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灌区晚播小麦应变高产种植技术
2023-01-03张宗卷
张宗卷
(陕西省凤翔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 凤翔 721400)
关中灌区小麦一般适宜播期在10 月5~15 日,但部分年份受秋淋天气影响,造成土壤墒情不足或降雨过多无法适期播种;或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倒不开茬口,小麦种植时间拖后到10月15 日以后,形成晚播小麦。生产上通过种、肥、密、提高整地播种质量等,以“四补一促”为重点采取应变栽培技术措施,可以实现丰产、增产。
一、晚播小麦的生长特点
1、冬前苗小、苗弱、根系少
小麦从播种到出苗所需平均积温120℃,达到5 叶1 心壮苗约需570℃积温,冬前每生长1 片叶所需积温75℃左右。晚播小麦一般从出苗到越冬前积温低于420℃,所以主茎生长缓慢,叶片少于4 片,分蘖少甚至没有。关中灌区晚播小麦一般在10 月底到11 月上旬播种,冬前大多数小麦只有3 片叶,还有部分仅1片叶破土,根系少而短[1]。
2、春季生育进程快时间短
相同小麦品种适期播种与晚播对比,晚播小麦分蘖少、幼穗分化晚、生育发育期短,到幼穗分化的药隔形成期基本可以赶上适期播种小麦。晚播小麦播种时间越短,穗分化持续时间越少,与适期播种小麦差异明显,差异主要在药隔期以前。晚播小麦穗分化时间短,发育能力差,穗粒数相应有所减少,最终会导致产量较低。
3、春季分蘖成穗率高
晚播小麦春季随着温度升高分蘖迅速增长,整体成穗率大幅提升,超过适期播种的成穗率[2]。大田生产中,相同品种的小麦晚播会导致成熟期推迟,通常比适期播种迟3~5 天,导致灌浆期可能受到干热风影响,降低小麦千粒质量。
二、晚播小麦应变高产种植技术
晚播小麦苗小、根浅、根弱,越冬前体内营养积累偏少,抵御寒潮降温能力下降。冬前分蘖和次生根少,普遍群体不足。春季起身后生长发育快,幼穗分化时间短,阶段发育进程较快,营养生长时间较短,后期灌浆强度较高[3]。生产上要围绕种、肥、密、整地质量等,应用以“四补一促”为重点的应变种植技术。
1、科学选用良种,以种补晚
品种是确保晚播小麦丰产高产的基础。超过适宜播期后,选种要以保证麦苗安全越冬为前提,选择相对早熟的品种。关中灌区以半冬性或偏春性品种为宜,通过适当缩短春化时间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的不良影响。目前当地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陕道198、西农822、百农889、伟隆169 等半冬性品种,具有春季发育快、营养生长时间短的品种特性,可以有效提升灌浆强度,增大果穗,增加籽粒数,提升千粒质量,实现小麦高产种植目标。
2、增施肥料,以肥补晚
晚播小麦由于播种时间推迟会导致后期果穗分化时间缩短,要充分施加基肥,保证幼苗的养分供给。小麦与玉米等其他作物一年两作,其他作物种植密度大,对土壤养分的消耗较大,因此晚播小麦需加大基肥施用量,保证土壤中有效养分充足,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获高产。
晚播小麦施肥要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有条件的地区尽量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农家有机肥较少时增施商品有机肥,土壤缺磷地块要增施磷肥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干物质积累[4]。
3、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
晚播小麦冬前积温不足,单株分蘖显著减少,常规播量播种会造成成穗数不足,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依靠主茎成穗是晚播小麦增产的关键,也叫独秆栽培,是实现晚播小麦丰产、增产的关键技术。确定播量需综合考虑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和播期,既要保证达到品种高产的适宜亩穗数,也要防止群体过大造成倒伏减产。一般每晚播1 天基本苗应增加1 万左右,即增加0.5 kg 种子播量。
关中灌区10 月15 日以后播种时,亩播量以12~13 kg 为宜;25 日以后播种时,亩播量要在15 kg 以上,确保基本苗25~30万、亩成穗数25~35 万。
4、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
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是晚播小麦实现丰产增产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关中灌区小麦晚播原因主要是秋淋天气导致前茬作物玉米晚收。玉米主要用于青贮,使用大型玉米青贮机械收获,在田间土壤含水率过大时机械碾压严重,不进行深翻或深松作业无法播种。整地应以土壤机械深松为主、深翻为辅,土壤耕层相对含水率在70%~80%时再播种[5]。
晚播小麦基本苗较多,选用宽幅播种效果较好。小麦宽幅播种技术是农技与农机有机融合的典范,技术核心是“扩大行距,扩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产量”。使用宽幅播种有利于提高个体发育质量,构建合理群体,具有前期促进分蘖、中期促成穗、后期形成功粒的重要作用和效果。
宽幅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 cm 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5~30 cm 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10 cm,种子呈分散式粒播。同时,宽幅播种集旋地、播种、施肥、镇压为一体,相对传统播种方式减少了机械田间作业次数,节本增效明显。
晚播小麦墒情充足时适当浅播,可充分利用前期积温、减少种子养分消耗,从而达到早出苗、多发根、早生长、早分蘖,一般播种深度3~4 cm 为宜。
5、科学管理,促弱转壮
晚播小麦要根据其生育特点,从返青期就加强田间管理,通过镇压、划锄等措施提高地温、增温保墒,以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加分蘖。起身期开始进行肥水管理,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10~15 kg。地力较高、基肥充足、麦苗较旺的地块,拔节期或拔节后期灌水追肥,亩追施尿素8~10 kg。群体不足的田块,肥水管理要提前到返青后期进行,以促进春季分蘖增生为主[6]。
6、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晚播小麦冬前幼苗长势较弱,且杂草小而少,因此不提倡冬前化学除草,开春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较为合适。
关中灌区小麦病虫害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近年来赤霉病、小麦茎基腐病也时有发生。为提高工效、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孕穗期开始,可以把病虫害防治与防早衰和后期防治干热风结合进行,即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第二次在开花后10 天左右进行。叶片有早衰迹象时可以加入尿素300~500 g,兑水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