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纳西族东巴音乐文化研究
2023-01-03和云峰
项目批准号:18BD069
课题负责人:和云峰
结项报告(部分)
“纳西族东巴音乐文化研究”是国内外东巴音乐研究领域迄今最为综合(图文音像谱)的研究成果,从最初准备(1983)到凭借国家艺术基金立项之契机成稿(2021),历时38年。本课题全面、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东巴音乐的认知观念、音乐流布、音乐历史,以及乐腔、乐器、乐舞等类别;对东巴音乐的祭祀功用、形态特征等作出了深入、细致的文化阐释;厘清了东巴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论述了其生存、发展的文化内核。作者以“局内人”的身份,以长期、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广泛吸收并借鉴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方法及成果,对东巴音乐作出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课题不仅能提升人们对东巴文化的认知,亦可助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旅、文创、文娱事业的发展。
本课题共分八章:
绪论主要从东巴文化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语境、东巴文化国际与国内研究述略、东巴音乐研究综述三大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东巴音乐认知观念阐释”,从纳西族古语、东巴象形文字入手,着重讨论了纳西人对东巴音乐的文化认知及观念。
第二章“东巴音乐流布格局”,通过大量的调研指出,东巴音乐可依其地域分布、教派流布、使用方言、旋律特征等,分为西部“东巴音乐”和东部“达巴音乐”两类。
第三章“东巴音乐历史探究”,认为东巴音乐是纳西族传统音乐中最为古老的音乐文化形式,其历史遗迹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繁衍、鼎盛、衰落、复兴四个历史阶段。
第四章“东巴乐腔及其类别”,指出东巴乐腔(东巴祭司念诵、吟诵、唱诵经文的腔体)是在各种法事仪式、道场中使用的带有“声乐”性质的腔体,是东巴祭司在其祭祀仪式和道场仪式中对音(音高、音色、音量)的特殊运用。
第五章“东巴乐器及其类别”,探讨、论证了东巴典籍与东巴象形文字所记载、描述的乐(法)器。该章依据国际通用的“萨克斯乐器分类法”,将东巴乐器分为四大类别:气鸣乐器(笛、口簧、葫芦笙、树叶、唢呐、牛角、海螺、喇叭、铓筒、麦秸哨等),体鸣乐器(板铃、碰铃、铜锣、铜钹、乳锣、钟等),膜鸣乐器(板鼓、大鼓、长柄鼓等),弦鸣乐器(纳西琵琶、纳西筝等),并对其作出了有益的探究。
第六章“东巴乐舞及其类别”,重点探讨了《东巴舞谱》中载录的四大类舞蹈:神祇类舞蹈,如丁巴什罗舞、享英格空舞、享迪俄盘舞、神女拉姆舞、朗究敬究舞、多格尤玛舞、巴乌尤玛舞、图赤尤玛舞等;禽兽类舞蹈,如金色大蛙舞、黄金大象舞、金孔雀舞、赤虎舞、走龙舞、飞龙舞、白山羊舞、白牦牛舞等;战争类舞蹈,如刀舞、叉舞、剑舞、弩舞、弓箭舞等;道具类舞蹈,如灯花舞、法杖舞、降魔柞舞、弓箭舞、刀舞等。
第七章“东巴音乐祭祀功用”,通过调研案例,探讨了东巴音乐在开丧、超度、请神、送鬼、求寿、祈福、消灾、除秽等祭祀仪式或道场仪式中的使用规范。
第八章“东巴音乐形态特征”,主要从旋律风格、调式特征、曲式结构、节拍节奏和词律特点以及演唱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体现在:第一,东巴音乐犹如纳西族古代音乐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大量唱词反映出古代纳西先民社会、文化、生活、民俗等历史信息。第二,本课题申报人38年来在学术、调查、资料等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得该研究成果填补了东巴音乐研究中的诸多空缺。第三,本课题为纳西族东巴音乐的保护、收集、传承、整理、研究和弘扬以及开发等,提供了“鲜活”的理论依据和必要的数据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文化大繁荣”的全面深入,东巴音乐也面临如何保护、传承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东巴祭司的不断辞世,由其所掌握的音乐也将逐步消失。如何更好地抢救、保护、传承东巴音乐已成为当下学术界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课题在研究理论层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适时的建议。
东巴祭司对传统音乐的借鉴,使得大量本民族或相邻民族的音乐文化得以保留,也使得东巴音乐的原始概貌、形态特征得以留存。因而,对东巴音乐全面、深入研究的意义正在于此,即展望过去、正视现在、放眼未来。
鉴定意见(部分)
该成果从“局内人”的角度,对纳西东巴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纳西族东巴音乐文化进行了概括性和规律性的总结。研究指出,东巴音乐以乐腔的形式传播,保存了部分东巴口诵经的内容,对东巴文化艺术起到了保存作用。东巴音乐是纳西族古代音乐文化的“百科全书”,东巴祭祀在大量吸收本民族及相邻民族音乐的同时,在东巴音乐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纳西族传统音乐的原始面貌,并对东巴典籍相应乐腔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成果创新之处在于对纳西族东巴音乐文化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者横跨“局内”和“局外”两种身份,视野更加开阔,对分析音乐形态、理解历史文化语境以及运用相关学术研究方法进行论述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不足之处在于,研究虽提出东巴音乐文化具有艺术、文化和社会三方面价值,但对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讨论并不深入。绪论部分不够完善,论述不充分,需进一步阐释。此外,该成果涉及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和纳西古语尚有待解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