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及时代价值
2023-01-03丁丽华
丁丽华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及时代价值
丁丽华
[上海交通大学]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不仅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实践依据,更关键的是在其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考察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对于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真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形成;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来源
(一)理论来源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思想中都有深刻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把人的解放问题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论证了人类解放道路何以可能、何以展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往人类解放经验进行总结,明确了人的解放的基本内涵,提出只有在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列宁强调:“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1]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强大的后盾、最牢固的靠山。
一百多年来,在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明确了农民群众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指出革命要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之后更是鲜明提出了只有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2],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实意的拥护,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除了树立鲜明的群众观点,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还积累了大量的群众工作方法,其中“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是共产党员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采用的方法,“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才能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3]。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在一次又一次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升华,达到认识论的高度,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群众观的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肯定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的做法并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三个有利于”是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帮助人们正确地对待社会主义,把人们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桎梏中解放出来,推进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本质归纳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进一步细化了马克思所说的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进入新世纪,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大背景下,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明了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后,胡锦涛在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继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逐渐形成。他多次提到“政之所以兴在于顺民心,政之所以废在于逆民心”[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就是时刻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翻开我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人民这方沃土的党群关系史,从而为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来源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与发展。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不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更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无论是在梁家河插队,带领村民解决吃饭饮水燃料等问题;还是在地方担任领导,实施新发展思路和规划;乃至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擘画国家发展蓝图,习近平都经常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在河北省正定县担任书记的3年多时间里,习近平就睡在办公室里,他的床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木板,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在吃饭问题上,习近平总是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并说明一起吃大锅饭的好处:一是边吃边聊,相互交流,体察民情;二是可以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三是可以谈论工作。[6]担任中央领导后,他到基层调研更像亲人到家里做客,带头做到不封路、不清场,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7]习近平在大量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其人民群众观。
二、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形成的过程
(一)萌芽时期
习近平出身于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亲习仲勋被毛主席称赞为群众领袖,母亲齐心也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习仲勋一直保持平民本色,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搞特权。习近平的姐姐齐桥桥考中学时以0.5分之差与心仪的北京101中学失之交臂,只能去上家附近的河北北京中学。习仲勋要求女儿住在学校里,为了避免学校的照顾,让她改随母姓并将“革命干部”的家庭出身改为“职员”。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插队,由于年龄偏小,生活环境艰苦,他在第一次探亲假中跑到姨姨和姨夫那里。姨姨和姨夫当场就教育他,当年他们搞革命的时候都是想法设法地往群众里钻,你不钻,群众工作怎么能搞好。成长于这样的革命家庭之中,在耳濡目染下,习近平自小在心中就埋下了为人民服务的种子。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决然选择到梁家河插队,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后被选为村支书。他重视农田基础建设,带领人民群众打坝、修梯田;他建设普及沼气,打深水井,解决了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问题和村里人喝水灌溉的问题;他办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解决群众的日常需求;他贷款买柴油机磨面,腾出更多的劳动力用于生产;他还办夜校,组织群众在农闲时间学习,宣传党的政策思想。虽然生产劳动任务很重,但是习近平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2013年5月,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团日活动的时候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8]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上大学之前,光《资本论》就通读过三遍,做了18本厚厚的读书笔记。浓厚革命家庭氛围和七年知青岁月使习近平心中那颗“为人民服务”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
(二)发展时期
1982年,习近平离开北京,先后到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担任领导。每到一个地方,习近平都深入基层调研,“当村委书记就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就跑遍所有的镇,当省委书记就跑遍所有的县市区。”[9]只有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才能真真切切为群众办实事,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执行。在这期间,习近平前往清华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系统学习和阅读了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著。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长期的工作实践,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进一步充实与提高,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
在浙江任职的四年期间,习近平发表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的232篇短论(后被整理出版为《之江新语》一书)集中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群众观思想,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为民、务实、清廉”这六个字。首先是“为民”,为官者必先为民,为民回答的是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其次是“务实”,务实就是要时刻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在工作中勤做敢干,真抓实干,真正落实好各类民生项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清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都掌握一定的权力,一定要常思权从何来、权为谁所用,在对待人民、对待权力时心存敬畏;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主动接受组织的监督,欢迎群众的来访,同时要不断加强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惕身边的腐败因子,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在其主政一方的工作实践中形成发展并逐步深化。
(三)成熟时期
在当选为总书记的第一天,习近平就发表了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的公开讲话,把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概括为“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和对党的责任”。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围绕着新的奋斗目标奋发前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政治上,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上,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民生上,“十三五”期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11];2017年3月生态文明建设被正式写入根本大法。蓝天、碧水、青山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反腐倡廉工作上,一方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反腐败制度安排,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另一方面,“打虎”“拍蝇”“猎狐”的反腐惩戒行动一个接着一个,“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继展开,取得了预期的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推出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民生福祉的措施。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到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从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到“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2]的历史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公平地分好蛋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朝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迈进。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经受住了来自实践的考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和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三、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真谛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当代中国国情结合的最新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党情、国情、民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为民服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学习考察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怎么从萌芽到成熟的这一历史过程,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有利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俄乌局势日益紧张,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国内一方面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情况,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考察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形成的历史过程,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和学习习总书记是怎样与群众交流、为群众服务、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自觉克服和改正身上的官僚主义习气;有利于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投身于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最广大实践,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三)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的发展归根结底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所有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经常深入群众之中调查研究。考察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为人民服务,引导领导干部切实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于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上来、用于干事创业上来、用于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上来,从而真正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赢得民心。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81.
[3]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5]管仲.管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3.
[6]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160.
[7]习近平.摆脱贫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
[8]习近平.中国有梦青春无悔——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侧记[DB/OL].(2013- 05-06)[2022-04-03]. http://theory.people. com.cn/n/2013/0506/c49150-21374090.html.
[9]汲广运,徐东升.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1-2.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
[11]高健,徐伟悦.生态文明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新时代理解[J].汉字文化,2018(S1).41-42
[1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8-11
(责任编辑:胡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