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3-01-03刘静朱厚菲陈睿弢胡远志曾斌
刘静 朱厚菲 陈睿弢 胡远志 曾斌
(1.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武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北 武汉 430022;2. 武汉蓝天绿野咨询设计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4)
1 引言
各类法律法规的出台,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后,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主要职能调整为执法监测,同时承担着辖区内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及其他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各项临时性监测任务,其开展监测工作的能力水平和质量十分重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2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无论是职责、地位,还是经费、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上级环境监测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对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监督检查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在此情况下,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少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非专业人员比例、年龄结构比例、男女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导致监测工作无法合理分配[1]。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能者多劳现象。年轻技术骨干往往身兼数职,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报告编写、数据上报、行政站务、质量管理均要涉及,缺少专职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难免顾此失彼,质量管理工作难以做到专、精。
2.2 质量管理体系未充分发挥作用
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规定,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普遍已经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其实际工作仍然停留在完成监测任务的层面上,忽视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体系文件的编制修订、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质量管理活动变成了应付外部审核和质量监督检查的纸面记录与文件,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为少数“内审员”的文案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际运行存在“两张皮”现象[2],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3 全程序质量管理未落实
质量管理工作应贯穿监测工作的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评价、综合报告和数据传输的全过程。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大多忙于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质量管理还基本停留在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试过程中,质控措施仅采用空白、平行样、质控样分析等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且实际工作中存在事后补记、仪器设备未按规定检定校准、管理体系文件未及时修订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现状的成因分析
3.1 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
首先,生态环境监测是专业性很强的基础技术工作,管理部门看到的只是最终的监测数据及报告,对于监测过程不是很关注,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其次,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由于人手少任务重,往往忙于具体的监测任务,而质量管理工作本身比较琐碎复杂,部分监测站存在质量管理及体系运行工作费时费力的观念,没有树立监测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的质量意识。
3.2 缺乏系统专业的质量管理知识和经验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作为三级站,其接受的高质量的质量管理培训相对不足,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知识,导致质量管理工作手段单一、力度薄弱、效率不高[3]。很多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还停留在通过密码标样测定值是否与保证值一致,平行样、加标回收测定值是否在《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及标准规范中给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范围内判定监测数据准确与否,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异常数据的取舍等知识欠缺[4]。此外,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缺少实际管理经验,局限于体系文件及报表报告的编写修改、质控结果的统计上报等文字工作,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3 环境监测业务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脱节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人少事多,以具体业务工作为主,质量管理体系未充分发挥作用,监测业务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脱节。业务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结合点仅仅在于日常采样及分析中空白样、密码样、平行样的采集及分析等质控手段的运用。而质量监督、内审、管理评审等质量管理活动在一些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内甚至只成为应付检查的文书工作,质量管理工作未能贯穿于监测业务工作的始终,监测业务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证[5]。
4 提高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新形势对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提高质量管理工作水平,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领导重视,全员配合,切实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将质量管理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纳入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及生态环境监测站管理层培训教育体系中,使质量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增强领导层对质量管理工作的理解及重视程度,提高其质量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从人、财、物等方面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力度。同时,在监测站内部加大对全员质量管理的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质量管理活动得到全员的认可与配合,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4.2 优化岗位设置,确保质量管理工作专人专管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质量管理工作往往是质量负责人一人应对,难免顾此失彼。因此,一方面要健全组织机构,理顺生态环境监测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实行专人专岗,禁止跨部门兼职,做到“政事分开”[1]。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质量管理人员,机构主管可以由质量负责人兼任,保证其与管理层有直接渠道进行接触沟通,从而确保质量管理部门能够更加专注于抓好监测质量工作,提高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和水平。
4.3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升质量管理工作能力
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打造专业化监测队伍是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要严把进人关,引进专业人才,充实一线监测岗位。其次对工作人员,除了根据具体监测工作需要开展业务培训,还应加强岗位质量教育培训,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另外,要对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系统培训和有针对性的监测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质量管理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根据监测领域的拓展和需要,开展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增加工作交流,从而提升质量管理工作能力。
4.4 落实全过程质量管理,促进体系有效运行
首先,强化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从监测计划、布点、采样、样品运输和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分析、撰写报告和数据传输全过程严格执行质量体系规定,为管理部门的决策和执法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其次,适时组织内审和管理评审,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实施纠正、改进措施及加强预防措施。另外,对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主要步骤、新上岗人员等进行重点质量监督,积极督促监测人员处理好监测任务中量与质的关系。同时建立管理层、业务部门、质管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将质量管理工作渗透到监测工作的各环节中,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应付外部审核才搞质量管理的现象,真正将质量管理体系与基层监测站的发展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基层监测站的质量管理水平。
4.5 改革体制机制,探索质量管理新模式
按照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的职能归属调整,以武汉市为例,区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归市生态环境局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可根据各区实际情况,对辖区内基层环境监测站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优势互补、合理调配、兼具特色的监测新格局[6]。在此基础上,可探索由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组织指导,全市各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执行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使用统一的体系文件构架、质量技术文件表格、质量管理工作要求等,构建标准、规范、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5 结语
新形势下,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一方面在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意识不强、人员欠缺、能力不够、体系未充分发挥作用、全程序质量管理未落实等问题,建议采取提高认识、全员配合、优化岗位设置、专人专管、加大培训力度等措施,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促进体系有效运行,探索质量管理新模式,切实提高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工作质量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