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2023-01-02张梦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实效性载体

张梦云

(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所有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当前全媒体格局的迅速崛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性,同时也引发新问题、新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是如何抓住新机遇,破解挑战,不仅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1 全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机遇

1.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但其载体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以保持肌体活力。一般意义上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理论课、面对面谈话、围坐会议等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形式单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全媒体格局下新载体具有时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库。具体来说,以全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形态为载体,构建图文影像类的教学资源,现代技术的多终端可完成教育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突破原有的“用户使用场景”限制,大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提高,有助于信息实现了全方位互动交流。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直播授课、在线指导、慕课网等各种网络学习方式,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交流与探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同时不少高校利用学习强国、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移动端应用程序,逐步将网络媒体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万物皆可为媒介”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总体来说,全媒体背景下,能够形成线上、线下结合、课堂课下结合、教材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的全天候、全时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1.2 高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做到“内容为王”,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来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对内容进行创新拓展,做到既继承发扬“基础盘”,又优化创新“增量盘”,实现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活化。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融合,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快速传播和整合,将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连接,寻找社会关注度高或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内涵、有创新的思政课素材,既反映现实生活又倡导时代精神,既“接地气”又“有高度”,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1.3 有助于形成教育者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单向传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全媒体下思政教育关系呈现出了双向互动的状态,实现了教育的延伸。当前5G技术为信息通信带来巨大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需要热情拥抱5G时代。各类新媒体改变传统媒体的单向传递模式,可以实现教育者和学生“点对点”“面对面”的即时互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全媒体空间中都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可能,使学生也获得话语权,进而实现话语传播主体和受众客体相统一。两者能够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了对话的平等性,构建双向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2 全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挑战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碎片化”

由于全媒体的自发性特点,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的兴起,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信息供给是层出不穷。大学生能够利用便携式电子设备在短时间内获取海量信息,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得相对零碎化,通过网络软文、短视频推送的教育内容供给被分割撕裂为一个又一个“碎片”。这些碎片化内容的输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但学生的吸收率不高、入脑入心率降低,对理论解读、事件分析等通常只停留在表面,在发表自己看法和观点时,容易陷入人云亦云,跟风立论的泥淖。

2.2 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全媒体传播理念

全媒体传播理念包括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等四个方面,迅速掌握这一理念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但部分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欠佳,对载体的运用存在刻板认知,无法因人而异、灵活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使得教育方式显得陈旧、呆板,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不高,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同时教育工作者选择教育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群体中的舆情,对于新时代青年人的呼应程度不高,学生利用学校思政教育网站学习交流的积极性不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全媒体传播理念,亟待加强与改进。

2.3 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环境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全媒体的生态环境导致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复杂的形势。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方法多样,极易遭受鱼目混珠的信息蛊惑,弱化了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影响了社会主旋律正能量的传导。大学生在信息浪潮中无法做到明辨,容易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占与洗脑,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3 全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3.1 新型载体与传统载体融合发展,实现思政教育全媒体格局

全媒体视域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以技术赋能,是实现融合发展最大化、最优化的必然选择。在社会热点事件出现后,要第一时间以短评的形式阐明观点发布在新媒体平台,率先形成第一轮价值导向的小高潮。同时要及时将讨论热烈、关注度高的问题借由传统载体进行深化解读,如面对面交流、班会答疑解惑等,澄清误读,引导舆论,深度分析事件内涵,把更深刻、更具规律性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实现快与深、质与效的统一。

坚持做到传统教育载体和新兴教育载体的并行使用,做到优势互补、一同唱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立体式、全方位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充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全媒体背景下,地区高校可加快整合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央厨房”,实现全员、全网、全渠道的教育信息传播,互通互鉴,探索实现思政教育全媒体的新格局。

3.2 建立一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一是树立全媒体意识,不断提升媒介素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学科背景较为复杂,包含文、理、工科等多种专业大类,大多缺乏新媒体理论与技术知识。并且年龄跨度大,不少工作者拥有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为欠缺。因此,可以加大学校专题培训的力度,邀请专业学者进行“媒介素养”普及,借助案例分析、实战演练,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自我学习与培训相结合,提高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水平。

二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性特征,及时回应学生诉求。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鲜明、个体意识强,表达欲望强,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平等的地位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求,加强价值取向引导和对社会的正确认知。用活泼、接地气、贴近学生的表达方式,迅速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双向互动,邀请学生成为传播者,成为教育活动的发起者、主持人,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以新媒体网络平台为依托,立足立德树人,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摆在首位,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优势,挖掘具有高校特色的新闻点,推动主流声音入脑入心。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扎实的理论水平,批判揭露错误,去伪存真,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3 内容融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是注重时事热点事件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相融合。如结合冬奥盛会,解读冬奥精神,引导学生领略冰雪魅力。高校要科学运用这一系列中国之治的现实教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定与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

二是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选材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制成视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有感情、有温度才能抓住学生,以亮眼、优质的推文、视频等刷爆学生的朋友圈。坚持从实际出发,挑选学生身边案例,树立学生群体中的榜样力量,引起共鸣,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推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颖性与吸引力。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实效性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