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与培育路径——以集美大学为例
2023-01-03朱筱薇陈开燕
朱筱薇 陈开燕
协同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与培育路径——以集美大学为例
朱筱薇 陈开燕
[集美大学]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与建设的后备力量,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养成对其个人全面发展与法治社会建设至关重要。当前关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的研究不多,也缺乏从协同育人视角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调研后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法治素养培育中具有积极作用,但存在执行力度不够、覆盖面不全、参与程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可从“家、校、社”层面考虑采取相关措施,如学校应强化法律法规教育执行力度、社会应扩大法治教育与宣传范围、家庭应积极参与家庭法治教育工作。
协同育人;法治素养;法律意识;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法治素养。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有赖于法治体系与司法体制的建立健全,也有赖于社会全员遵法守法的广泛参与。中共中央2020年发布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即将担负各个领域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至关重要。
由于高等教育已进入“全域教育”时代,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课堂外延,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主体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学校单向输出式法治教育来提升大学生法制素养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引入协同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推动多主体共同参与,发挥“家、校、社”在法治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研究不多,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法治素养概念的研究,如齐琳琳认为个体法治素养是个体 通过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法律意识表现出来,主要内涵包括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精神[2];逯慧则认为法治素养体现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法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其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闵婉则指出法治素养是主体在理解法治知识、运用法治技能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认同感和良好的应用能力[4]。不难发现,学者们对法治素养概念的解读存在一定差异,但对于法治素养的核心内涵均是围绕着法律知识积累、法律能力运用以及法治思维养成等维度而展开。二是针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问题的研究,如逯慧认为大学生法律条文学习不足、高校法律案例资源匮乏与法律实践开展低效是导致青年学生法治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5];杨忠明、何增艳认为学校法治教育课程开发不专业、偏浅显,法治实践薄弱及教育方式少、重视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较慢[6];苏守波则指出目前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未形成完整体系,社会、家庭等主体的优势功能发挥不足,缺少系统性的培育路径[7];周杨则提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考核与保障不足、家庭层面的关注指导不够,国家社会层面出台的文件及保障措施偏宏观、不够具体,这导致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一些问题[8];而司文超认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有待深化、线上线下协同不够紧密等问题[9]。 由上可见,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问题展开探讨,但研究视角多数较为单一,较少有从“家、校、社”协同育人角度展开剖析。综上,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且重复性观点较多。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家、校、社”如何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还缺乏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调研问卷
本研究以司文超编制的《法治意识问卷》为基础,增加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题目,从法律知识水平、对法律的评价、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权利义务问题的行为态度共四个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进行测量。同时,增加“家、校、社”协同培育现状等问题,以调查“家、校、社”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
(二)调研情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线上问卷形式展开调研,通过随机抽取集美大学六个二级学院共600名学生进行问卷填写。调研问卷于2022年3月5号正式发布,于2022年3月10日回收,共回收样本593份,其中有效样本为564份,问卷有效率为95.1%。有效样本中,男性大学生209人,女性大学生255人;文科学生251人,理工科学生165人,艺术类学生148人。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现状
在法律知识水平方面,多数学生了解法规的数量集中于1至4个(57.8%),绝大多数学生对《宪法》与《民法典》有所了解(95.8%与90.9%),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80.3%)、会在同学之间讨论与分享法律知识(75.9%),可见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水平方面表现较好。但同时也不难发现,仍有少数学生对《宪法》与《民法典》完全不了解,部分学生缺乏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法律法规一无所知(详见表1)。
表1 法律知识条目取值情况
问题条目取值分布 了解法规的数量0(7.8%)1-4(57.8%)5个及(34.4%) 了解《宪法》的程度完全不了(4.2%)了解一些(72.2%)了解(23.6%) 了解《民法典》的程度完全不了解(9.1%)了解一些(67.9%)了解(23.0%) 是否与同学讨论/分享法律知识是(75.9%)否(24.1%) 是否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会(80.3%)不会(19.7%)
在法律评价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人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98.9%),并认为法律作用非常重要 (98.9%),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法律的评价较高,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较好(详见表2)。
表2 法律评价条目
问题条目取值分布 个人生活与法律关系自评无关(1.1%)有点关系(18.8%)有很大关系(80.1%) 对法律作用的认识不重要(1.1%)比较重要(13.1%)非常重要(85.8%)
在权利与义务的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法律的权利与义务,如97.7%的学生都认为丈夫在家打骂妻子不合法,90.2%的学生认为近亲结婚行为不合法;但也仍部分学生在某些法律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如有7.1%的学生认为男女未办理登记手续而结婚行为合法,6.4%的学生认为强占欠债方的房子进行抵债行为合法(详见表3)。
表3 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认知条目
问题条目取值分布 对强占欠债方的房子进行抵债行为合法性的认识合法(6.4%)有道理但不合法(18.8%)不合法(74.8%) 对丈夫在家打骂妻子行为合法性的认识合法(0.5%)有道理但不合法(1.8%)不合法(97.7%) 对家长不准出嫁的女儿继承财产行为合法性的认识合法(5.5%)有道理但不合法(5.9%)不合法(88.7%) 对男女未办理登记手续而结婚行为合法性的认识合法(7.1%)有道理但不合法(11.5%)不合法(81.4%) 对近亲结婚行为合法性的认识合法(4.4%)有道理但不合法(5.3%)不合法(90.2%) 对商户刷单行为合法性的认识合法(1.8%)有道理但不合法(5.5%)不合法(92.7%)
在处理权利义务问题的行为态度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采取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利,如93.3%的学生选择找村或社区干部调解或诉诸法律手段处理经济纠纷,85%以上的学生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积极需求司法协助,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处理权利义务问题,拥有正确的行为态度。但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行为态度存在偏差,如果买到假冒商品选择忍气吞声,抓住盗窃手机的小偷时选择痛打解恨(详见表4)。
表4 处理权利义务问题的行为态度
问题条目取值分布 发生经济纠纷时的处理方式由长辈协商/私下解决(6.7%)找村/社区干部调解(29.1%)打官司(64.2%) 对通过“私了”解决纠纷行为的认同度认同(6.0%)不能肯定(77.0%)不认同(17.0%) 对家属有犯罪嫌疑的处理方式不劝/说不清(1.6%)可能劝(16.5%)坚决劝(81.9%) 对权利受到侵害时是否起诉不怎么想/说不清(3.9%)有时想(47.9%)立即想(48.2%) 买到假冒商品,商店却不承认时的处理方式算了(6.4%)向有关部门投诉(86.5%)起诉(7.1%) 当抓住盗窃你手机的小偷时的处理方式痛打解恨/赔钱(2.1%)交给村/社区干部或老师(6.4%)送派出所(91.5%)
从上述四个维度测量出的数据结果可知,集美大学学生法治素养水平总体而言相对较好,但也有20%左右学生法治素养水平有待提升,如需强化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正确处理权利义务问题。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协同育人现状
在家庭方面,59.6%的家长会对子女进行普法教育,但也有40.4%的家长没有对子女进行法治教育;在社会方面,49.6%的学生最近一学期接受过1至2次来自社会层面组织的法律宣传教育,仍有20.2%的学生未接受过相关教育;在学校方面,100%的学生接受过至少1次学校组织的法治素养教育,其中80%以上的学生接受超过2次的专题讲座。由此可见,学校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的表现相对较好,但家庭与社会还需进一步发挥力量(详见表5)。
表5 “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
问题条目取值分布 父母是否进行相关普法教育是(59.6%)否(40.4%) 最近一学期接受院校组织的法律专题讲座/教育1次(23.8%)2次(53.2%)3次(23.0%) 接受来自社会层面的法律宣传教育的次数0次(20.2%)1-2次(49.6%)3次以上(30.1%)
(三)多主体法治素养培育作用分析
表6数据显示,最近一学期学生接受院校组织的法律专题讲座教育小于3次的法治素养评分为57.29±4.36,大于等于3次的法治素养评分为61.83±4.39,T检验显著(P<0.000),表明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详见表6)。
表6 学校教育相关性分析
变量学校法治教育 <3次≥3次t-test 法治素养评分57.29±4.3661.83±4.39-10.404***
表7数据显示,最近一学期大学生接受来自社会组织的法治教育小于3次的法治素养评分为57.03±4.39,大于等于3次的法治素养评分为61.37±4.18,T检验显著(P<0.000),表明来自社会层面的法治教育可以正向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的提升(详见表7)。
表7 社会教育相关性分析
变量社会法治教育 <3次≥3次t-test 法治素养评分57.03±4.3961.37±4.18-10.933***
表8数据显示,大学生接受过来自家庭法治教育的法治素养评分为59.04±4.54,没有接受过家庭法治教育的法治素养评分为57.31±4.90,T检验显著(P<0.000),表明家庭法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有显著正向效果(详见表8)。
表8 家庭教育相关性分析
变量家庭法治教育 是否t-test 法治素养评分59.04±4.5457.31±4.904.295***
综上可见,“家、校、社”组织开展的法治教育或宣传,能够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由此可见,“家、校、社”协同发力更能够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水平。
四、结论与讨论
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且“家、校、社”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显著作用。因此,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注重发挥“家、校、社”的合力作用,各主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高校层面:强化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学校作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战场,应当在法治教育中发挥技术优势。首先,学校应优化培育课程设计,如可在思政课程中提高法治教育的比重,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法学学科资源开展一系列法律专题教育。其次,可在学校内营造学法用法、知法讲法的法治素养培育氛围,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校园媒体对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渗透性教育。[10]最后,学校还可以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打造法律问题辩论赛、巡回模拟法庭等法治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实践活动中接触与学习法律,最终实现培育目标。
(二)社会层面:扩大法治教育工作范围
良好的法治素养培育环境,需要社会层面的广泛参与。一方面,社会普法力量应积极走进校园,如公检法机关、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法律机构可至高校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对学生感兴趣的、容易遇见的法律话题展开专题教育,为大学生带来最新、最具实用的法律知识,营造有趣且务实的法治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可协同社会资源共建法治实践教育基地,让大学生实地参观公检法机关、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并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工作岗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法治素养。最后,社会舆论与媒体应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投放具有激励作用的宣传广告,让大学生意识到法治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提升自身法治素养的主观能动性。
(三)家庭层面:积极参与家庭法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自觉遵纪守法,做好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家庭应积极参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如利用已有的家校交流平台及时获取最新的法治教育资源,以提升家庭法治教育的能力与质量,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开展家庭法治教育,使家庭教育工作常态化、日常化。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 [EB/OL].(2020-12-07)[2022-8-10].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2/07/content_5567791.htm.
[2]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71-73.
[3][5] 逯慧.新时期提升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2):48-51.
[4]闵婉.公安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2):93-94.
[6]杨忠明,何曾艳.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50-52.
[7]苏守波,马任飞.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体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8):56-58.
[8]周杨.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8):34-36.
[9]司文超.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武汉大学,2020.
[10]于远平,曹延汹.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法制博览,2022(03):25-27.
集美大学“奉法行至”辅导员示范工作室(批准号:C11353);集美大学学生工作特色创新项目:推进法育实践,构建法治校园(批准号:C061439)
(责任编辑:胡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