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同育人中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023-01-02王娇娇
王娇娇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要认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如何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常效化,将党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实践全过程,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使广大师生从中汲取智慧力量,并将其转化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恒久任务。
1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意义
1.1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内在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理念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拼搏奋斗的宝贵经验,回答了中国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时代命题。因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高校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党的千秋伟业目标中更加自觉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更加清晰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加准确把握并实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1.2 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内在要求。红色基因形成于党的奋斗实践中、蕴藏在党的红色文化中,党史是红色基因的载体,红色基因是党史的精髓。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需要,一方面党史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培根铸魂、固本培元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高校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为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内在保障。
1.3 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价值需要
党史学习教育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作为目标,这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频同向、相融共促。党史不仅为立德树人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更创新了立德树人的手段。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1]从理论层面上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大历史观,增强历史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从实践层面上看,有助于大学生将对党的历史认同、政治认同转化为情感认同、行为认同,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2 协同育人在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中的作用
协同育人理念源于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在《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中提出的“协同论”。该观点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2]在协同育人视角的观照下,当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不充分、教育模式扁平化、载体聚合效应不明显、教育主体协同格局尚未形成等方面,这些问题是高校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协同效应,以更好地将党史学习教育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形成常态、确保长效。作为凝聚高校育人合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理念和实践方法,协同育人在高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融入三全育人格局、形成长效机制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3]
2.1 有利于凝聚教育合力,实现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前提条件。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党务工作者、辅导员等队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力军。协同育人工作理念能够强化思政工作队伍体系建设,激发教育队伍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瞄准党史学习教育目标、把握教育主题主线,准确定位育人角色,有效运用育人手段,凝聚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加快构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党务工作者、辅导员”等全员一体的育人格局,将党史学习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2.2 有利于发挥载体聚合效应,实现全方位育人
资源、平台、载体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元素,能否充分发挥各元素的教育功能,影响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决定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和效度。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有利于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贯通作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网络宣传,有利于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和育人元素,建立教育资源协同机制,发挥资源载体聚合效应,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从而构建党史学习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2.3 有利于增强学习成果转化,实现全过程育人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总体要求。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要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努力将知识教育、理论学习转化为思想认同、行为自觉,达到知识传授、理论武装、价值塑造的相统一。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有利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课程、科研、管理、服务等教育过程协同机制,实现全过程育人。
3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路径
高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一项系统化、整体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意义,从全局的角度充分考虑党史学习教育自身的系统性和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在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精准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找准结合点和发力点。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借鉴总结创新党史学习教育集中阶段的经验方法,立足高校工作实际,发挥高校优势特色,重点从丰富内容供给、促进载体创新、拓展教育空间、强化体系建设、优化机制保障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探索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路径。
3.1 着眼丰富内容供给,坚持党史资源与校史资源协同挖掘
高校历史中蕴含和记录着的红色历史故事,于高校师生而言,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从系统理论来看,党史学习教育的演化过程具有动态性,是演化发展的规律和动力体现”“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变化,也是随着历史的迁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4]因此,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高校要继续坚持党史资源与校史资源协同挖掘,做到点面结合,持续不断丰富内容供给。从“面”的角度,要把握历史脉络,梳理出校史发展与党史发展的时间契合点,为师生画出一条党史背景下的“校史发展线”,帮助师生从校史的角度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从党史的发展中认知高校师生的时代使命。从“点”的角度,把握故事逻辑,充分挖掘不同历史阶段校史中的红色人物、红色事件,讲好校史中的党史故事,激发广大师生在掌握党史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学习先烈事迹,筑牢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用奋斗实践书写新的校史和党史。
3.2 着眼促进载体创新,坚持专题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协同开展
载体是党史学习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推进载体创新是调动师生学习积极性、深化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高校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统筹开展专题教育和日常思政教育,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根据高校师生认知习惯,不断深化专题教育和日常思政教育载体的协同创新,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的选择。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把握专题教育和日常思政教育的侧重点。专题教育要针对专门的人群、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开展党史主题教育。比如在干部培训、预备党员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班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新生入学教育中,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常态化内容纳入重点课程、必学课程,在教育效果上力求达到系统、完整。日常思政教育面向全体师生,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结合重大节庆、校庆等,通过开展“红色故事演说比赛”“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红色口述史VLOG比赛”“红色经典读书会”等形式,力求达到融入日常、润物无声。二是要融合创新,增强专题教育和日常思政教育的联动聚合效应。注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检验专题教育效果,激发师生的能动性,鼓励师生创作产出一批形式鲜活、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党史题材作品,如原创红色短剧、红色歌曲、重大党史事件图画创作、革命英雄人物肖像绘画等,将其延展为红色歌剧展演、“歌声中的党史”音乐会、“党史故事图画展”等,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党史“教材集”。
3.3 着眼拓展教育空间,坚持线下阵地与线上阵地协同搭建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教育空间的打造与拓展,以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主要教育场域,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发挥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协同作用,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将党史元素融入其中,打造红色教育空间,实现环境育人目的。一方面要注重物理空间的氛围营造,建强线下阵地。将党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教学楼、办公楼、校园文化景观、校史馆等公共场所,通过建立党史文化馆、设立党史文化长廊、悬挂红色励志标语等,全方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注重保护高校红色校史中的地标性建筑,挖掘开发具有高校特色的党史教育基地,依托基地设计实施特色研学课程,打造沉浸式的党史学习环境,构筑师生红色记忆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要注重“云”建设,实现“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利用3D、VR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制作校园红色实景地图,把线下阵地的内容推送至手机端,实现线下和线上的对接和延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云端成果展,搭建师生学习交流云平台,巩固既有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3.4 着眼强化体系建设,坚持理论教育体系、实践教育体系、教育队伍体系协同构建
体系建设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党史学习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作用,高校应加强理论教育体系、实践教育体系、教育队伍体系建设,实现三个体系的贯通融通、协同构建。理论教育体系要以理论研究、课程建设和理论宣讲为重点,达到知识灌输、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目的。要深化党史研究,用一批研究成果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学理支撑,要继续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用课堂教学深化党史教育的系统性,要强化对象化、分众化理论宣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增强理论自觉。实践教育体系要结合理论教育体系的三个重点,以学习效果检验、政治认同强化、行为认同培养为目的,创新实践教育形式,通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大思政主题实践活动等,打造一批实践教育活动品牌,教育引导师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教育队伍体系是实现理论教育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保障,要以“信仰坚、理论厚、能力强”为标准,构建以党史专家、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为重点、全体专业课教师、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养者共同参与的党史学习教育队伍体系。
3.5 着眼优化制度保障,坚持学习教育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完善
学习党史重在力行、贵在力行,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高校治校办学的实践、转化为党员干部为师生群众服务的实践、转化为全体师生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之要。因此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坚持学习教育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完善,不断优化制度保障。第一,要着重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强化知行合一。将党史学习教育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嵌入党团建设制度,通过把党史学习教育机制纳入党团理论学习、建立党史学习教育经费保障、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建设,实现学习教育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的同步建立、同步落实。第二,要坚持和优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强化落实能力。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提高党员干部能力作风建设、提高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结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工作机制,畅通师生反映问题渠道,建立为民服务清单管理机制和跟踪问效机制,切实将师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解决到位、落实到位,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融入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