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视域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3-01-02张艳芹李晓晖伍儒康
张艳芹,郝 飞,李晓晖,伍儒康
(1.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2.南京工程学院康尼机电产研院,江苏 南京 211167;3.南京工程学院-燕山大学联合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6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1]。“科教融合”是“科研”与“教学”的紧密融合,实现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优势互补,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使科学研究与教育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真正以科教融合理念办学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近年来,我国很多教学研究型大学在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2]。然而与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相比,我们的科教融合培养模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这就要发挥我国科研机构、企业、产研院、科创孵化基地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科研机构及企业等拥有高水平建制化的科研队伍、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条件、承担丰富的前沿科技研究项目等方面优势,但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科教融合视域下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科教融合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主体协同培养路径,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和建议,突出科学研究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和引领,支持科研机构更多地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构建科教融合特色的多主体研究生导师团队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且科教融合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实践能力和保障科研实力[3-4]。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具有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力量,同时具有丰富的社会服务、研究及实践经验。科学组建导师团队,进行高校与企业、科研院、产业技术研究多主体导师团队建设,设立教学及科研长短期目标,落实到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与执行,通过团队通力合作,合理分工加强科教融合,极大提高工程类专业导师团队的教学实力,有效地发挥多主体研究生导师的团队作用。
2 建立科教融合的多主体资源共享机制
针对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多存在协同效率较低,剥离式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科研与教学结合优势不能充分体现的问题[5]。建立科教融合的多主体资源共享机制,在研究课题、实验设备、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方面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协同创新与优势互补,将导师和研究生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中,加强相互间的协作以达到共赢。资源共享的体系模式为科教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科研院、产业技术研究多主体间的交流合作。
3 探讨科教融合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主体协同培养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搭建“学校/学院—合作企业/院所—产研院—科创孵化基地”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借助高水平企业及科研院等研究机构的硬件设施和专业平台,构建相互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例如: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高校导师主讲改为与合作企业导师共同承担,使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进而,研究生可以走出课堂,了解到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实践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摆脱传统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该培养模式重视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对成果产品的完善及应用,不断对科研和教学工作进行反哺,从而促进科教融合的进一步优化,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主体协同培养路径采用以培养学生的主体高校作为主导,其他多元主体联合驱动的协同培养机制,以协同条件、协同支持、协同实现为三大要素,以目标协同机制、动力协同机制、组织协同机制、资源协同机制、培养协同机制、评估反馈机制为六大协同机制,系统地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主体协同培养路径。
综合以上因素,搭建决策子平台、协调子平台、资源子平台、反馈子平台等四个实施平台,用于协同培养过程中的支持及监督反馈作用,结合多主体的协同条件、协同支持、协同实现三大要素以及三个应对机制构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主体协同培养路径。
学校/学院、合作企业/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科创孵化基地等多主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具备多元性及统一性的特征,依据培养路径形成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将两者相互融合贯穿于科教融合的教学和校企联合的培养过程。在科教融合视域下,可将适当的企业文化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例如,建立企业典型产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教学典型案例库进行理论学习,同时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合作导师对教学中领域前沿发展及行业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在企业资源平台进行实践环节,采用这种理实结合的模式,使学生既牢固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掌握了行业发展动态,这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的提高具有大的益处。
4 科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及评价
依据所搭建的科教融合的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当前科技前沿及社会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导师团队带领学生在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之间建立紧密的学术交流,通过将科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的研究方法以及新的思想观点及时地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导师团队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的形式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进展情况(包括论文选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审阅、预答辩等)跟踪检查,及时发现研究生学习及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并对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状况进行监督,并通过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该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满意度,以对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5 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科教融合视域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和建议,突出科学研究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和引领,支持科研机构更多地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对构建高等院校科教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