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诗意生活
2023-01-03王晓林
文_王晓林
周末,我正陪着儿子滑冰,手机短信铃声响起,原来父亲又发来一首诗:“九九杏花独争艳,喜鹊枝头跳叫欢。满园芬芳纷争艳,村姑攀枝半遮面。”很快,我的评论发了过去:“红杏枝头喜鹊闹,春意盎然临人间。”
父亲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上了卫校,做了医生。他求学时就喜欢舞文弄墨,还获得了邓州市青年自学标兵的荣誉。听母亲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农村广播里播放的新闻很多是父亲写的。父亲读卫校时,由于是第一届卫校学生,条件非常艰苦。男生宿舍没有门,冬天只有一条破毡子做门,雪花从门缝钻到屋里。父亲就此事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老师上课看到了,拿起黑板擦要擦掉,遭到同学们强烈反对,坚决不让擦。校领导听说了,很快给宿舍安上了简易门。
然而,家庭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让他没有多余的精力继续写作。父亲付出了无数心血汗水,从乡村走向城市安家落户。如今,我们姐弟俩相继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父亲紧绷的心弦也慢慢放松下来。
直到去年,父亲快六十岁了,才又拿起笔,重新编织他青年时期的梦。父亲与时俱进,已经学会使用鼠标键盘,在自己的网上空间里写下一首首诗歌。父亲写的古体诗较多,每每闲暇,偶尔“白河岸边晚垂钓”,经常“行走之际犹思诗”,时而灵感忽来,时而冥思苦想。半夜醒来想到几句,起身提笔写来;外出也会随身携带纸笔,不论何时灵感来了,赶紧记下。垂钓之时,看到荷花游鱼,提笔一首;回忆往昔,半生曲折,又是一首。如今父亲已经写了一百多首了,也加入邓州市诗词协会了。父亲经常拿着自己的诗歌向一些文人请教,虚心请人指正。父亲有个理想,写诗够三百首,自费出个诗集,分送给亲友。
我的曾祖父是旧时的书客,就是专门卖书的。父亲收藏了很多中外名著,我自小就翻遍了家里的藏书。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开始写一些小文章,虽然文字尚稚,幸而发表了几篇。后来投稿不中,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致。父亲总是鼓励我:“你的散文写得不错,有时间了多写写,不要为了发表而去写,慢慢积累,厚积薄发。”
看到父亲写诗,我也想学。父亲详细给我讲解诗的平仄、押韵。我每写一首,第一个总要发给父亲,让他评判。父亲评论最多的就是“好”“不错”,我知道他这是在鼓励我。当然他也会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母亲认为我写得不错,鼓励我投稿。父亲则说,勤练笔,慢慢打磨文字,多看书,增强文化底蕴。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细心观察生活,生活中的一物一景均可入文。只要留心,就有内容可写。”以前我和父亲的思想交流并不多,现在可以去他的网上空间里浏览,关注着彼此的动态。和父亲的诗文互动,增加了父女之间的交流,也使我更加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工作之余,互赏互评,不亦乐乎!
一天雨后,双虹横空。儿子从没有见过真正的彩虹,欢欣雀跃,惊喜不已。我写了一首:“雨过天晴双虹起,半跨长空东至西。一浅一显双相映,疑是天女织罗衣。”发给父亲。父亲回了一首:“夏雨骤停虹若桥,七色画来分外娆。浓淡相宜彩凤舞,宛若双成玉带飘。”父女一来一回,文字在指尖跳跃,诗意在网络间传递。儿子虽然听不懂,但是听了我的解释后,开心地说:“你们写的彩虹真漂亮!”
儿子嚷嚷着:“妈妈,你陪着我玩。”我说:“我写了一篇父亲的文字,你听不听?”儿子说:“快给我读读吧。”听后他说:“发给我外公吧。”儿子也知道我和父亲互相发文了!
谨以此小文敬献父亲:花甲之年一白驹,老骥伏枥志千里。勤学医术方成才,杏林高手送子来。心宽不为琐事扰,行善几多面带笑。闲暇不肯虚光阴,竭力笔耕慕太白。作诗百篇犹不足,矢志超越三百首。坐诊之余心飞扬,神思遨游九天外。灵感忽至夜疾书,文思涌出拈妙笔。诗协伸来橄榄枝,一物一景入诗来。银发仍存凌云志,顶上惊现地中海。苦尽甘来度半生,物质几何方算够?他日诗集出版日,精神食粮子孙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