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经贸类一流专业建设发展定位研究

2023-01-02易永锡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经贸院校经济

易永锡,李 超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目前,我国62%的本科高校开设了经贸类专业,分布于不同层次,主要包括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语言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其他院校[1]。该专类业的人才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但是由于历史以及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经贸类专业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发展不平衡、供大于求以及课程设置体系与市场不对口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2]。

1 经贸类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经贸类专业进行了初步探索。计划经济时期,该类专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提升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3]。特定的历史背景为此专业贴上了时代的标签。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焕发勃勃生机,这个时期的经贸类专业多以苏联为参照,更多培养统计方面的能力,为政府统计工作提供人才[4]。单一重复的统计课程直接影响到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同时该课程自成体系,直接联系统计部门的指标分配和统计工作,工作内容单调且深度不够,且局限了这类人才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苏联式的统计性人才与市场需求显得格格不入,改革实践中遭遇的各种问题不断挑战着这种模式。部门统计课程被大量削减,数理分析方法和经济管理类课程受到重视,人才培养的标准主要以市场为导向。进入21世纪,随着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经贸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重视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之间的交叉融合,数理统计分析方面的课程显著增加。当前,经贸类专业在教学发展中,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增设了一些应用性广、时代性强的专业课程,各专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方案。目前,已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诸多高校入围国家一流本科经贸类专业,为其他高校的培养发展提供了模板。

2 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贸类专业在国家的重视下取得了可人的成就,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大拨知识分子和实干型人才,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经贸类专业的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对该专业投入更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拥有全国大多数的教学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最优秀的生源,相较而言,经济发展速度低的地区对该专业的建设规模小,投入少,生源基础知识薄弱;东部沿海经贸类专业发展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在西北内陆该专业发展相对滞后,教学水平差;财经类高校专业教育水平高,综合类及理工科院校相对低下。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经贸类专业不论从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出现大规模的扩招。这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阵容强大的后备军,另一方面也激起了新的矛盾:其一是专业人才数量激增与对口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各大院校经贸类专业建设的发展,导致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过快,超出了市场需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从事工作与专业不符的尴尬局面。其二是学校的过度教育与人才市场条件逐步升高。

第三,在教学中,对理论和实践的把握失衡。当前的课程体系,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偏向应用型。尤其是,当前用人单位处于买方市场,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堪忧。

3 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专业发展不平衡,人才供大于求,以及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在明示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的发展出现了纰漏。

第一,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了经贸类专业的建设发展不平衡。就我国经贸类高校来说,国家部委直属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省属院校如山东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专业性院校如南京审计学院等,共有三十余所专业院校,年均输出人才不足4万,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这就造成经贸类专业在各类综合以及其他院校的大力建设与发展,而综合类及理工类大学的教育资源多偏向优势学科,在此情况下经贸类专业得不到深入的发展。

第二,地方高校自身的问题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与需求相衔接。大量的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剧增,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学历人才总量大于市场需求,直接导致“高学历低就业”“大材小用”的社会问题。在教学中,对理论和实践的把握失衡。当前的课程体系,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实际情况不符,双方在专业领域、实践活动的要求与期望不符。高校学科建设及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学科结构与教学内容脱离就业市场背景。

4 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平衡教育资源,提升专业水平

经贸类专业办学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内陆地区在该方面的欠缺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根据地方需求,设置学科的发展方式,更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来提升办学质量。一方面可以加强东西部校内合作,扩大交换生的规模;另一方面要借鉴东部地区成功的经验,结合地方特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也应强化对该专业的建设,加大教学资源投入,用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入驻。

4.2 二级学科的设置应与时俱进

经过教育界不懈的努力和整改,我国经贸类专业发展局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专业设置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专业口径太窄,需要进一步拓宽;有的专业过于宽泛,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还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动和需求新增合适的专业。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我们开始考虑信息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信息的角度解读经济,为经贸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经贸类专业的本质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经济的发展会淘汰部分专业,也会为某些专业的诞生创造条件。

4.3 明确学科属性,统一专业定位

从根本上讲,经贸类的专业要立足于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牢牢地把握理论知识是经贸类专业学生必需的课程。先理论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是科学的方法论,也是经贸类学生应遵循的发展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雄厚的理论基础是提升经贸专业特色的基础,也是统一各个高校该专业定位的前提。

4.4 培养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门人才

经贸类专业的培养,要求有雄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和分析政策问题。《资本论》《西方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些作为基础专业课,有力培养了经贸类学子辩证思政的能力,对政策性问题的解读提供了专业和科学的视角,这也是政策研究机构和商业咨询机构成为名校经贸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的原因。同时,根据政策的区域划分,设置政策的不同培训类别,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对该专业的多样化需求。

4.5 结合行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高校经贸类专业建设需要凸显地方特色,协调与统一经济、管理等各专业共同发展的要求。需要努力使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迎合本地的社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的定位要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如京津冀地区高校的经贸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要突出资源集聚和配置、产业重构和升级的经贸等能力的培养,拓展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视野;而针对“一带一路”的经贸类人才,更要致力于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才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只有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结合区域特色,才能凸显经贸类专业特色,实现专业价值。

猜你喜欢

经贸院校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贸促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