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劳动教育研究
2023-01-02许静
许 静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上海 200433)
立德树人就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建设,树立良好的思想,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素养,完善个人品格。而基于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能更好地让学生从劳动教育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进一步建设思想,提升品德,让个人的素养和品质得到改善和加强,这也是基于立德树人下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但目前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实效,主要在于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过于浅显,没有真正将劳动教育的含义对其进行渗透,没有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劳动,更是要将“劳动”的深层含义对学生进行渗透和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才能建设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基于立德树人的目标下,教师要重新认知劳动教育的概念,深度挖掘,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立德树人的有效助力。
1 认知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概念
让学生正确认知劳动,加强学生的劳动概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要系统性的为学生规划一个劳动教育体系,从基础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真正了解劳动的概念,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育当中,进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建设学生的思想品德,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因此,在这其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劳动教育进行认知,加强学生的劳动概念。
例如,在加强学生劳动概念的过程中,要分为两个步骤,才能确保概念的渗透,真正让学生的思想得以优化和升华。第一,加强教师认知。教师的认知跟学生的认知是直接挂钩的。只有加强教师的认知,才能保证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是正确的。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育,要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邀请业内的专业人士为教师进行讲解,让教师明确,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真正含义所在,对其进行深度学习,才能加强教师的认知,进而
保证学生的思想建设。第二,建设学生劳动概念。在教师真正了解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则要将劳动教育的概念完整的传递给学生,同时可以通过事例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劳动概念,让学生对于劳动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进而保证学生的思想品德处于正确方向。比如,以下事例中,该男子工作期间好逸恶劳,被多家单位开除警告,此后一直在家啃老。对此事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围绕这个事件,部分学生认为这件事要看这男子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也许另有隐情。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该男子的思想存在严重问题,无论工作是否顺心,只要在工作岗位一天就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好。而该男子不爱工作,不爱劳动,甚至在家里靠父母养活这种行为是非常不正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要进行针对性地评价,针对第一部分学生,教师要进行切实的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只有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收益才是正确的,一味啃老是好逸恶劳的表现,而在工作上玩忽职守更是有违劳动精神。而对于第二部分学生则要提出表扬,这部分学生对于劳动的概念进行了很好的理解,劳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动,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认可,凡事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取报酬才是正解。通过这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也建设了学生正确的劳动概念,加强了学生的立德树人。
2 建设劳动体系,培养劳动习惯
在学校中建设良好的劳动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年龄尚可,但因为都是在校学生,劳动的机会并不多,学校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劳动体系和内容建设,导致很多大学生初入社会后仍然存在许多“劳动陋习”,这不仅会对学生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事业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当中建设劳动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结合第一部分认知劳动基础上,教师也要建设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体系,真正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养成主动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比如,在这当中可以从集体劳动、劳动指南以及家庭劳动三个层面建设系统性的劳动教育课程,针对每一个教育层面出台不同的教育方式,保证教育的渗透,也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第一,集体劳动。集体劳动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劳动教育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集体劳动也是在校学生不可避免的劳动方式,但集体劳动中,也容易出现各种矛盾。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开启“小组访谈”的劳动教育活动,针对日常在一起进行劳动的小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将日常当中出现的矛盾一一摆开,然后再逐个击破,帮助学生缓和关系,也让集体劳动具备实效。如,该小组在谈话中提出,小组成员经常在劳动时浑水摸鱼,根本没有认真劳动,导致整个小组都受到牵连。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下一次的集体劳动中单独让这几名成员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单独劳动,让他们有深刻的体会,才能更加珍惜集体劳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劳动习惯,也让学生的劳动思想得到了建设,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
第二,劳动指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设置专门的“劳动理论”课程,让学生真正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劳动教育,同时也要参与到日常的劳动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让学生真正了解劳动教育的真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短片让学生了解“五一劳动节”的创设和来历,虽然大家都熟悉这个节日,可是从未真正了解过它的由来,同时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节日的深意。教师可以从网络搜索相关视频信息,让学生加以了解。更要让学生直到之所以要创设这个节日,除了一些历史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借由这个节日让现阶段的广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任何进步和创新都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如果人人都好逸恶劳,只会加速这个社会的衰败,唯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第三,家庭劳动。家庭劳动是体现学生劳动习惯的直接方式。只有学生的劳动思想一直处于正确的位置,才能将这样的思想付诸行动,养成劳动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在家庭当中也进行有效的劳动,真正进行劳动实践。教师可以开展“家庭劳动日”的实践教学,学生按照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家庭劳动日,在该日期内进行一日家庭劳动,可以是做饭、洗衣等,选择自己最为合适的劳动活动,然后以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这样避免形式化,也可以大家进行讨论。通过以上三个层面,对劳动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建设,并且在这当中建设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贯彻立德树人的坚定原则,让学生的品德得以完善。
3 立身劳动传播,贯彻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德行,完善品德。身为高职院校学生,也要将这份劳动观念进行有效的传播,以德服人,既树立自己的品格,也让这份正能量得以渗透,这样的劳动教育才具备实效。
例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宣传劳动”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走入生活,将自己所认为的劳动观念进行传播,既为他人树立榜样,也易于教师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环节。第一,劳动宣传。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进行。让学生自行设计劳动宣传单,然后准备一节劳动课程,内容自拟,但要符合劳动教育的理念,传播正能量,将自己的劳动理念进行传播,这个过程也是加深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第二,劳动评价。针对学生的劳动宣传,不仅教师要进行综合评价,社区人员也要对学生的宣传过程进行综合点评。比如,有民众反映,宣传单虽然设计得很是合理,但是在课程当中却没有将劳动教育的真正理念进行表达。针对他们反映的问题,教师也要与负责该课程的学生进行探讨,了解他的课程内容,以及他自己对劳动教育的真实想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让学生自己本身成为劳动教育的最好宣传,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培养,只有学生的思想得到建设,才能让劳动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4 结语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劳动教育开展下,教师要注重劳动教育体系教学的建设,切实让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得到提升和加强,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完整正确的建设,切实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愿意劳动的良好习惯,真正让个人的综合品德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