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河谷苹果蠹蛾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023-01-03王念平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伊宁835000唐邦春伊犁州林业科学研究院
王念平(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唐邦春(伊犁州林业科学研究院)
苹果蠹蛾是一种国家植物检疫性害虫,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限制苹果进口的主要检疫性贸易壁垒之一。该虫可以通过运输水果和幼苗远距离传播,适应性强,繁殖力高,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除苹果外,还可为害梨、桃、杏、李、樱桃、秋海棠等果实。幼虫蛀食果实,导致果实质量下降,食用价值降低,还可造成大量落果。第1代幼虫对苹果的蛀果率为50%左右,第2代幼虫蛀果率在80%以上。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苹果蠹蛾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流行成灾。全州受害苹果园达100%,平均虫果率高达30%,减产幅度达30%,在一些严重受害的苹果园中,虫果率高达80%。全州每年苹果损失2.4万吨以上,折合金额高达2400万元,苹果蠹蛾危害严重影响了苹果产业的发展,现将其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8毫米,翅展19~20毫米。身体灰褐色,带有紫色光泽。前翅在臀角处带有深褐色圆斑,内有青铜色条纹3条,其间有褐色横纹4~5条。
卵长径1.1~1.2毫米,略呈椭圆形,较扁平,中央稍微隆起,临近孵化时呈现半透明。
幼虫体长14~18毫米,浅红色至红色,无臀栉。腹足趾钩单序、缺环,趾钩为19~23根,臀足趾钩为14~18根。大龄的幼虫可以区分雌雄,雄虫第5腹段背部可见1对紫红色睾丸。
蛹长7~10毫米。肛孔两侧均有2根钩状毛,末端有6根钩状毛,共有10根。
2 生活史及习性
苹果蠹蛾在南疆地区1年发生3代,在伊犁地区1年有2代和不完全的第3代。老熟幼虫通过在开裂的树皮、裂缝和孔洞下形成薄茧越冬,有些还通过在树干根际土壤、果窖和果篮的接缝处结茧越冬。在伊犁,完成第1代需要45~54天。在第1代结束时,一半以上的幼虫进入滞育状态,老熟幼虫在树皮下度过夏季和冬季。因此,苹果蠹蛾属于兼性滞育。
第2年初春温度超过9℃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越冬蛹期为22~36天;越冬成虫的羽化期一般在5—6月。成虫产卵的早期阶段一般为3~6天。活动高峰在日落前后,然后逐渐减少,并在午夜停止。在库尔勒地区,成虫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产卵,在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则在5月上旬开始产卵。第1代卵在6月初盛发,第2代卵在7月下旬盛发。
每只雌虫产卵约40枚,最多140枚。卵一般散落在果实表面或叶片上。树上卵的分布多在上层,中层也较多,下层较少。从果园的角度来看,果树稀疏种植,阳面有很多卵,尤其是树冠周围。卵的中部呈黄色,有一圈断续的红色斑点,孵化前红圈又逐渐消失呈黑头。库尔勒地区第1代卵期4~13天,平均10天左右;第2代卵期3~11天,平均7天左右。卵发育起始温度为9℃。幼虫孵化期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期。
幼虫蛀入沙果和苹果后,蛀入果皮下的一个小室,第1次在这里蜕皮,然后蛀入果核,第2次在种子旁边蜕皮。蜕皮后,它们蛀入种子室并进食。第3次蜕皮后,幼虫开始转移到其他果实并进食,且有吃种子的习惯。苹果和沙果受害后,棕褐色粪便逐渐被清除在蛀果之外。果实受害严重时,可以将相当数量的虫粪堆放起来,用丝连接成一串,挂在被蛀食的果实下面。一般来说,幼虫进食的时间约为30天。果实脱落后,成熟幼虫爬到树枝或树干上,在树皮裂缝等处形成茧化蛹。
幼虫从果实脱落后,成熟幼虫爬到树枝或树干上,在翘皮下作茧化蛹。在树枝裂缝的中部和根际的树孔中也有一些化蛹。此外,幼虫可以在收集和运输水果的木箱和果篮中化蛹,甚至在蛀食的果实中化蛹。通过水果的运输传播。
3 防治方法
因为苹果蠹蛾只在我国新疆、甘肃等局部地区发生,为了防止其传播到其他地区,必须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检疫措施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规定,加强检疫工作,区内苗木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的检疫率达到100%,带虫的苗木不得运出疫区。严禁非疫区内的单位和个人从疫区内调运苹果苗木。
3.1 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要进一步完善指挥机构,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定期检查防控进展情况,研究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各防区、不同林权单位和部门,特别是插花区防控任务的落实。
(2)建立责任制度。推行行政领导和业务部门共同负责的双线负责责任制。苹果蠹蛾防治不只是业务部门的事,实行工程治理后,防治工作要由过去林农一家管变成全社会管,由业务部门管变成政府管,在这次项目建设中,除业务部门之间要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和防治承包合同外,各级政府也要在层层签订生产目标责任状,将治理工作作为一项内容进行考核。严格按照《伊犁州直苹果蠹蛾防治目标管理责任状》实施目标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做到组织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3)提高认识,强化政府行为,加强联防联治。首先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强化政府行为,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苹果蠹蛾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下决心抓苹果蠹蛾综合防治工作,常抓不懈,一如既往,一抓到底。综合防治工作量大、任务重,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技术要求高,各级领导必须把苹果蠹蛾综合防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解决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相关问题,涉及到的行业和各有关部门必须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特别是县乡之间、各乡镇之间要建立联系制度,定期交流,密切合作,做到统一行动,群防群治,联防联治。
(4)开展宣传与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向各级领导和群众广泛宣传苹果蠹蛾危害的实际情况和治理的意义,提高人们对苹果蠹蛾防治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防控意识。开展各级技术培训,普及苹果蠹蛾防治技术。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经过培训达到熟悉和掌握虫情监测、调查、化防、生防等技术及管理方法,使基层技术人员掌握防治苹果蠹蛾的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和科技水平。加强科技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是搞好苹果蠹蛾综合防治工作的基本保证。
3.2 技术保障
(1)检疫措施。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规定,切实加强检疫工作。严禁非疫内的单位和个人从疫区内调运苹果苗木。
(2)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大力实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将项目区苹果蠹蛾的危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损失范围内,做到有虫不成灾。
(3)与科研部门合作,提高防治技术的科技含量。为进一步研究苹果蠹蛾防治的新方法、新技术,进行科学的防治,加强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林业科学院技术合作,进行科技攻关,解决防治技术难题,探索科学防治模式,协同配合,共同开展防治工作。
3.3 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
在果树休眠期,刮去老翘树皮,用敌敌畏泥浆填补树缝树洞,再进行树干涂白。
结果期间,随时捡起掉落的虫果,将虫果从树上摘除,集中处理。随时收拾落地虫果,摘除树上虫果,并集中处理。
根据成熟幼虫潜伏化蛹的习惯,在树干或粗枝上绑上宽约15厘米的麻袋片、草带或破旧棉絮等,引诱幼虫进入化蛹。每隔7~10天搜杀1次,消灭其中的幼虫和蛹。
每年5—9月,使用黑光灯和性诱捕器诱杀成虫,在苹果园内放置杀虫灯诱杀苹果蠹蛾成虫。使用苹果蠢蛾性诱芯制成诱捕器,每亩3个,距离均等地挂在果树开阔部位,每个诱捕器以50~100微克为宜,可使虫果率下降50%左右。
3.4 生物防治
人工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寄生苹果蠹蛾卵,效果显著;人工合成的苹果蠹蛾性诱激素诱杀雄虫也已应用。
3.5 化学防治
控制第1代幼虫是关键,准确预测和及时控制是必要的。在苹果蠹蛾卵孵化到初龄幼虫开始蛀果前,及时开展化学防治。根据9℃有效积温法,在有效积温达到230℃时,是第1代卵孵化始期。这时就是第1次药剂防治适期,可使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安绿宝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间隔10~15天后喷第2次药,可基本控制住第1代幼虫。对以后各代,视当地具体情况确定如何用药。全年需喷药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