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创新助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措施与平台

2023-01-03涛,曾凯,高翔,周

关键词:党校育人思政

于 涛,曾 凯,高 翔,周 勇

(1.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 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 3.东华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4.东华理工大学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因此,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全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必要之举。这就要求高校要树立全新育人理念,紧紧把握工作抓手,搭建高效工作平台。

1 丰富和完善“三全育人”架构需要“科研思政”理念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宗旨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2]作为培养科技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科研工作在育人育才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科技人才总量持续增长,据统计,目前已有近一亿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居世界第一[3],这与高校持续有力的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1.1 高校科技创新完全契合“三全育人”理念

科技创新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紧密关联,体现在教材、实验室建设和各类科研项目、论文中,贯穿大学生活学习全过程;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大学生的接触全方位、零距离;科研人员既是日常教学的参与者、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者,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引路人。因此,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真正做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能够很好地契合“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科研育人”的短板

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忽视了科技创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只关注教学工作中的一线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人员、管理过程和管理成效及服务工作中的服务人员、服务过程和服务效果的“三全”,忽视了科研人员、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的“三全”[4]。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短板,是在以后工作中应当及时纠正并加以弥补的。

1.3 “科研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科研育人”的短板,迫切需要牢固树立“科研思政”的理念,把握“科研思政”的抓手,建立“科研思政”的保障机制与平台。“科研思政”是指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以科技创新过程或科技成果展示为依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科技创新选题、项目实施以及攻关过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科研思政”的理念是“大思政”格局下思政工作在科研领域的具体体现[5]。高校要做好和提升“科研思政”工作,就要推动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科研育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途径、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科研思政”体系。

2 时代与科学的发展凸显“科研思政”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冀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6]。这既是对科技工作者取得成绩的肯定与褒扬,也是对未来科技工作的嘱托与期许,更是对“科研育人”的指导与鞭策,同时凸显了“科研思政”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2.1 完善“课程思政”概念彰显“科研思政”的必要性

科研作为高校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社会职能”的高度契合,以科技创新为重要内容的科研工作本身就是对高校所肩负职能的生动诠释。因此,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上,需要科技创新发挥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往人们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往往局限于狭义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和范围,人为地将思政工作限定在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性工作上,直接或间接地忽视了科技创新工作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了思政工作中的一块重要“拼图”。“科研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对狭义“课程思政”的必要补充,是对思政工作版图的完善、丰富和发展。

2.2 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凸显“科研思政”的紧迫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类思潮随之泛起,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萌生,看似平静的社会却暗流涌动,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和局面,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严重干扰甚至是破坏。要教育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守住守好底线、红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上的主动权。越是千头万绪,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以科学的思维、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实践。以做科研的态度和方法来思考、认识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迫切需要树立“科研思政”的理念。

2.3 融汇科技创新成果昭显“科研思政”的可行性

“科研思政”作为广义的“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目标是育人,而科技创新本身则是其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这便出现一个问题:科技创新能否承载思政工作的任务,其是否具有可行性。

首先,科技创新本身就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7]高校育人工作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科研育人,科研工作与教学、管理和服务一样,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组成部分。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植根于科技创新之中。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哲学作为更高级的科学,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科学和科研工作之中的。科研工作的过程和成果处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在核物理中,正负电子能够进行“湮灭”而释放光子,这是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与之相反,光子也可通过“电子对效应”,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这是能量物化为物质的过程。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有力佐证。

再次,科技创新的深入,可以破除迷信,弘扬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借助一定的科研设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科学行为。科技创新的目标、过程和成果都遵循了科学的规律性,彰显了人类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说明了世界既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被人有意识加以改造。20世纪之前,人们只能够认识自然界中有限的元素,并且认为元素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直到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和人工放射性核素(元素)的制备,才使人们意识到,新的核素(元素)可以通过人类的设计创造出来,并可以通过研究其特性而加以利用。这说明人类不但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甚至可以“创造”新的世界。这无可辩驳地否定和批判了封建迷信中所谓的上帝造人、人生而有命、命运不可抗拒等落后意识和迷信思维。

最后,科技创新亦是科学思维、科学认识不断演进的过程。科技创新的进展不但是科学思维、科学认识的不断重塑,还可以引领人们深入和拓展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古希腊哲学家将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称为原子,这是人们对于物质组成的最初和最朴素的认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到不同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再到核子细分为夸克,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细化、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的结构是可以无限细分或脱离物质的范畴的。这正如人类社会的变迁,不会出现所谓的“历史的终结”,而是会不断发展下去。这些观点,既是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成果所塑造和衍生的,也被科技的不断进步所证明。

3 “党建进实验室”是“科研思政”的具体抓手

“科研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之举、紧迫之任、可行之策。如何将“科研思政”的理念落地实施,真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党建进实验室”无疑是最好的抓手。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纽带,以实验室为平台,打造“党建+科研”的思政工作新模式,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将党建、科研、思政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紧紧契合在一起[8,9]。

3.1 抓好一个点,搭建全员育人格局

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实验室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验室平台建设与科学研究中发挥党组织的引领、融合与保障作用。在此过程中,抓住、抓好科研党小组建设,是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关键点。

科研实验室往往有若干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科研小组、团队,党支部应当顺势而为,将党小组建在科研小组、团队上。小组内部定期开展政治理论、科研业务学习,努力实现党建、科研双带头、双促进、双提升。让党组织和党建工作深入到科研队伍一线,深入到科研工作各环节,深入到科研工作的“拔节孕穗期”和“最后一公里”。同时,以党建带动群团工作、以党员带动非党员工作,真正实现党员、群众在科研工作岗位的“全员育人”。

3.2 连成一条线,拓展全过程育人路径

科技创新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即科研本身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并且具有事物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科研过程可以分为明确需求、科研立意、选题、调研、计划、实施、形成成果、成果转化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各自遵循的科学规律。

在科技创新中实现育人效果,也需要在科技创新的各个步骤将育人的理念、目标和做法很好地融入进去,形成科技创新全过程育人的路径。可以让研究生、本科生等全程参与科研的上述环节,并采取“博士讲党课”“科研进展报告会”“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党建专项”等具体形式,更好地在科研过程中体现思政工作,使思政工作贯穿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在科技育人过程中注入思政之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0]。

3.3 覆盖一个面,突出全方位育人效果

“科研思政”理念重在扩大覆盖面,增加受众群体,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这与狭义的“课程思政”以课堂作为主阵地不同,需要搭建相关平台,实现思政工作从实验室到校园再到社会的拓展。为此,科研工作者要抓好“笔头”与“地头”的两头,用好“纸面”与“地面”的两面,“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采取校内外“党员科普宣讲”“实验室成果展示”“科研成果转化宣传”“评选‘科研尖兵’”等措施,在宣传、展示、评比的过程中,将科学思维、科学意识、科学规律向实验室之外广泛传播,使广大学生、校外群众能够更加了解科学、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思维、认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 “开放式党校”为“科研思政”搭建立体化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1]。这为“科研思政”的实施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就是在树立“科研思政”理念和抓好“点”“线”“面”等“党建进实验室”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搭建育人平台。

4.1 “开放式党校”紧密契合高校“五大职能”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提出“五个开放”的“开放式党校”立体化教育平台。

一是教育主体开放,人才培养力量来源多元化。“开放式党校”由党组织主导、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但不止于党务工作,而是多方面工作的有机融合。在“开放式党校”的平台上,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者来源可以是“三个内外”,即校内外、党内外、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总的目的是使育人的力量来源更加多元、丰富,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这契合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定位。

二是教育客体开放,科学研究面向学生和群众。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高校发挥创新高地作用的主要抓手,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一环,也是思政工作必须重视的重要阵地。科学研究的教育对象不只是本专业在校大学生,还可以在思政层面进行“三个拓展”,即拓展至全体学生、在校教职工和校外群众,实现将科学理论、成果以简单朴素的语言形式来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和群众的目的。

三是教育场所开放,社会服务融入教学和实践。社会服务是高校职能的内在组成部分,能够密切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党校在社会的教育延伸,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一项具体体现。党校教育场所开放,需加强“三个建设”,既要抓好校内主阵地建设,也要利用社会资源抓好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建设,更要发挥社区的“大讲堂”作用,全方位实现教育场所开放,达到更好的校内校外教育效果。

四是教育内容开放,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思想引领。文化传承与创新指的不单是传统的中华文化,更包括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产生、创新、凝练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等。这些都饱含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中华民族与全人类休戚与共的伟大梦想。教育内容应该包含这些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意涵,打造“三个涵盖”的教育内容体系,即涵盖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涵盖专业的科技前沿和科学规律,涵盖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是教育渠道开放,国际交流合作拓展育人空间。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科研为纽带的交流合作是高校的又一重要职能。交流沟通的渠道也可多种多样,由原来的人员、书信、电子邮件往来,升级为网络会议、视频课堂、“云会面”等形式,这也同时成为“开放式党校”教育“走下讲台、走上云端”的新渠道。新的渠道应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实施,即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更好、更高质量地贯彻落实,有利于教育内容更高效、快速、广泛地传播,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构建。

4.2 “开放式党校”是保障“科研思政”顺利实施的有效机制

思政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石,是育人育才的生命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开放式党校”可以作为落实“科研思政”的保障机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先进性。“开放式党校”概念的提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校的职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彰显了师生愿望和时代特色。二是广泛性。“开放式党校”的“五个开放”,涵盖了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全方位、无死角,达到以往教育形式达不到的效果。三是包容性。其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研思政”理念,但绝不仅局限于“科研思政”,而是将党建、意识形态、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群团工作、管理服务等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融入进来,使其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4.3 “开放式党校”为更好地践行“三全育人”搭建高效平台

高等学校“三全育人”不应只停留在理念上,更应该通过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通过科学的机制进行规范,通过有效的平台进行保障支撑。同时,应立足于科学的理念,做好理论创新,将“三全育人”思想融入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立足于现实,抓好实践创新,按“三全育人”的要求创新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模式;立足于长远,做好制度创新,把“三全育人”有关制度建立、健全、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还要抓好三方面具体措施,使“开放式党校”高效、有序、健康、持久运行。一是要有高素质的核心工作队伍,保证日常的科研、教育和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同时要有一批各涵盖类型教育的专家团队,确保教育的主体“开放”;二是要有充足的运行资金,确保校内外学习、远程交通通信、互联网设备建设等方面能够顺畅、高效运行;三是要有较好的硬软件条件作为支撑,在校内“标准化党员活动室”、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教育过程的标准化制度等方面为“开放式党校”提供全方位支撑。

5 结语

科研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科技创新活动比重也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因此,科研工作必然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要牢固树立“科研思政”理念,深刻认识其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坚持科技创新与“科研思政”理念“两旗并举”;要抓好“党建进实验室”各项工作,“点”“线”“面”结合,发挥党建工作引领作用,坚持科研路线与思政工作目标“两轨并行”;要努力搭建“开放式党校”,融合高校职能,坚持科研平台与“开放式党校”平台“两台并重”。补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环节,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党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