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会、勤练、常赛”的角度谈“绳韵”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2023-01-02文/黄恬王芳
文/黄 恬 王 芳
2021年7月21日,教育部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提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笔者所在学校从2015年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以来,开展了以“一校一品”为依托的“绳韵”课程开发,形成了以花式跳绳为主的学校体育特色,为建立“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一、立足课堂,教会“绳韵”项目
(一)以学定教,编排年级“绳韵”课程内容
笔者学校以发展各年级学生运动能力为目的,以《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内容为指导,结合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学生学情,编排年级“绳韵”教学内容(表1)。编排方法如下。
表1 一至六年级“绳韵”课程内容
1.因体施教,分层设置跳绳项目
因为不同年龄段身体运动能力不同,学生学习跳绳项目时需要循序渐进,项目设置要具有阶梯性和衔接性,以单人跳绳为例,阶梯型体现在单人跳绳是根据“全国跳绳大众等级锻炼标准”制定的,其中大众等级一、二、三分别对应三个水平段的学练内容,难度呈阶梯上升。例如,步型从双跳双落的技术过渡到双跳单落、单跳双落、双摇单跳,手型从左右甩绳过渡到左右甩绳跳、基本交叉跳、侧甩交叉跳、后摇交叉跳、双摇交叉跳。衔接性体现在每个水平段都有衔接下一水平段绳操技术的练习内容,或简化教学要求,或提取技术难点。例如,一年级的反摇跳对应大众二级的“360度转身跳”中反摇跳技术,二年级的弹踢腿跳对应大众二级的“弹踢腿跳”,二年级的教学要求是会徒手弹踢腿跳。
2.关注基础,设置三类跳绳
学校的“绳韵”教学内容,依据“花式跳绳”教材特点,激发学生学练兴趣,从多样性、合作性、创造性的角度设置适应基础性区别于一般跳绳教学的“单人跳绳、双人跳绳、多人跳绳”花式跳绳内容,是每个年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练内容。单人跳绳以大众绳操为主,发展学生的单人花式跳绳技术,使其动作有力、到位、有节奏充满动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单人动作进行花样创编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双人跳绳从单人甩单绳双人跳的“一带一跳”开始,到双人甩单绳双人跳的“双人单绳”,再到双人甩双绳双人跳的“车轮跳”,逐渐增加绳子的数量和甩绳、跳绳的人数,发展学生双人合作的跳绳能力。多人跳绳以跳长绳的形式进行,从水平一的单绳、水平二的双绳再到水平三的多绳,通过增加绳子数量、跳绳人数、跳绳速度来发展学生多人合作的跳绳能力。三类跳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花式跳绳创编的素材,进行集体展示和比赛,考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运动能力、协作能力、创编能力。
3.关注差异,设置拓展跳绳项目
除了设置三类跳绳项目以外,每个年级还单独设置拓展跳绳内容,此内容来源于本学年三类跳绳的延续、升级难度或与之相似的运动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确定是否教学,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差异性。从技术的掌握程度来看,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差异,同班级的学生之间也会有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应依据学情变化而定。例如,全班几乎都已学会三类跳绳内容,剩下的课时可以集体教学拓展内容,如果课时不够或学生掌握技术参差不齐,可以开展小范围的教学让拓展内容变成课上一部分学生挑战的内容或课后的兴趣练习。
(二)校本研讨,保障“绳韵”课程教学质量
《指导纲要》指出,优化教学内容还要更新教学观点,做到以学定教、发展学生运动能力,除了确定教学项目还需要集体备课、研讨教学策略、形成单元计划保障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教学技能
笔者学校体育教师是由少数老教师和多数新教师组成的,而且由于新教师入校时间不同造成跳绳专项技术能力差异较大,一些教师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花式跳绳,这种师资状况下无法保证“绳韵”课程的质量。所以学校通过校外培训、校内培训提高教师专项技术,集体备课教学技能。校外培训有:组织体育教师参与跃动跳绳俱乐部的技术培训,参与省体育局主办的花式跳绳裁判员和教练员培训,外出观看全国、省级、市级的花式跳绳比赛,参观其他花式跳绳特色学校等,旨在学习技术,开拓眼界。校内培训则是邀请专家来校以及教师之间以“老带新”的形式提升体育教师专项技术能力。
2.集体备课教学方法
教师备教学方法与备教学技能的教研活动交织进行,逐渐形成成熟的单元教学计划。以四年级“基本车轮跳”为例,首先教师之间进行技术动作互助教学,然后交流练习经验分析学情,总结出学生学习“基本车轮跳”的难点在于节奏不好把控,双手摇绳节奏不均匀、手脚协调性弱,双脚过绳节奏混乱、默契度低、同伴配合不协调等问题,学生在练习中很容易跳断,根本无法进行完整动作练习。针对这些问题分解完整的技术动作,提高甩绳节奏感的单人甩绳节奏练习,提高手脚协调的单人一弹一跳节奏练习,提高同伴节奏一致性的双人单绳节奏练习,在分解动作的辅助下,逐渐提高其完成完整动作的运动技术。单元课时计划共有4节课,2课时技术、1课时体能、1课时运用,学生在前两节课中掌握“基本车轮跳”的节奏感,提高手脚协调性,发展同伴默契,第三节课逐渐过渡到完整的“基本车轮跳”技术,发展体能,第四节课巩固提高技术,进行比赛考核。
3.看课评课反馈问题
形成“基本车轮跳”单元计划后,由一位教师执教整个单元,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发掘课中存在但备课时并没有发现的问题,对单元计划进行再次修改。实践中发现分解练习可以有效解决技术问题,但学生之间技术能力差异较大,学得快的学生半节课就能掌握,学得慢的学生一节课都无法入门,双人跳绳需要同伴配合,这种情况让接下来的单元内容难以推进。针对这个新问题,反馈的方案是修改单元教学的组织方式,让学得较慢的学生发布在各个小组,使组内能力较强的学生起到带练作用。运用通关模式,把分解技术练习分为三个关卡,伙伴之间通过三关即可解锁完整动作练习,已经掌握的学生带练积极,落后的学生也希望能快点赶上,加深伙伴互助需求。实行“领头羊”计划,提前达到单元目标小组,作为“领头羊”,与还未通关的小组重新组队,进行带跳互助,比一比谁帮助的人最多。通过组织方法的改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效率都有所提高。
二、丰富课间,勤练“绳韵”项目
(一)装备器材,规划场地
笔者学校为每位学生发放了竹节短绳一根,每个班级配备竹节长绳2根、塑料长绳4根。另外,为了方便管理,促进大课间的练习氛围,根据年级的练习内容划分区块,同年级划分到相近区块方便班级间的交流比赛,在让其有足够的场地可以使用的同时,固定的场地还安排体育教师帮助指导。
(二)因地制宜,设计活动
依据“时间、地点、项目”三要素进行大课间活动设计,在时间上大课间分为上午和下午大课间,一共一小时,上午25分钟,下午35分钟。在地点上,分为室内大课间和室外大课间,在雨、雪、高温、严寒、雾霾等恶劣天气情况下进行室内大课间。在项目设置上,上午室外大课间,统一音乐按水平段进行大众一、二、三级绳操的练习,下午室外大课间时间较长,则分区域由带班教师带领进行“绳韵”基础性项目和拓展性项目的巩固练习。恶劣天气情况下室内大课间在教室中观看视频进行1~3级绳操徒手步伐练习,以熟练步伐动作,提高学生节奏感和协调性,为“绳韵”课程学习做好辅助。
(三)专业指导,有效沟通
体育教师与班主任通力合作,不仅能让班主任了解学校体育工作,还能帮助班主任提高班级练习效率。体育教师要做到“三指导、两沟通”,三指导是指,其一,笔者学校8位体育教师一人一周,负责指挥上下午大课间,提醒班级到达指定位置进行锻炼,负责大课间的整体协调工作。其二,体育教师在大课间进班进行锻炼方法指导,辅助班主任组织学生锻炼。其三,指导全体教师进行一至三级绳操练习,并在教职工活动上进行展示比赛,提高全体教师对花式跳绳的了解,以便于他们指导学生。两沟通是指,其一,沟通练习内容,及时和班主任沟通,把体育课学的内容连接上大课间练的内容。其二,沟通练习方法,班主任不是专职体育教师,所以练习效率不高,沟通练习方法可以帮助其提高练习效率。
三、多样舞台,常赛“绳韵”项目
学校依据学段“绳韵”课程分别对上半年的全员运动会和下半年的“绳彩嘉年华”活动进行运动会绳类项目设计,其中全员运动会由“绳韵”课程内容改编而来,注重趣味性、团队性。“绳彩嘉年华”以游园挑战的形式,进行“绳韵”内容闯关赛,注重挑战性、创新性(表2)。这些项目的比赛不仅是运动会的正式赛,同样贯穿于体育课常规赛、大课间比拼赛,让比赛常态化、多样化。
表2 运动会绳类项目设计
(一)有的放矢,体育课常规赛
课中赛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设计比赛。
1.改变参与人数,提高练习针对性
正式的比赛有严格的比赛要求,往往需要全班人一起参与,但平时练习时全班一起练习会使效率过低,练习没有针对性。以改编的高段“5人同步‘O’形跳”项目为例,此项目是从低段的“长绳集体跳”内容演变而来,经过低、中段的“长绳绕‘8’字、交互绳绕‘8’字”学练,熟练了进出绳技术,融合在“5人同步‘O’形跳”技术中展示出来。比赛要求2人甩绳,六组,每组5人,一共32人,几乎是全班参与的人数要求,按规定人数比赛会造成失败率高、练习密度低的现象,所以应改变参赛人数,并针对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赛设计。例如,针对“5人同步跳”配合不协调的现象,可安排5~6人一组,进行“3~4人同步‘O’形跳”比赛,针对集体过绳节奏感差的现象,可安排6~7人一组进行“3~5人齐跳三次出绳”比赛,在提高练习密度的同时又具有针对性。
2.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练积极性
以“长绳绕‘8’字”为例,由于不敢进绳、跑动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空绳、断绳等问题,常规的比赛往往无法提高学生能力,反而使其停步不前。不敢进绳的学生影响跳动连续性,往往不受团体欢迎的问题,教师在帮助其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采用“一抵三”的评价方式,比赛中跳过一个,为队伍加三个,加大其比赛积极性。针对部分学生跑动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设置“连跳不断长绳绕‘8’字”比赛,只有在规定个数内不跳断才算赢得比赛,连跳的个数可以随着学生的能力增长而增加,这个比赛激发了学生的挑战心理,让学生的关注点在如何不断绳上,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加快跑动速度,大大降低了空绳和断绳现象。
(二)形式多样,大课间比拼赛
体育课堂的常规赛难以打通班级,大课间则可以进行班级间的比拼赛,形成多样化的“通场地、通班级、通性别”的比赛方法。以一至四年级“30米跑跳绳”为例,多班级同场竞技可实现场地自由,操场直道区域的四年级学生用50米长的跑道进行场地比赛,篮球场上的五、六年级使用篮球场28米或两个篮球场60米赛道进行比赛。以“绳彩嘉年华速度挑战赛”为例,3分钟长绳绕“8”字可以进行男生集体竞赛、女生集体竞赛、混合集体竞赛,1分钟单摇跳、单人花式跳绳创编可以进行个人挑战赛,自己选择想要的对手,大课间的比拼赛使得比赛形式多样,比赛氛围浓厚。
(三)营造氛围,运动会正式赛
学校运动会赛“绳韵”项目分为上半年的全员运动会和下半年的绳彩嘉年华活动,在全校性的比赛舞台上,营造运动氛围,展示“绳韵”文化。
1.分享氛围,联动“家、校、社”
在全员运动会现场不仅仅有学生和教师,还会邀请家长、社区人员参加,打造“家、校、社”联动的大氛围,他们也可以体验比赛项目,家长还可以作为亲子类项目的参与者,与孩子一同比赛,也可以作为志愿者负责器材整理、场地管理等工作。在“绳彩嘉年华”活动中,家长和社区人员在现场与学生一起以游园的形式感受挑战赛氛围,观看不同年级、不同难度的挑战赛、花式创编赛,还可以参加为他们准备的简单跳绳挑战项目,沉浸式地感受校园“绳韵”文化。
2.分级管理,高效组织实践
大型活动涉及的方面较多,需要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笔者学校从场地引导、赛程播报、器材整理、裁判培训、统分记分、奖励发放、申诉通道、摄影音控等八个方面入手,采用“组长+组员”分级管理制,由裁判长统筹管理组长,然后组长分配组员任务,并设置比赛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在比赛前进行竞赛流程彩排,减少正式比赛当天发生意外的概率。裁判培训中相关裁判人员由体育教师进行赛前培训和实践,确保评判公平,比赛时每张成绩单都有裁判签名,出现争议可以马上找到对应裁判,对比赛成绩有疑问可以走申诉通道。统分组统计成绩并及时交给主持人播报,提高比赛即时性和激烈程度。场地引导组要清楚赛程安排,负责提前通知运动员至入场门等待,并及时引导其退场,保证每个项目的比赛从入场到退场在5分钟之内结束,加大赛程的紧凑性、精彩性,以免学生视觉疲劳、等待疲劳。
3.设置奖项,兼顾个人与团体
团体奖项有两个,一个是大团体奖,一个是年级奖。大团体奖在普通全员运动会上设置以学校北北(蓝队)、秀秀(红队)两只吉祥物为队长,设置红队、蓝队大团队奖项,红、蓝分队有班级教师抽签决定,所以红、蓝队的班级每年都不一样,大团体奖引导学生和教师注重大团体的比赛成绩,强调大集体性。年级奖和个人奖在“绳彩嘉年华”活动(跳绳项目全员运动会)中设置,年级奖项的评价方法是学生挑战成功一次获得一颗星星,贴在本班的挑战榜上,挑战结束后星星多的班级胜出。个人奖项则是通过设置校园挑战吉尼斯记录的形式,贴出最高成绩榜,激励学生挑战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