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助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2023-01-03李庆旺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聊城252000
李庆旺(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聊城 252000)
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各项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关部门从综合角度入手,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并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出有效的约束,保障各项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以此来助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党中央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全新的研判,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渐由城乡地区向着乡村地区转移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助推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经济因素在推动农村健康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而农村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就需要对现有的生产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统筹兼顾,结合市场动态完善生产、分配、运营、规划等多方面工作,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农村经济管理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管理方案,促进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2 山东省聊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聊城是农业大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产值突破200亿元,形成了黑毛驴、鲁西黑头羊、肉兔、生猪、肉鸡、肉鸭六大畜牧集群优势产业,培育了丁马甲鱼、高唐锦鲤、东阿黄河鲤鱼三大特种水产养殖品种,代表了聊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抓手。2020年,聊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18元,比2015年增长4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由2015年的2.05:1缩小到2020年的1.91:1。伴随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任务稳步推进,聊城正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多元化主体为农民增收提供有效支撑[1]。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将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作为强化基层组织运转,保障加大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驱动,资金撬动,人才带动,组织实施,着力增强村集体的经济发展能力,并按照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工作目标,确保全市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 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的几点问题
3.1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和山区地区的经济管理,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重视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个别人员对本职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工作中麻痹大意,粗心大意,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不能够全心全意的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第二,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认知不足,没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的去向,也不是很明白如何去做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知道什么是农村经济管理机制[2]。另外,上级政府部门对待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对该项工作一直态度比较模糊,得过且过。地方政府部门将更多的工作经历放置在项目建设以及城乡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关注度不高,同时也存在着各项工作计划执行不到位,执行力度不科学,宣传方案不明确,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3.2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配置不高
当前由于基层地区的很多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村集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配置的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经济管理,都需要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如此才能够进一步记录村集体的经济发展现状,发展实力。而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在开展本职工作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撑,并且要具备相应的会计职称。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发展,逐渐壮大,农村地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现有的财务工作队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财管工作人员没有紧跟时代发展进程,现有的工作队伍老龄化逐渐加重,年龄分层,跨专业就业的问题十分突出。现有的财务工作人员虽然在工作经验方面比较丰富,但是他们对新的财务管理知识,财务法规认知不足,不能够做到主动学习,保守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创新思维,拘泥于陈旧的知识理论,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革新自身专业认知,这就造成了现有的工作队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一直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工作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经济管理要求,对今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4 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助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
4.1 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今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地方政府部门应该转变传统落后的思想,将关注的重点放置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针对当前国家关于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要求,出台本地区适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发展的法律法规,并要求相关机构严格执行和落实。对于管理部门来讲,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学会正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充分了解自己工作的根本性质。要让广大经济管理人员认识到经济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要重视自身的工作任务,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工作积极性[3]。另外针对当前很多群众对经济管理认知不足、认知不到位的现象,应该加快对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方面的有效宣传普及,农村经济管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通过知识讲座,下发传单,农业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农民群众谋求福利。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系统企业专业性的工作,他对管理人员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在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加新鲜血液,以此来缓解人员老龄化的矛盾。针对这一现状,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有效培养要求,基层地区的财会工作人员能够全面的掌握专业的会计知识,并且要取得会计资格证书。而要想达到这一标准,就要求相关主管部门重视做好人才队伍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完善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引导基层地区的财管工作人员接受到专业培训教育当中,提升其专业能力,更好的应对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关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该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招收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基层地区的工作环境,提升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当中。另外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机制还应该给予工作人员一定的发展前景,保证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有效融合,提升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实力。另外,强化培训机制,对新进的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专职会计出纳、新配备的村级报账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农村财经制度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大对镇街农经干部及“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农经队伍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