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

2023-01-02张晓婧刘建军

新视野 2022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文/张晓婧 刘建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新概念——“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赢得伟大胜利、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从学理上探讨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弘扬路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守初心使命、把握历史大势、推进历史伟业的奋斗征程中展现出的优秀精神品格,蕴含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其生成有着清晰的逻辑理路,并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准确把握其生成逻辑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前提基础。

(一)理论逻辑: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柱石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唯物史观创造性地科学解答了“历史创造者是谁”的问题,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将人类历史视为英雄史、宗教史以及将人民群众作为消极性、被动性、从属性因素的各种唯心史观。“人民群众”这一范畴代表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而无产阶级是其中最先进的阶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特别是强调了无产阶级开创“新社会”的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工人阶级是作为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2]并热情讴歌了“冲天的巴黎人”的“历史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创立伊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把唯物史观作为“吾党哲学的根据”,[3]并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基本观点运用于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遵循着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坚持主动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主动研判和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和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并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确保了党在精神上能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精神主动唤醒了主体自觉和先锋意识,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征程中主动突破落后的精神羁绊,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作用,把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作为我们党的一个行动指南,带领人民群众自觉能动地改造中国社会,进而成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的创造者。

(二)文化逻辑: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强调大自然的运行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同时也强调人们在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5],从而抵御自然灾害和治理国家。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包含着主动求变的哲学思维,提倡“变则通,通则久”。[6]“求变思维”重视从实践主体的选择性角度出发,体现出对历史规律的积极应对和主动把握。然而,人们想要主动把握规律以应对自然界与社会发展需要,并非易事。因此,古人格外重视培养自强不息的品格和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7]“天道”显现出生生不息的变化规律,君子之道应效法天道,并克服自身的弱点,培养自强不息的品格。“卧薪尝胆”“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引光”等诸多成语典故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品格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品格必然要求具备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追溯中华民族的神话史,就有着家喻户晓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勇于和大自然顽强搏斗的神话故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身处困顿却发奋图强,并以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屈原赋《离骚》等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典范事例激励自己,并最终铸就辉煌史学巨著。正是在镌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经历磨难却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创造历史新辉煌。

(三)历史逻辑:发轫于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不懈奋斗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处被动、时时挨打。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任由欺凌奴役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国人不屈服于命运,奋起反抗、主动学习、主动求变的抗争史。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开始探索向西方学习,编纂《海国图志》;农民阶级寻求“大同世界”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和局限,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再次落入黑暗的深渊,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一批有志之士审时度势,在批判旧文化、旧礼教的基础上,推进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伊始,人们对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国寄予期望,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内在矛盾的暴露和中国人学习西方屡次失败的经历,使得一部分先进分子将“批判的武器”主动转向“武器的批判”。新文化阵营的分化和《新青年》杂志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一次主动转变、主动求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先驱们主动研判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产物,由此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伟大建党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鲜明写照。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驱者们敏锐地把握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并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四)实践逻辑:接续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古老民族开启了历史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始终善用历史主动思维,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各种严重困难和严峻考验,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果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和一系列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主动承认错误、科学分析错误、及时改正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得以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总结党百年来的重大成就,充分运用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主动应对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我们党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握大势、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提供了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以更为主动和高昂的精神状态,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带领全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功抗击新冠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实践和时代探索中彰显出的主动精神力量和高昂精神状态,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自觉性,始终饱有使命意识、担当意识、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特有精神禀赋。

(一)创造历史伟业的使命意识

中国共产党生来就是担负拯救民族危亡、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8]“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接续奋斗中一以贯之地回答“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的主动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历史伟业的价值旨归。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消灭私有制”,[9]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对自己肩负的伟大使命和不同历史阶段肩负的具体使命有着明确的认知。党的一大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任务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10]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中,明确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征程上,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是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强烈使命意识的激励下,我们党才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伟业,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人类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命运的深邃思考和使命意识。

(二)勇挑历史大任的担当意识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解放无产阶级,是当之无愧的勇于担当历史大任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学说,从创立伊始就以其崇高理想和人类情怀体现出强烈的担当意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大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责任重于泰山的担当意识。担当意识不是被迫而为之,而是一种主动承担、勇于承担和无所畏惧的魄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担当思想,例如,天道酬勤的个人担当、恪守孝道的家庭担当、忧国忧民的国家担当、大同社会的天下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品质同时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担当意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担当思想。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任,这种勇挑历史大任的担当意识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突出表征。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党直面时代难题、勇于担当历史责任,充分展示出对民族命运的担当、对人民幸福的担当、对美好世界的担当。“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12]彰显了党对民族未来前途的使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观”等理念,坚持了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点,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将中国发展的命运同世界发展的未来紧密连接在一起,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担当天下的博大胸怀。

(三)掌握历史主动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3]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促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原则和优良传统。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推动革命过程中的伟大作用,认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4]在领导中国革命历程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高度评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强调,同时为其注入新时代内涵,即人民群众也应当成为人类幸福的主体。正是因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党才能在革命年代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壮阔景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喊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伟气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迸发“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豪迈气概;在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凝聚起14亿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磅礴力量。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7]正是因为充分尊重和积极培育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意识,激发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解决各种难题,带领全体人民塑造新时代大党大国形象,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四)遵循历史规律的自觉意识

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类历史发展有力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只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尊重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就能掌握历史变革的主动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充分证明了先驱者主动顺应历史大势,即社会主义兴起的世界大势,体现出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由此,中华民族才开始摆脱近代以来一直亦步亦趋地学习西方却一再失败的命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对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判断和对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精准定位等历史性判断,都是在遵循历史规律、洞悉历史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高度的自觉意识科学研判国家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重视塑造政党形象,大力塑造国家形象,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18]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增强尊重和把握历史规律的自觉意识提供了科学指引。遵循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历史智慧,提升历史思维,掌握历史主动。《决议》深刻总结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即“十个坚持”。“十个坚持”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尊重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规律、运用历史规律的自觉意识,是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五)开拓历史新路的创新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19]人们要不断获取和丰富生活资料,客观上就需要持续地进行创新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尚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日新为道”。中华儿女在五千多年的岁月中,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物质文明,积淀出璀璨瑰丽的精神文明。党始终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在创新创造中不断开拓历史新路,迎来了国家和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创新的理论又不断指导发展的实践,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者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党百年来开拓历史新路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并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又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在百年征程中充分激扬创新意识,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举世瞩目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源头活水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精神品格中的创新创造,集中体现了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先进基因,有力证明了党从成立伊始就具有历史主动精神。

三 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多维路径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在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被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价值。它不仅是党百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精神财富,也是新征程上走好新的赶考路、再续新华章的重要遵循。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新考卷,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磨炼历史主动思维,科学研判历史发展趋势,不断开辟新时代新征程上历史主动精神的新境界。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夯实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20]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是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社会客观现实之间的必然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建设实际情况,以及我国所处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顺应新时代的历史大势,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新突破,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善于把握历史主动,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作出前所未有的原创性贡献,最终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动和理论自觉的百年历程充满了艰辛曲折,探索伊始呈现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但是,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并不是孤立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换言之,是前者引申出后者。“两个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既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动和文化自信,又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就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刻学习领悟并全面贯彻落实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各项事业。

(二)推动“四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厚植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根基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着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串联起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只有回到历史中,持续深入学习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才能从鲜活的事件和人物中深刻感悟历史主动精神。只有多措并举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在宏阔的历史进程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全面感受历史主动精神所带来的丰功伟绩。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学习“四史”,不仅要广泛阅读历史资料,积累历史知识,更要从理论层面深入学习、思考,弄清楚史实背后蕴含的历史规律和历史道理。各级党组织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四史”理论教育。广大党员要注重从历史主动精神层面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何具有主动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能力,如何主动把握长期执政“人心向背”的规律,为何能够主动把握历史变革规律,如何主动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增强自身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坚决与各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斗争。

二是重视实践养成,促进“四史”理论知识学以致用。通过组织广大党员进行多元化的“四史”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的庆祝活动和仪式典礼活动,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等生动教材,有效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网络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增强“四史”教育话语体系的解释能力和转换能力,全面激发广大党员学习“四史”的热情;引导党员干部把研究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作为“四史”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习“四史”升华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是健全保障机制,完善考核机制,确保“四史”学习效果。要落实相关政策,强化经费保障,着力解决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要严格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四史”教育任务指标体系,对广大党员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行动态化管理,严肃学习纪律、规范学习程序,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行督促整改。加强对学习“四史”成果进行考核,列入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从制度层面保障“四史”教育的质量,确保“四史”教育常态有效。

(三)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筑牢历史主动精神的依靠力量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新时代新征程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是增强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要获得民心,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自我革命中就必须关切人民最痛恨的腐败现象,以“零容忍”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大力惩治腐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交出的反腐败成绩单中不仅打“大老虎”,而且拍“小苍蝇”,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力度,从而凝聚了党心民心,获得了政治主动。

二是增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共同夙愿和根本诉求。传统社会无法确立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只有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有效维护了人民广泛真实的民主权利,对于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意识、激发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是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的主体力量。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情,为人类文化“百花齐放春满园”贡献中国力量。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筑牢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党才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脉搏,不断获得事业发展新动力。

(四)强化舆论宣传力度,打造历史主动精神的话语传播阵地

理论统揽全局,而理论要说服人、教育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以舆论宣传作为基本路径,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主导作用和传播力量。“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之生命力在于宣传传播和传承发扬,只有讲好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故事,传递好历史主动精神的声音,着力形成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主流话语体系,才能确保“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真正地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

一是要推进话语传播主体的协同联动。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党员干部等领导性主体在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过程中发挥“领头雁效应”和关键主体作用,做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在践行历史主动精神上作好表率。另一方面,发挥参与性主体的配合作用。专家学者、英模人物、正能量意见领袖等人民群众的协同联动作用,在理论研究、榜样示范、媒体宣传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增强历史主动精神的认可度和实效性。

二是要推进话语传播内容的创新发展。着力从“大历史观”的视野中探寻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丰功伟业。通过全媒体渠道,深入挖掘和宣传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和基本内涵,围绕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百年进程,从广度和深度上着力将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核和灵魂作为主导传播内容,说清讲透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意蕴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内容的穿透力和理解力。

三是要推进话语宣传方式的多样融合。在宣传话语上努力做到理论灌输与情感渲染并重,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结合,传统话语与时代表达并进。四是推进话语宣传对象的分众传播。需要针对宣传对象的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方式的宣传活动,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努力提升宣传的实践效度,营造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浓厚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