创造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受到农民欢迎,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丰收。凤阳县1980年粮食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又增长14.2%,许多生产队和农户实现了“一季翻身”“一年翻身”。[12]农民的这一伟大创造得到邓小平的认可与支持,他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13]在中央支持和推动下,1984年全国实行联产承包制的生产队569万个,占全国总农户的96.6%。[1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带来一定挑战。“一些地方由于放松了领导,生产队的机构和领导班子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致使很多工作无人负责”,甚至出现“不顾群众利益,违背群众要求,损公利己,或者放弃职守的行为”。[15]1078-1079“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在放宽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以权谋私,化公为私,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引起群众的严重不满。”[16]438针对这些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问题,邓小平对如何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进行了系统论述。[17]我们党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组织力

重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既是思想建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秘诀,更是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都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带来新挑战。党中央号召全党进行学习,除了理论学习外,重点学习经济学、科学技术和管理,以便能够更好地领导现代化建设。1982年中央指出:“从一九八二年起,要以县或公社为单位,利用农闲时间有计划地对农村党员,首先是社队干部进行分批轮训。要组织他们学习六中全会的决议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用整风精神总结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提高觉悟。”[15]10791983年中央又指出:“抓好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党员和干部学好了,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宣传队伍,去教育群众。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应有一个全面的规划,使这一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正规化、制度化。省、地、县各级党委都要努力办好党校,同时举办短期脱产学习班,分期分批轮训农村党员和干部,一般每年普训一次。”[16]2771984年中央又进一步强调:“要政治政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经营管理教育并进,争取在三五年内把基层主要干部轮训一遍。”[16]437通过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本领,贯彻党的农村政策能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组织组织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通过培养坚强的党组织带头人提升组织力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必须确保党组织带头人坚强有力。我们党采取两项措施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坚强有力。一是把优秀党员选拔为党组织带头人。1987年1月,党中央指出:“村党支部的干部要经过选举,由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办事公道、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担任。”[18]12401988年11月,党中央又强调:“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特别要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要选拔政治素质好、具有商品经济观念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又能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干部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19]二是采取激励措施确保干得好的党组织带头人有合理报酬。1987年党中央强调,对于坚持常年工作的主要村干部,应由群众议定,按不低于当地同等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给予补贴,并以妥善的办法保证落实。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则指出:“村干部的报酬要同工作实绩挂钩,并保证兑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村干部退休保险制度。乡镇补充党政干部,可根据有关规定,从村干部中择优聘用或录用;乡镇领导干部,要注意从特别优秀的村干部中选拔”。[20]通过把优秀的人选为党组织带头人,并保障党组织干部的合理报酬,激发了党组织带头人的积极性,也提升了组织力。

第三,通过整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关键要靠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但实践表明,对于一些软弱涣散,甚至瘫痪半瘫痪的党组织,必须先进行整顿,才能进一步提升组织力。1982年党的十二大决定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其中农村党组织的整顿安排在第三期,农村整党的重点是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以权谋私和严重违法乱纪问题,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21]农村整党要实现的目标是,纯洁党的组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改变软弱涣散状况,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觉悟有明显提高,对农村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有全面理解,以权谋私的错误得到纠正,好的或比较好的领导班子真正建立起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18]通过整顿有效化解了一部分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

第四,通过调整组织设置提升组织力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和党员分布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流动党员。为实现党员和党组织的全覆盖,1986年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其中规定在坚持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党组织的前提下,根据情况的新变化,调整和改进党组织设置,其中跨村、跨乡、跨县的经济联合体,相对独立、比较稳定可建立党支部,村办企业或行政村内的经济联合体,可单独设立党小组;集体外出的党员,可根据外出时间长短和人数多少,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由原所在乡镇或村党组织领导;对外出分散的党员,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党组织设置的调整,一般不要增加领取补贴的人数,以减轻农民负担。[22]359-360通过调整组织设置方式,严密了组织体系,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为组织力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

2.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主动适应(1989—2002)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992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进城务工经商,一部分党员因进城务工经商而成为流动党员,农民的务农收入与外出务工收入相比差距逐渐拉大。外部环境的巨变,加上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有所削弱,对新情况新问题缺少研究,某些改革措施不够配套,致使有的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不强,有的村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有的地方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薄弱,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工作无人负责,个别村秩序混乱,治安状况不好。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

第一,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职责和组织力建设重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责是提升其组织力的重要依据。1990年8月《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议,带领群众发展经济;领导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党支部自身建设,教育管理好党员;负责村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考核;领导村级各种组织。[23]1335-13361994年,党中央提出“五个好”的村级党组织建设目标:好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书记,带领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好队伍,共产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好经营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承包经营的优越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好的管理制度,使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可以说如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了这“五个好”目标,其组织力也就得到了提升。江泽民指出这“五个好”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条是“有人办事”,一条是“有钱办事”。“有人办事”就是要把党支部建设好,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养教育,在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有钱办事”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要有一定实力,能够从物质上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从而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24]

第二,明确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标准

加强党支部建设,增强党支部组织力,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1990年,《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村级党支部应该成为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密切联系群众、团结战斗、充满活力、能够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支部书记的标准是:有理想,坚决认真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有奉献精神;能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共同致富,有干劲和真本事。[23]1336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对村级党支部书记标准又提出新要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25]1998年,江泽民又进一步指出:“要把是否熟悉党的农村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衡量一个农村干部合格与否的基本标准。”[26]537我们党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标准的认识不断深化,为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提供了遵循。

第三,制定党内法规为农村基层组织力提供制度保障

党内法规是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制度保障。199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有力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1999年我们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村级党组织设置、职责任务、领导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尤其强调村党支部书记要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善于做群众工作,严格组织生活,村党支部每月开展一次党员活动,学习党的文件,上党课,召开组织生活会,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对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对不合格党员要依照有关规定,分别采取教育帮助、限期整改、劝其退党、党内除名等方式进行严肃处置。[26]758-767党内法规的制定出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四,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提升组织力

1994年,中央要求三年内把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基础组织整顿和建设好。据此全国各地建立了农村党建责任制,形成了党委结合中心任务坚持抓,党委书记带头抓,常委分工负责抓,有关部门一起抓的工作格局。1994年至1997年,全国有160多万名机关干部分批下乡驻村帮助工作。全国共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村党支部20.8万个,占全国农村党支部总数的28%。经过整顿,80%左右的村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变化较大,还跨入了先进行列。通过整顿,选拔年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当党支部书记,改变了党支部瘫痪半瘫痪状态,为组织力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22]448在加强整顿的同时,党中央还通过加强教育提升组织力。2000年11月,党中央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干部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甚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7]2002年6月,胡锦涛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作风、能力等方面对这次教育活动的成效进行了总结。

第五,吸纳农村新社会阶层入党为组织力提升增强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2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商贩、店主、工匠、手工业者等。[28]农村阶层分化日益突出,村庄里出现了一些富裕甚至富豪家庭。[29]这些新社会阶层的出现给党组织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即新社会阶层能否加入党组织?对此,江泽民给出了明确回答。他指出: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30]从此以后,农村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获得了入党机会,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

3.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深化发展(2002—2012)

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村改革发展出现新的重大变化,有的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艰巨,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提升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多次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做出系统谋划,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进入深化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新阶段。适应这一新阶段新要求,党中央加大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支持力度。首先,为农村基层干部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2004年,党中央强调:“要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31]2006年,中央又强调要关心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11]41此后党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支持力度。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32]157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经费、党组织干部的工作报酬(包括养老保险)等都得到了基本保障并逐步提高,调动了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曾经一段时间,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稳定的办公场所,“晴天大树下,雨天屋檐下”,客观上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带来不便。十六大以后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稳定的活动场所被提上重要日程。2005年,中央文件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2005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在研究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关问题时,决定采取由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适当补助和党费予以支持的办法,解决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2006年,中央共拿出17.5亿元,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总额达48.9亿元,使全国几乎所有的建制村彻底告别无村级活动场所的历史。[33]再次,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格局。把城乡基层党建统筹起来,加强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推动其他领域优秀基层党组织同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第二,开展党内教育活动为组织力建设奠定基础

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的十年间,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两次党内教育活动,大大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为组织力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党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其中农村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安排在2006年1月到6月。通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环节,着力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探索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等制度,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供了制度化保障。经过这次党内教育,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一些软弱涣散和不够健全的基层党组织得到整顿和加强”。[34]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国参与公开承诺活动的农村党员达到1 413万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46.3%;参加设岗定责活动的农村党员达到1 177万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8.6%。[35]2008年9月,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其中农村的学习实践活动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基本完成。整个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丰富了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改进了基层党的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32]632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第三,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也是组织力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很难设想基层干部作风不正,能够提升组织力。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必须抓好基层干部的作风建设。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状况直接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效果。只有农村基层干部树立良好作风,才能有效缓解干群矛盾,动员党员和群众完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问题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危害党的执政基础和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十六大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2003年,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农村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坚持党的宗旨,心系农民群众,在感情上贴近农民,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要和现实条件;发扬民主,尊重农民意愿,听取群众意见,带领农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004年党中央强调,要增强农村基层干部为民服务、廉洁自律意识,转变作风,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能力,树立基层干部良好形象。2006年,中央再次强调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能力。2009年,中央强调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2011年中央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对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廉洁履行职责行为规范进行规定,强调禁止拉票贿选、破坏选举,禁止独断专行、以权谋私,禁止滥用职权、损公肥私,禁止弄虚作假、逃避监督等。[36]

第四,通过落实党建责任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必须落实领导责任。实践表明,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与上级党委有效领导密不可分。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总结农村党组织建设经验,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把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建设进行统筹考虑,使三级党组织建设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党建责任主体。在三级联创中村党组织是基础,乡镇党委是重点,县(市)委是关键。村党组织承担着具体组织动员农村党员干部投身创建活动的重要任务。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负有直接责任,在三级联创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县(市)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县(市)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三级联创调动了各级党组织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在规范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具体目标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37]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党建责任制,其中指出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32]162党建工作责任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关键因素。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十年间,中央多次强调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党建责任,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做出部署,强调县乡党委书记的党建责任,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深化发展。

结论与经验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农村社会的新形势和大变动,在党中央领导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经历了初步探索、主动适应、深化发展三个阶段,基本上有效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服务农民群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一,必须密切联系农村实际。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过程是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互动过程,党组织既要改造乡村社会也要适应乡村社会,但无论改造还是适应都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第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践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与坚持党的领导成正相关关系。凡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软弱涣散的,都是在党的领导方面出了问题,说明党的领导也必定软弱涣散。第三,必须建设坚强的党组织带头人。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过程中,有无坚强的党组织带头人至关重要。实践表明,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乡村,都有一个带头能力强的带头人。第四,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性修养锻炼的重要平台,是组织力建设的重要体现。从特定视角看,凡是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都没有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因此要克服软弱涣散,提升组织力必须从严从实落实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第五,必须及时整顿软弱涣散后进党组织。建设全面过硬的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目标,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一时期始终存在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这就说明全面过硬是一个动态标准。有的基层党组织在一定时期全面过硬,但是稍有松懈,就有可能从先进转化为落后,因此必须坚持常抓不懈。

在肯定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党中央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有关部署在有的地方贯彻执行得不够好。正如十八大后习近平指出的:“是不是各级党委、各部门党委(党组)都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党建?是不是各级党委书记、各部门党委(党组)书记都成了从严治党的书记?是不是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成员都履行了分管领域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些地方和部门还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38]从党建实践来看,在履行党建责任方面存在层层递减趋势、上紧下松现象,致使有的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徒具形式。对此,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前,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党是忧心忡忡的,我是忧心忡忡的。想来想去,打铁必须自身硬。”[39]这就说明尽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仍然留有很大空间,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创新和抓落实工作,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基本规律。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