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古法造纸技艺与保护利用研究
2023-01-03左丽丽秦聪颖
左丽丽 秦聪颖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引言
早在西汉时期出现了麻制成的纤维纸,而东汉蔡伦将造纸术改进之后造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当代商业的发展也对传统工艺造成一定冲击,部分传统工艺濒临消失,四会市的邓村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水陆交通便利地,而当地会纸生产将古法造纸技艺有效保留,这种造纸技艺有着巨大的人文价值,对其保护也是传承我国造纸文化的重要举措,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1 发扬会纸工艺的文化意义
1.1 是传统造物思想的延续
会纸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邓村古法造纸是文化载体的重要体现,当地独有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为古法造纸提供了生产环境以及原料。在农耕思想下倡导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地手工艺人也主张使用水、石灰、竹子,高度关注竹林资源的保护,并且使用清洁流动的水源腌制竹子,之后的石灰液排入到河流当中,然后满足水产品养殖,实现了农业和养殖业的有效结合,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造物思想[1]。
1.2 会纸工艺是当地文化象征符号
当地会纸生产主要采取家庭作坊的形式,很多手工艺人5-6岁起开始晒纸、抄纸,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上世纪90年代邓村的会纸出口量逐年增加,使得周边地区群众来此学习造纸工艺。有相关记载,1993年当地出现14家造纸厂,个体作坊达580户,年产值接近4200万元,并且邓村开办了造纸学校,集中进行手工造纸学徒的培养,不过手工造纸收入较少,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为了传承造纸文化,当地开设了展览馆,并且绘制生产工艺成为地区文化象征,吸引诸多游客慕名而来[2]。
2 四会邓村造纸发展情况与面临问题
2.1 发展情况
邓村古法造纸术至今有接近800年的历史,也是当地最主要的非遗文化。当前当地有53家造纸工厂,从业人员接近8000人,每年生产纸制品接近1500吨,年产值高达5000万元,这也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四会市政府自2004年以来不断加强资金投入,旨在打造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并且加强古法造纸展览馆的修建,使得造纸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诸多国内外学者和游客来到四会邓村游览与考察,使得四会邓村知名度得到提升,目前重点放在政府宣传方面,使得四会古法造纸受到更多关注。
2.2 面临问题
尽管当前四会市造纸产量较高,然而从业人员和传承人员日渐稀少,这种造纸工艺也濒临失传的危机。主要问题如下:
(1)生产效率偏低
四会古法造纸工序较为繁琐,在整个造纸过程中炸浆这一工序主要为机械操作,其余环节主要为手工操作,并且单个作坊需要至少三人参与,工作时间较长。
(2)机械化生产程度偏低
由于指的特殊性质,其生产主要依靠人力,与机械化结合不够深入,部分纸张的生产环节应用机械设备会破坏纤维。此外,机械化生产也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3]。
(3)造纸厂缺乏新鲜血液
当前手工造纸市场需求较少,而造纸生产较为辛苦,过程乏味,很多青年人开始外出打工,导致造纸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加之部分生产细节被遗忘,这门造纸工艺濒临失传的危机。
(4)经济效益偏低
四会古法造纸需要投入较多人力和物力,造纸期间天气因素会影响纸张晾晒,而会指带有竹帘纹、色泽发黄、延展性差,在生活中应用较少,普遍作为烧纸,加之当地销售渠道单一,未能有效开发市场,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3 四会邓村古法造纸技艺
古法造纸的原料为竹子,20多道工序中基本为手工制作,主要制作步骤如下:其一,拍竹。用斧头或者锤子砸破竹节,然后放到固定区域绑扎;其二,浸泡。把竹节放到浸泡池内,每层竹节铺上一层生石灰,实现层层叠放,然后用鹅卵石压紧,使其长期浸泡在池中,通过石灰浸泡使其腐烂、变软,之后把竹纤维的果胶和木素去除;其三,晒竹。把浸泡好的泥竹或者黄竹放入池塘中,用清水清洗浸泡然后把其中的石灰渣清理干净,晾晒10-15天,之后清除熟石灰;其四,打料。把洗净的竹节分成10厘米的小段,将其碾碎由此得到黄色丝絮状的浆液;其五,拌浆。碾碎的浆液倒入回形搅拌池,并充分搅拌,使竹纤维膨胀柔软,然后散开交织;其六,抄纸。操作人员把手悬挂在纸槽上方的木兰框上并上下抖动竹帘,沥干水分后提起竹帘,倒扣在垛板然后揭开,最后在通风环境下自然风干,完成晾晒工序[4]。
4 四会古法造纸技艺的保护
蔡伦在东汉元兴元年总结以往造纸经验发明了“蔡侯纸”,在纸张质量得到进步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诸多造纸工厂兴起,古法造纸技艺开始被现代工艺取代,使得古法造纸技艺濒临失传的危机,所以需要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研究,做好保护工作与宣传工作,当地政府也要加强资金投入,主要措施如下:
4.1 引导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国家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部分地区在群众保护意识偏低,未能意识到古法造纸的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其一,需要当地政府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古法造纸良好的宣传氛围,定期举办四会古法造纸公益表演,带领群众体验造纸或者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群众播放,由此提升当地群众的荣誉感,对这项造纸技艺重视起来;其二,重视互动展示设计,需要展示造纸产品工艺并传播造纸技艺文化,使游客感受造纸艺术魅力,并且购买相关产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媒体展示打破原有的单一传播渠道,比如利用博物馆网站以及公众号,使游客参观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满足互动需求,在互动展示过程中可以利用VR技术采集造纸技术的实景数据、制作造纸技术虚拟场所,也可以利用APP和网站与游客加强互动,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叙事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达到寓教于乐的宣传效果;其三,当地政府需要将古法造纸和风景名胜区结合起来,打造四会旅游走廊和古法造纸第一村旅游品牌,当前我国已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向整体保护阶段,使得传统手工造纸工艺在现代化环境下更加具有文化内涵[5]。
4.2 加强造纸衍生产品制作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做到思想与时俱进,也就是在四会古法造纸原有文化基础上合理改造融入现代创意,进而制作更多现代的手工艺产品,比如灯饰、书签或者让群众来到工坊参与古法造纸创作,根据自身的喜好制作文创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材料制作和现代创意结合可以成为发展四会古法造纸文化的新措施,并且更容易被群众接受,这一过程中也能有效传播四会古法造纸技艺,增加群众的造纸收入,逐渐形成产业链。
4.3 改造四会造纸博物馆
在四会造纸博物馆实际改造中主要重视如下4个方面:其一,设计理念。当地政府需要保护好造纸文化,加强资金投入推动四馆建设,通过修缮四会造纸博物馆吸引各地游客,不过依旧存在馆内展示内容凌乱、展示形式单一、产品数量较少、展览方式枯燥等问题,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难以带来良好的游览体验,所以需要进行改造;其二,功能划分。需要对博物馆内部合理设置展区,帮助游客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七大功能区设置文字介绍区、实物展示区、游客体验区、休息区、造纸艺术展示区、书法展示区、文创产品售卖区,使游客了解造纸文化,在观看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造纸文化;其三,空间划分。将博物馆分为5个部分,包括主展厅、次展厅、前厅、天井和外廊,其中次展厅为封闭式空间,外廊为半开放式空间,二者和主展厅通道区域连接,通过通道实现引流,天井是把主展厅和门厅的过渡地带,具有展示空间功能的效果;其四,主题元素。需要凸显古法造纸文化氛围,融入相关元素增强文化氛围,可以在原有古建筑材料基础上融入现代材料,配合暖黄色灯光,并且做好展柜、展架、台座、展墙、展板以及消防设备的设计工作,进而营造质朴的参观氛围[6]。
5 造纸技艺的发展前景
由于古法造纸主要采取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序多、强度大、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为此需要做好如何工作:其一,需要积极传承古法造纸的古老工艺,赋予古法造纸全新内涵,需要结合现代工艺加以改革,比如让造纸工艺走入课堂,在古法造纸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工序繁琐、生产效益偏低导致从业人员减少,所以当地政府需要对传承人提供一定经济补助,并且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传承人的培训工作,提升其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增强传承人的使命感,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四会市邓村造纸文化宣传;其二,古法造纸定位需要将古老工艺生产的手工艺品开发重视起来,加大产品的市场价值,该方面可以进行传统纸制品工艺的改进,然后加强文创产品的生产。在发展在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动态化保护措施,让这些文化产品走入市场,把零散的小作坊加以整合,逐渐形成规模,然后让古法造纸衍生新的产品,形成行业互动的发展格局,实现古法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三,实现四会古法造纸的生产性保护传统技艺,在长期手工劳作实践中发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也需要参与当代社会的生产实践,这样才能对传统的生产工艺保护和延续。四会邓村古法造纸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在生产中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整体来看,造纸技艺的改革结合现代传承思想,是对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体现[7]。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四会古法造纸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制定与完善发展战略,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培养造纸手艺人和学徒,积极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而将四会造纸艺术长久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