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研究*

2023-01-03吴清洋

南方农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教材

吴清洋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借助的资源越来越多,但教材始终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知识结构、获取和提升技术以及技能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育人的重要载体[1-2]。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不断完善和提升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质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2019 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3]中指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技术技能培养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材体系”,促进专业课教材与思政德育教材同向同行,形成育人育才的协同效应,这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4]。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将思政教育元素之“盐”,有机融入非思政课程之“菜”中,发挥非思政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一种思政教育模式。课程思政的本质不在于新的课程建设,而是一种课程观,如何找到思政元素之“盐”并有机融入到专业教材中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5]。

1 “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通信类等专业的基础课,涉及通信系统功能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子线路的实现方法,例如正弦波振荡器、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调制解调器、反馈控制电路等,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高频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对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通过电路原理的讲授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和设计电路的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且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不高,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和信心[6]。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方法

2020 年6 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专业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7]。那么如何提炼出特色思政元素呢?《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理工类课程,要着重体现科技报国、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工匠精神。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借鉴山东工商学院吴现波老师的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培养教师建构意义的能力

所谓建构意义就是为所授课程赋予“灵魂”,即为所授课程赋予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例如在初中人教版地理课本第一册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地理事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结果,比如一座城市的形成,可能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在考察某一地理事物时,要有综合分析的眼光,把握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段话中“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因果关系”等反映出教材的作者为地理赋予了“哲学意义”。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事物的规律与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初中人教版数学课本第一册中也有这样一段话:“你可能曾经因为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喜爱数学,因为遭遇到失败而畏惧数学,甚至因为面临智力的挑战而对数学爱恨交加……事实上,这些都是每一个学习数学的人一定会经历的过程,包括那些成功的数学家。”在这段话中,同样看到了作者为数学课本赋予的“意义”。因此,培养教师“建构意义”的能力可以很好地为专业课程和教材赋予“灵魂”,将思政元素像“盐融于水”一样融入专业教学,潜移默化地发挥专业教学的隐性育人作用。“高频电子技术”教材建设中同样也在具体章节中融入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强化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高频电子技术”的同时,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技术,更是在学习一种科学思想和方法,让专业课程更有“味道”。

2.2 把握思政方向和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把思政元素分为四个方向:一法三念,即思想方法、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思想方法,其核心是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道德观念,其核心是四德三个意识,四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三个意识是奉献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四德三个意识,是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思想文化时讲到的四德三个意识。

价值理念,其核心是一体一核,一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想信念,其核心是一梦两想四自信。一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想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个自信,就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具体应用到某一门专业课程时,可以选择某一个方向作为课程思政的主题。

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可以分为五个,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宪法与法律教育。

2.3 结合专业、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挖思政资源

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也有着不同的建设规律和要求。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正是在实现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因此,要想深入挖掘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必须认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在挖掘专业课程合适的思政元素时,可以认真查阅以下相关资料: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高校、不同场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人才的讲话、指示和回信等文件;二是上级部门关于人才培养的各类文件;三是本行业优秀代表人物(如技能大师、劳模等)的共同品质。

具体挖掘过程可以从学校、专业及课程三个层面逐一分析。

学校层面:清楚学校的校风校训、学校文化、办学定位,具体可查阅学校领导讲话、学校上报的质量报告。

专业层面:清楚专业的学科门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岗位的要求等。

课程层面:清楚课程的类别,将课程当中能想到的思政元素列出来。

然后从学校到专业再到课程,按照上述三步走,概括总结课程思政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以上方法,在“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过程中,针对每一章节具体知识点,发散思维,将所能涉及的思政元素均列出来[8-9],然后在所有的思政元素中提炼总结,给出最具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

“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思政主线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顽强的工匠精神,助力中国通信技术”。在具体章节知识点可以结合专业技术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具体如下:

1)在无线通信发展史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3G、4G、5G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和热爱。在教材中加入无线电之父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的故事[10],使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2)在超外差接收机的学习过程中,介绍艾德文·阿姆斯特朗是如何发明超外差收音机的,他将无线电带进电子时代,让学生领悟科学的价值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树立科技报国理想信念。

3)在正弦波振荡器电路组成的学习过程中,引出吴锡九、邓先灿对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分析选频网络时强调要滤除干扰信号,电路本身必须具有很强的对有用信号的选择能力,也必须具备对无用杂波和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这就引出学生自己在学习时,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定力(即电路的选频性),排除一切干扰,如手机、电视、嘈杂环境等,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稳定的学习情绪,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在分析振荡器起振和平衡条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利用矛盾的观点探究振荡器的起振和平衡条件。振荡器必须引入正反馈才能起振,引出要经常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5)在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与参数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系统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利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以本质和现象的观点看待小信号谐振放大器及其等效电路。

6)在分析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时,让学生体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利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优缺点。

7)在反馈控制电路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辩证法的因果关系。

8)在高频电子技术实训课收音机和发射器的制作过程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

3 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

在明确了思政元素之后,需要将思政元素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遍布各行业各专业。因此,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思政元素的载体不再仅限于纸质教材,应构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数字教材三者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呈现形式也不再仅限于文字、图片,而应充分融入音频、视频、3D、AR、VR等元素,给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思政体验和教学案例。让教材不仅可读,而且可看、可听、可参与,增强德育的沉浸式体验。另外,在教材适当位置可加入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名人名言、人物传记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呈现哪种思政元素,都要把握好“量”和“特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 结语

高职教材的开发和编写是一项过程非常复杂、科学性要求非常高的活动,它既需要教材设计理论的支持,也需要教学实践或教学成果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教师的专业储备、政治素养以及敬业精神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每节课程设计中均需自问:知识传授是否明晰,能力提升是否落实,德育功能是否实现。在反思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的德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教材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