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比阅读策略的教学探讨

2023-01-0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小学生教材文章

杨 菲

(肇庆市第十五小学,广东 肇庆 526020)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比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步骤。然而,具体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对比阅读意识,让学生在对比阅读过程中体会不同文章的情感和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鉴赏和辨析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经常要面临的挑战。

1 现行统编教材中的阅读策略

我国制定的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是2016年12月颁发的《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其中就有“少儿优先,保障重点”的基本原则,《规划》强调必须将保障和促进少年儿童阅读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从小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助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强调引导孩子爱上阅读,解决基本的字词识别问题,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要适当提高要求,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会预测事情发展、学会有效提问。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默读要有速度,学会浏览,并且能够根据需要收集信息。根据以上标准,我们教研室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专门设计了两个特别的阅读策略单元,一个单元着力帮助孩子提高阅读速度,另一个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根据语文教学理论可知,前者属于狭义的阅读策略,即引导学生增强预测与提问能力;后者属于广义的阅读策略,侧重进一步提高孩子的阅读综合能力。

我国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阅读策略设计一般包括:学会预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利用阅读技巧来进行阅读以及有意识地进行阅读等等。统编版教材的编者一般将以上内容称为广义程度上的阅读策略。现阶段,我国对阅读策略的设定,一般是认同“阅读是为了提高理解力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在其过程中包括猜想推测、阅读评价等等”。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比就显得相当重要,只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文章的特别之处,才能更好地实现“猜想、预测和评价”的目的。另外,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课程重视的维度一般是学生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也就是重在培养其理解能力和情感能力,这两种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都需要审美意识和辨别意识的参与,而审美和辨别能力的训练,主要依赖对比的方法获得。由此可见,对比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尤为重要。

2 关于阅读策略的序列性安排

在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中,关于阅读策略的安排有着很强的序化性和细化性特征。从教材编排角度来思考,序化性和细化性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基于自身的认知规律提高对比阅读意识,增强阅读能力。在小学中低段语文课堂中,其阅读的细化和序化是通过形象和感性的角度来体现的,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和含义。对比阅读环节对小学生而言,需要运用思维逻辑能力来进行一些联想和推测,而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建立在阅读策略细化与序化的基础上[1]。教材的细化设计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和发育特征而设置,可以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程度和层次上体验到学习效能感。教材的序化设计依据科学排序、层层递进和同类模块化等原则,在同类作品、异类作用交替出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与人类的遗忘曲线交叉重叠,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比较分类,提高总结归纳能力。在对比阅读环节中,细化和序化的教材编排有效实现了阅读策略的功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巩固思维意识,提高审美和辨别能力,学会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举一反三,提高其综合阅读能力,并最终有助于小学生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3 对比阅读的具体策略

3.1 做好学情分析,奠定阅读基础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脑神经发育阶段和个体的兴趣爱好,更有效地推进对比阅读的细化与序化设计理念。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情,明确不同小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实际能力、阅读技巧的应用能力等等,然后从文章教学过程中找出适合学生的对比教学方法,为学生制定柔性化的分层学习方案[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对比阅读的时候应该根据对比阅读素材的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结构来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挖掘其相同元素,提炼共性,达到共情,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出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小学生对冒险类的文章,如《鲁宾孙漂流记》一般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可以先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的冒险类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如《堂吉诃德》《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等,针对相同主题的不同的故事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人物特点、冒险原因、时代背景、作家风格等不同的角度看到故事的结构和主旨内涵。又如,在《大自然的声音》和《父亲、树林和鸟》这两篇课文中,有许多词语是用来描写大自然的,在进行对比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对比两篇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如《大自然的声音》中的:水滴、敲打、吹拂;《父亲、树林和鸟》中的:黎明、羽翎、幽深等词语,通过重点词语对比环节,促进学生对词语及课文的理解、感悟,然后将其应用在今后的习作中。从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大自然”的认知,让学生对阅读素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鼓励小学生自觉参与对比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文章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3.2 明确句意和段意,了解文章结构

对句意的理解和对段落具体内涵的把握是一个教学的难点,通过对比句式和文章结构来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能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心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还可以让学生对全文深入掌握[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句式和段落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文本对比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和对比不同的句式在不同的文章中的作用,明确文章结构和句意对文章的作用,借此来提高对比阅读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在讲解《桥》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PPT展示:同样描写雨景,严歌在《桥》一课用的是短句,而巴金先生写雨用的是抒情性的长句。不同的句式内容和段落结构,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风格应用相同的句子和结构会是什么情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语文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过程中引入《富饶的西沙群岛》内容并进行对比阅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一些句子进行理解,然后将其放到《富饶的西沙群岛》,让学生来判断是否可行。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明确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在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3 对比写作意象,升华文章主旨

在文章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作者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用不同的景物和描写方法,有时也会采用不一样的意象。如写弯月、圆月常常是为了表达思亲之情;写烽烟一般是为了表达渴望和平之情。写作的意象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文章的思想境界,让文章的主旨变得更加富有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比不同的写作意象、写作景物来对比文章的主旨内容和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村晚》进行对比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村居”意象的不同表达,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师利用意象景物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意象的过程中体会不同诗歌风格和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4 结语

考虑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课堂对比阅读模式应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如理解能力、感官能力、情感意识等等。同时还应利用教材对比阅读环节来引导学生串联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挥对比阅读的优势,让学生在对比阅读过程中提高探索能力和归纳能力,并引导其将能力和素养应用在自主阅读中,进而全方面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小学生教材文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