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实施途径
2023-01-02邱硕
邱 硕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12)
0 引言
高职空乘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不断加强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一方面,企业为高职空中乘务的学生提供了实操平台,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升级优化,提高了人才质量,使得校企双方共赢。本文将高职空中乘务专业(以下简称空乘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作深入研究,总结模式及实施途径,为高职各专业提供可复制路径。
1 产教融合及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
1.1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产教融合指职业学院开办专业产业,为专业理论提供实践平台,实现产业与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教学模式,将院校打造为产业型经营实体,科技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肥沃土壤,可用的人才反哺于科技,推动产业行业发展。
1.2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学校和企业两者结合为一体,教师与企业职工及专家各尽其职。由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育,由企业提供技能实操的平台,校企相互搭建,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搭建一线教学培训场地,实现合作育人的教学模式,完成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2 高职空乘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下的可行实施途径
2.1 协同育人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对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深入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空乘专业而言,从航空行业发展状况来看,校企协同育人深入实施的关键在于创新,打破高职院校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院校体制机制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空乘专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以院校的理论教育为基础,企业输出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从而搭建立体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以资本为纽带,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寻求共同利益,实现价值互惠。此外,校企各出相关专家代表成立理事会,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及师资等三大方面,互相监督,共同管理。最终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以院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传统体制,通过“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一方面提升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地位,刺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学校的既有资产,同时避免了触及敏感法律政策等。从而实现符合校企双方利益需求的长效运行机制。这种创新给企业、院校增加了新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刺激,为校企协同育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充分展现了空乘专业高职院校校企独特的办学文化特色[1]。
2.2 完善优化协同育人培养方案与方式
根据企协同体对空乘人才的具体需要,不断升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阶梯式人才培养并采用“泛订单化”的培养模式,以此保证长期满足企业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根据不同阶段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空乘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及教学内容等,建立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包含中职、高职、本科三个阶段。中职阶段以培养空乘基工作人员为主要目的,在此阶段要让空乘学生充分了解空乘基础工作岗位内容,尤其强调学员要逐步树立职业意识,通过短期实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空乘职业,加强综合工作能力,提升专业职业素养;高职阶段以培养空乘基层管理人员为主,严格按照实际工作要求进行,力求为学员还原真实工作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层管理能力,在要求学员深刻掌握基础工作内容外,还要加强专项服务技能的学习,实习安排在企业一线;本科阶段主要培养人才为空乘基层督导人员,该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决策管理能力,这一阶段就提高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不仅要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并在相应岗位实习。“泛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指一家院校与多家企业在明确双方的责任和利益的前提下,共同开展的人才培养。合作中,在校企双方共同选择满足条件的学生后,由企业安排专业职工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在此过程中不断输出企业文化及用人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塑造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形象;再次,学生实习岗位由企业提供,企业和学生双方互相选择,让学生在校企双导师制度下完成实习;实习期结束,通过实习考核结果,校企双方共同选择符合需求的优秀学生参加航空工作。这一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而且大大缩短了学生从毕业生成长为企业可用人才的时间[2]。
2.3 提升协同育人师资队伍质量
师资队伍质量在高职空乘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校企双方应紧密结合,不断为院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及专家的交流互动创造机会,使双方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自我提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了解需求,加深合作,为空乘专业学员提供最优的理论教学和实操平台,打造双师双能的混编教学团队,教师与企业员工等共同参与教学制订,通过彼此不同需求和思想的碰撞,横向拓宽教学的知识面,纵向加深实践的深度,保证最大程度发挥将教师及企业员工、专家的作用。院校成立教师企业工作站,提供下航空企业实践、进航空企业考察的机会,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发展状况,及时将实践总结融入教学中,此外,院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站在行业实际发展的需求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帮助,使理论和行业发展情况具体结合。同时院校可以及时接触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发展趋势,以及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为不断增强师资队伍建设,企业会为院校师资提供最新培训信息,并定期考核。同时,借助院校教育资源,企业也可加强乘务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开展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既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又加强企业服务品质,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2.4 建设协同育人实训基地
为满足企业大量、及时的用人需求,提升学员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从单一的理论传授升级为“先理论知识,后实操拓展”。协同育人实训基地正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实操培训提供了保障,由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校内外实训与实践场所,通过实践场所,将空乘专业的理论教训和社会技能实践有效、全方面地结合起来,及时在实训基地落实理论知识,有助于学员深刻掌握理论的同时,强化对专业工作的理解。对企业而言,实训基地有助于充分展示企业核心内容及企业建设,通过真实实操,开拓学生思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员更快学习实际工作内容。对院校而言,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最大程度还原企业模式,有效弥补校内无法实践的内容,让学生接触真实、准确的社会实践。通过建设协同育人的实训基地,实现院校间的场所资源共享[3]。
3 结语
伴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更新升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航空行业也在不断进行升级调整,这就意味着对空乘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随着产教融合不断深入,校企协同育人恰恰成了空中乘务最新的、主流的模式。校企育人的创新和稳固发展,政府、企业和院校三方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校企协同育人顺利发展的基石,提供了相关平台和政策保障,为校企协同育人运作保驾护航;企业和院校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在既有的模式下,充分实现资源的流动、运转,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共享,协同合作,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最大程度完成共同目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航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实现模式创新,有效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专注培养社会型人才,解决产业链人才空缺的问题,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