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2023-01-03张丽娜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9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文明

张丽娜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我国西部的地理位置独特,与沿海地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西部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经济依然处于欠发达的阶段,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若不及时治理环境污染,则会影响西部少数民族的健康生活。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呈现出持续遭到破坏的趋势,加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不仅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及祸及长江、黄河中下游等广大地区,最终会让环境污染的范围扩大,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要优化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保护西部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尤其是要进一步遏制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所带来的污染,才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性。所以,本文着重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污染的治理策略,以便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优质的生活环境。

1.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

现阶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关注,突出体现为“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传遍了祖国的各个角落。那么,何为“生态文明”?大体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获取的物质产品成果和精神产品成果的总和。对于人们幸福生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说是一种良性的社会文明形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即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任务,有力地回答了现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理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生态价值论”为核心,以“生态法制论”为制度保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南,具有极高的环境治理价值。

2.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因素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为了减少社会污染、打造优美的环境,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谋福利。如今,我国经济繁荣,民众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只有切实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彰显世界大国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整体上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人们的生活倍受影响,这就迫切要求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合理开发和建设西部地区,而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因素较多,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1 生态文明意识较淡薄

纵观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视野狭小,基本上习惯了已有的生活习性,传统观念的“安于现状”想法在他们的内心牢牢地扎下了根。在这种生活观念下,西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为淡薄。例如: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下,有的西部少数民族群体没有机会与外界进行更多的交流,难以接收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至于他们的经济基础薄弱,行为习惯也与时代格格不入。另外,还有一部分民众只贪图眼前利益,不关心长远利益,一旦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就很容易满足现状,几乎不会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事情。这样一来,他们既不会主动保护环境,又不会节约资源,原因在于生态意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2.2 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局限于条件允许的地区,有些地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不能及时引入先进技术,使得经济仍然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目前,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滞后,基本上从事着劳动力密集型、低技术产品加工型、重工业型的产业领域,极易产生“废弃物污染”“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与此同时,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在西部民族地区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污染物的总数量也远远高于全国污染物的排放量平均值。尽管如此,许多西部民族地区的企业还是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宁愿降低成本生产,也不愿意引入新技术,使得生产效率始终停留在原有的状态,无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环境污染持续加剧也不足为奇。可见,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倍受影响,严重影响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质量。

2.3 民众经济活动不合理

从地理分布上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多为高寒、沙漠、黄土、喀斯特等地带,风多雨少,气候以干燥为主,直接决定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例如,在青海、蒙古一带,藏族、蒙古族以放牧为生,对于地方草场面积的需求量较大,以至于当地民众过度使用草场,超出了现有草场承受的范围,再加上个别民众随意砍伐森林,最终形成了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等格局,甚至引发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不难看出,因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不合理,致使生态环境系统不堪重压,一部分自然资源逐渐走向消失,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不到位。在这样的生态环境影响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会举步维艰,可以说是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短板”。

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突出难题

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初级产品的交易,整个开发过程比较粗放,再加上当地有限的生态容量与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逐渐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久而久之,民族地区的生态系统就会陷入紊乱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稳定发展。其次,从目前来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较为严重,基本上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沙漠化,二是水土流失,三是石漠化,四是河流污染,直接干扰了人们生存的环境。当然,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治理困境不仅给当地人民造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制约作用。最后,西部民族地区还缺少生态安全的“红线”意识,为了达到预期的经济增收目标,很多人不关心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过度开发资源,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4.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1 坚持协调性原则

人类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处于同一个地球上,既要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谋利益,又要顾及整个自然界,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必须保持平衡状态。从这方面来看,人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协调性原则,只有实现双方关系的协调一致,才能为人类的生存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其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社会发展离不开生产技术,这就强调人们要科学地应用生产技术,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其二,在开发自然资源方面,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整个开采工程,需要众人的合力才能完成任务,所以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二者之间的协调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

4.2 坚持系统性原则

之所以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主要是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谋福利,更是我国迈向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人们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质量的优劣决定着人们生活的质量,所以确保生态环境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已刻不容缓。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当地民众的共同维护,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庞大工程。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一旦自然资源用尽,就无法继续维持人们的经济建设需求,即要杜绝盲目开发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做法。也就是说,为了确保自然资源不被浪费,我国必须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不仅要确保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全面发展。唯有如此,西部民族地区才能正确处理生态问题,充分体现生态文明思想,归还人类一个优质的生存环境,让大自然更具有活力,以及万事万物都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

5.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策略

5.1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保护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政策固然重要,但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方可取得更大成效。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讲,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首先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进而以自觉的心态进行环境保护。一方面,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组织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教育活动,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前来授课,最大限度地在西部民族地区形成良好的环境污染治理氛围,增强每一位成员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还要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地域特点出发,广泛采纳群众的优质建议,鼓励大家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当地环境污染治理的能力。

5.2 突出西部民族地区地方特色

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其环保护理念、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人员重视文化的差异性,突出西部民族地区的地方特色。一般来说,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应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色,努力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内化为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才能增强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当地相关部门尤其要重视生态治理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尽可能地将西部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纳入环境污染治理的立法活动之中,形成西部地区民族生态保护法规的条款,以此约束民众的行为,让西部民族地区民众的基本行为更加符合规则,从而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5.3 增强民众的生态保护责任心

在任何地区、任何群体中,都存在一些不守规则的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不能忽视这一点。为了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很有必要建立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防患于未然,让所有人都能从内心遵守规则,共同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例如:凡属违背“一般常识性”“科学发展要求”规定的失职渎职责任行为、导致生态环境损害事实发生及其造成生态资源严重破坏的情形,其直接责任人无论是否已被提拔、调离工作岗位或离职退休,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党章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责任追究。同时,对于追究对象涉嫌犯罪的人,必须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效,充分发挥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的功能,让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令人满意,为当地人的幸福生活创设条件。

5.4 以立法提高生态效益的质量

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做好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还需要完善生态效益补偿立法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针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也就是政府要加大生态补偿制度的管理力度,促进经济补偿到位,鼓励受益人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完善的立法来提高生态效益的质量。所以说,国家和西部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应该从西部地区的生态现状出发,全方位地建立生态效益补偿立法体系,确保生态效益补偿到位,且有法可依。进一步讲,完善并健全生态补偿体系,还要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开发,谁保护”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时,针对限制、禁止的开发区,诸如湿地、湖泊、水土流失等,也需要提供一定数额的生态补偿金,以便修补这部分开发区的生态环境。

6.结束语

总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西部民族地区,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唯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尽管西部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恶劣,令人望而生畏,但事在人为,只要有恒心,万事皆可成,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一定会获得治理成效。相关人员可以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以独特的治理手段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完全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西部民族地区不能放弃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还要融入生态文明思想,让生态文明的光芒照亮企业生产、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做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才能为整个西部民族地区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文明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