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养猪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01-02洪林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养猪产学研评价

洪林君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1 产学研一体化概述

产学研合作是指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研发企业发展所需技术的一种合作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能有效组合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校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指导学生以实践问题为牵引进行创新学习,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养猪行业发展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必然要求[1-2]。

2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养猪学》课程是畜牧学科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养猪生产的规律,生产工艺流程和各个生理阶段猪的饲养管理特点。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建立生猪健康养殖理念,了解生猪正常生产习性和正常生产所需场舍条件与饲养管理基本操作规程,减少药物使用量和应激的机会,减少猪群疾病发生,提供优质安全猪肉产品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养猪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先学完与猪生产学相关的基础课程,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行为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饲料生产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等。同时,本课程又为后续的畜牧业经营管理、畜牧产业经济等课程打好基础,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

养猪业在我国的畜牧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量超60%,因此,搞好养猪生产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肉类消费,增强国民的身体健康,保障我国肉食品供应战略安全等有着重要意义[3]。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养猪生产正从原来的分散、粗放、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集约化、商品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4]。随着我国养猪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养猪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每年动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养猪行业的人却寥寥无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期间直接参与养猪企业的实践活动太少,课程学习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对养猪产业的了解,对养猪行业也没有情怀[5-6]。因此,有必要实施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养猪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投身于养猪行业的热情及实践能力。

3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意义

《养猪学》产学研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聘请养猪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课程导师、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实践项目以及把企业实践与研究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等方式促进了企业与师生间的联系,深化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体系,使课程教学更具实践性和创新性。《养猪学》产学研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改革,重组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引入企业项目为课程任务,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任务实践中进一步拓宽与企业研究项目的合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育,也有利于企业吸收更优质的后备人才,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的人力资源。《养猪学》产学研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三农”情怀。通过把企业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对现代养猪行业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更容易懂得养猪企业对国家肉食品安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实践,把课程知识内化为养猪生产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今后从事养猪行业的自信心和情怀。因此,《养猪学》产学研一体化课程改革对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4.1 建立产教融合教学体系

改革教学理念,《养猪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猪生产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融入猪生产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养猪历史与养猪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养猪产业结合起来,从更高的站位探讨养猪产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肉食品安全的影响。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三农”情怀。

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养猪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教师加入课程教师团队,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引领的双向互动[7]。一方面,企业导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参与授课或专题报告让一线养猪技术走进课堂;另一方面,结合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在猪场一线开展养猪实践,以“师带徒”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养猪实践。校内课程团队教师与企业教师开展定期课程教学研讨,并利用寒暑假深入养猪场一线调研,结合课程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养猪企业技术需求,增加自己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融合,不断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

4.2 把实践与科研项目融入课程教学

以项目为驱动,开展任务式教学。把养猪企业创新项目融入《养猪学》课程的各阶段培养环节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开展针对项目的探究、汇报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一节时,老师先介绍企业目前为了判断母猪是否怀孕所采取B超测定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现有方法的利弊进行讨论,课后让学生阅读教师团队在知名国外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Genetics》期刊发表的关于母猪早期妊娠诊断的研究成果,“Deep-sequencing identification of micro RNA biomarkers in serum exosomes for early pig pregnancy”(DOI:10.3389/fgene.2020.00536)[8],思考该方法与B超测定法的优缺点,并进一步去查阅文献资料看是否还有更好的鉴定母猪是否怀孕的方法,并在下节课堂上进行汇报,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最后挑选出可能的方案与猪场技术人员进行可行性探讨。此外,结合企业的科研项目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利用企业和学校双方的科研平台,积极开展科研实验,同时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等开展多形式的科研训练,从而构建以能力导向为基础,集产业、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养猪学》课程教学体系。

4.3 实行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

《养猪学》课程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组建基于项目的多教师队伍,将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通过三大模块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第一模块为养猪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包括猪的起源与进化、猪的品种资源、猪的生物学特性、猪的行为学特点等基础知识;第二模块为养猪技术探讨,种猪饲养技术、幼猪培育技术、育肥猪饲养技术、猪场生物安全构建等;第三模块为养猪企业项目实践,主要包括猪场生产工艺流程、猪场规划设计、猪场经营管理模式等。第一模块以校内教师讲授为主,第二模块校内校外教师相结合,通过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养猪技术,把养猪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创新,第三模块以企业教师现场指导为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协同机制,使校内校外教师紧密协作,形成课程指导合力,开展课程专业实践和课题研究,并进行课题的进展跟踪和成果评价。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养猪生产实践的责任心,也显著增强了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将人才培养、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三方面统一起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实现校内外双导师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良性循环体制,达到效益最大化[9]。

4.4 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养猪学》课程主要实行以下教学方法。(1)抛锚式教学法:首先构建一系列产学研相关的教学案例库,在课程引入上,每次课均以一定的案例或者现实问题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并在课程结束时解决问题,前后呼应,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2)启发式教学法: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重视对学生思维、认知和行为的启发过程,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创建一个启发性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合作式教学法:围绕养猪生产中的一些关键知识内容,课前发放讨论课题(如家乡的地方猪种介绍、仔猪寄养的方法),布置学生分组收集资料,组内同学分工协作,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创设一个争议性的、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课堂氛围,进而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4)激励教学法:课程通过设置猪场设计大赛活动来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由企业教师作为评委并对比赛作品进行点评,让大家通过比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同学们对养猪行业的认同感,增强专业自信力。(5)现场实践教学法:把课程的实践内容与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在猪场一线开展养猪实践,把养猪学知识内化为专业技能。

4.5 健全课程评价机制

《养猪学》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大开放式任务评价比例,由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构成。(1)诊断性评价:根据学生的背景资料与前期学习表现来开展评价。开课前,与学院辅导员联系取得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生源地、高考成绩、家庭背景等基本情况,对学生基本背景有整体了解。开课后,课前具体根据学习通和教育在线等学习平台的预习材料学习情况与少量引导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学情。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有基本的诊断性评价,为后续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参考。(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学习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体现出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会安排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堂辩论、课堂问答、小组汇报、科研成果展示、实践过程等,通过学生的反应可以整体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具体而言,学生能顺利完成提问、练习教学活动,说明课程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如果学生在课堂抢答、讨论中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已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技能与素养,能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每节课后会设计不同梯度的拓展训练,通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情况考查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剖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包括考查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不同方面。如果学生能够顺利运用课堂理论知识完成相关作业说明学生已具备利用专业知识创新地解决现实问题的高阶思维与能力。(3)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实习总结情况来评价整体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是判定学生学习成果与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对课程的总体评价。期末考试整体设计要难易适中,体现不同能力与知识要求的差异,具体在本课程中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理论与知识(30%);专业知识分析能力(40%)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0%),注重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养猪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主线,集生产、教学、研究、实践于一体,通过采用课程内容模块化、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过程性考核、小组探究式学习、校企双师指导等教学改革方法,培养养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全方位的实践平台,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校企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和“三农”情怀。

猜你喜欢

养猪产学研评价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养猪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