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残游记》的文化研究综述

2023-01-02鄂州职业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湖北鄂州436000

关键词:太谷小说文化

陈 适(鄂州职业大学 教育与管理学院,湖北 鄂州 436000)

《老残游记》是一部富有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理意味和美学理想的文化小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老残游记》列为世界名著之一,提高了它的声誉,本文拟综述其文化研究成果,以揭开它神秘的文化面纱。

一、文化小说视角

《老残游记》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那贯穿全书的求实精神与科学观念,那浓重的民本思想,那以儒家为中心兼容释道的人生哲学,以及那略带神秘预言性质的时局分析,都使它具有一部文化小说的特征[1]。

(一)探究小说技巧背后的文化传承、动因及文化内涵

《老残游记》的叙述技巧、白描手法、抒情传统以及它在审美形态上的“革命性”成就,倍受胡适、周汝昌、美国学者夏志清和林顺夫的赞誉。

夏志清于1969年在《〈老残游记〉新论》称赞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古典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结构松散、艺术不完整、布局的漫不经心恰恰使它大类于现代的抒情小说,而不似任何形态的传统中国小说[2]。小说在这方面取得近乎革命式的成就。他认为刘鹗与杜甫最为接近,他们对中国的传统,信念同样坚贞不渝[3]370。

林顺夫关注潜藏在小说结构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叙述结构不仅仅是任意创作的一种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们审视生活与世界的一种方式。小说的特殊结构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刘鹗试图用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表现“抒情境界”,尝试恢复和维护大清帝国全盛时期的抒情意识,小说融合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因素[4]。

上述阐释虽然具有国际视野,却是运用西方批评理论和人文主义精神解读小说,且对小说“革命性”贡献的阐述仍有诸多不明晰甚至含混的地方,这与民族化视野下的解读有隔膜。

最近数十年的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民族化,研究者结合文化传统,深入发掘研究热点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对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追根溯源,辨析小说结构背后的文化动因。

1993年,红学家周汝昌在《“游方郎中”的足迹与心迹》中称赞《老残游记》是得《红楼梦》精神灵魂的唯一的一部杰作[3]372,刘鹗倾注于小说中的感情,是一种至为复杂、至为深厚的感情,一种高层次的诸种感情:由身世到家国,由社会到种教。“‘种教’者何?我妄拟大约接近于今日大家都谈的民族文化者。……是一种伟大民族的精神境界的射影反光,是一种高层次的民族文化修养造诣的文学气质。”[3]371

朱华阳关注到小说构建的自我与民族双向合一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它源于屈骚的心理机制、价值取向和美学特征。屈骚传统中美政理想、心与物游的想象世界和托物喻志的“香草美人”的写法影响了刘鹗的创作[5]。

韩雄飞也关注到了小说内在叙事逻辑上的“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小说在借鉴西方小说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角度后,形成情节小说和性格小说相融合的叙事结构[6]。

韩霞从文化角度解读小说中视角越界现象:“有限视角”的局限性限制了作者的表达欲,晚清是一个“被压抑的时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和自身文化的重构,“被压抑逐步转化为众声喧哗”。晚清的小说家并不能称之为小说家,而是应称之为演说家,其内在身份决定了小说叙述的“随意性”[7]。

车凯旋探讨了小说的隐喻手法:多个源域的自然之象通过映射来指向同一个目标域(中心思想),文中处处用一些具体的象通过隐喻来映射、批判当时的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宣扬作者的太谷学派思想[8]。

尹祚鹏阐述白妞、玙姑、逸云形象在叙述中的象征意义,追踪出刘鹗的救国理想和进步的女性观[9]。

(二)考察传统文化思想对作者创作的影响

《老残游记》法译本作者盛成评价了儒家思想对刘鹗的影响,作者生活的十九世纪充满了科学与哲理成见。其主要思想为初期儒家,原始孔教。作者虔诚而热烈地叙述唯一的孔子,宽容一切的异端学说,以形成人类的仁,即人道。孔子的开明,不但光照出人世的大同,还要启示着宇宙诸神的和合[10]。

更多学者认为民间儒学潜流太谷学派影响了刘鹗的创作。严薇青认为小说反映了太谷学派的思想、学说和教义,作品中一些人物是以太谷学派中人为模特写的[11]179。这个观点也是学界的共识。刘蕻、刘德威指出小说第18回详尽记录了太谷学派的发轫与承续,“忠恕”“仁义”的精义,“心息相依”的修炼法门[12]7。陈才训认为刘鹗的学术经历被写进小说,老残形象寄托了太谷学派“以养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13]。

刘铭考证出小说中玙姑形象之原型,除了太谷学派的女弟子李素心外,还有《江石芸传》中的江石芸。江石芸是古典奇女,才女的典范,而李素心是现代知性女子的典范。刘鹗把她们相融合塑造出了理想女性形象玙姑[14]。

小说中某些人物是刘鹗表述哲学思想,即“种教之感情”的符号,刘蕻、刘德威认为华云、逸云、翠环等形象阐释了太谷学派的最高境界:“发乎情,止乎礼义,超凡入圣。 ”[12]6

研究者阐释了太谷学派对小说的结构、作者的爱国情感、文化思路与未来想象的影响。朱焱炜认为小说初编释儒,二编释道、佛,这种结构表现了太谷学派三教合一的思想[15]。

小说中的爱民之情和爱国思想更多源自太谷学派“忠恕仁义”思想。小说中对女性尊重的观念更多的是源自佛教[16]。小说中政治性问题的思维和观点都浸润了刘鹗的哲学气质,并沿袭了太谷学派的思想[12]。可见作者的文化哲学思想、文化思路与未来想象均受太谷学派的影响,桃花山既是刘鹗与当时时代对话的产物,也是21世纪的桃花源[17]37。

与其他谴责小说家不同,时萌认为刘鹗的世界观中蕴涵着封建主义给予的深沉负担,封建意识最为浓厚,但其中也有强烈的富国利民的主观愿望。刘鹗的思想绝不是太谷学派思想可以包括得了[11]179。李莉认为小说受到阳明心学影响,老残的游历展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于如何挽救国家危亡的思考、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对教养天下的责任和担当,也展示了良知、致良知、诚意、自悟、知行合一等心学概念在晚清的时代特色[18]。

(三)解读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文化内涵

张爽从晚清启蒙思潮对女性思想意识的影响入手,解读了玙姑与逸云形象的文化内涵[19],逸云的爱情观反映了其社会地位的变化[20]。仇媛从形式、核心思想、内涵、表达的主观意图等方面比较《聊斋志异》和小说中“地狱”意象异同,刘鹗通过“地狱”拷问自己灵魂,表白正直高洁的人品,对造谣者传谣者警告诅咒,并借此舒缓内心在现实中遭受诽谤的悲愤,标志了作者悲剧的心理轨迹[21]。

上述研究探究了小说蕴含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小说背后的文化积淀,有许多真知灼见。

二、官僚文化研究

《老残游记》批判官吏的罪恶,指斥“清官”之可怕可恨,在此基础上批判了封建官僚文化制度。

(一)考证角度

20世纪初胡适的考证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小说的中心思想是:“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小则杀人,大则误国。”两个清官自信意见不出于私欲,遂固执自己的私见,自以为得理之正,不惜杀人破家以执行他们心目中的天理!即戴东原说宋儒的流弊遂使后世儒者“以理杀人”[22]。

胡适据罗振玉作的《刘铁云传》,考证出小说中意象、人物和情节的原型。第一回中的危船是中国,四个转舵的是军机大臣,六枝旧桅是旧有的六部,两枝新桅是新设的两部。二十三四丈便是二十三四个行省与藩属。东边那三丈便是东三省,还有那东边一丈便是山东[22]。

毓贤是庚子拳匪案里的一个罪魁,但他做山东曹州知府时,名誉很好,有“清官”、“能吏”之称。刘鹗偏要描写他在曹州的种种虐政,预备留作史料。刚弼似是一个假名,只借“刚愎”的字音,却不影射什么人。张曜即是小说中的庄宫保[22]。

白耆复审冤案时说“就事论事,细意推求”,这八个字是折狱老吏的态度,是侦探家的态度,也就是科学家寻求真理的态度。从这个角度看,小说既是做官教科书,也是做学问做人的教科书[22]。

(二)研究刘鹗的文化立场和救国理想

近年来研究者更关注如何摆脱晚清封建政治道德危机和思想危机。

与梁启超建构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不同,刘鹗在小说中表达的政治想象根植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民族国家”想象,江磊指出这种想象在“彼时”的合理性依据及其历史局限[23]。

刘鹗对官场的叙述里隐藏着一个文化难题:酷吏大都不贪,是些“清官”,刘鹗对清官的谴责点在人物人贪欲,清官之清,只是手段,满足官欲,才是他们的目的。一个社会如何能保证人们的自由欲望不发展成贪欲,不去损害别人的欲望呢?这是一个千古的文化难题,程文超指出这个难题在刘鹗视线之内无法真正找到解答,于是就有了老残的视线之外,即叙述视角的越界[17]33。

周荣华认为老残救国的途径主要是走上层路线,通过个人私交,以上级的干预达到事端的公正解决,小说虽然批判了封建政治道德的不合理性,但并没有在道德上给予革命行动以合理的根据,因而不可能真正找到解决封建政治道德危机的根本途径,最后刘鹗只好无力地借助于佛教的地狱来惩罚那些残酷的官吏。小说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现了太谷学派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特点[24]。

刘鹗把中国比作危船,认为并不需要改换掌舵管帆的人,而只需要送一只最准的外国罗盘给他们,就可以走一条好的路线[25]。他认为只要将西方先进的器物文明嫁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就能化解晚清的危机。只有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中国才能成为有根之木。虽然刘鹗屡次提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以玉贤和刚弼为代表的官僚体制本身就是中国封建官僚文化的一部分,王芳玲指出这与刘鹗赞同的封建政体自相矛盾[26]。

上述研究由最初的史料考证转变到关注作者和人物的文化立场,反映了文化研究兴趣的变迁。

三、从现当代多元文化角度

(一)饮食文化

依据小说中齐鲁饮食文化描写,揭示晚清山东社会风俗、地区习性和文化心态。丁雨晨认为酒宴文化反映了晚清黑暗腐败的官僚政治体制和骄奢无度、贪墨成风的官场习气[27]。王惠考论了晚清齐鲁饮食文化构成及区域性和层次性特点[28]。

(二)中医文化

研究者运用中医文化解读小说中隐喻和象征手法。杨渝从疾病隐喻角度分析“喉蛾之症”,此症的风热搏结,虚火上炎,气血凝滞,其实也是当时中国之病,只有内外同治,中国之病才有痊愈的可能。铃医的隐喻贯穿全文,是小说的核心价值所在[29]。温昌经将老残的游历过程隐喻为他医治国家“疮伤”的历程。危船一梦显示治病的理想;老残在济南观光贯乐、听取他人议论,展示他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法来诊断病情;针对病情,提出治疗建议或措施[30]。

(三)旅游文化和城市文化

小说展示了晚清山东济南府的社会生活和风景名胜,书写了近代文明。栾岭雪认为小说描述与宣传的泉文化与“老济南”精髓,是开发济南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31],主张打造济南泉文化旅游的核心品牌——老残茶馆。

周海涛依据小说中对山东地区的民俗事象、风土人情、地方景致的描写,考察了其蕴含的民俗学价值和地方价值[32]。李耀曦考查了老残住过的客栈“高陸店”,汇兑或存放过银两的票号“日昇昌”与纸扇庄“有容堂”。这三家老字号皆实有其店,确有其号。其传奇故事反映了清末民初以来济南工商业的兴衰变迁[33]。于涛认为刘鹗对济南的集中描写时期(1890—1892年)正是晚清民族商业大发展时期[34]。

(四)法律(现代版权、反腐)视角

陆楠楠以1903年至1905年间围绕《老残游记》出版过程的一桩文坛公案为例,刘鹗因编辑擅自篡改稿件,从《绣像小说》撤稿,表现出著作人对于个人版权的极大重视。但是《文明小史》对于《老残游记》的公然抄袭,被作者、读者与编辑集体忽视,又间接说明了这种版权意识与现代版权意识还有差距[35]。

王纳从法与文学运动的视角分析清末法制变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清末危困之际进步知识分子的法制思想,增益法与文学运动的中国篇章[36]。

张科杰从反腐视域下审视小说的现代价值,小说塑造了几个为了政绩却草菅人命或不谙世故的“清官”形象——玉贤、刚弼、庄宫保,批判了“清官”误国害民。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仅贪污受贿、卖官卖爵是腐败,昏聩无能、为官不治、暴力执法也是一种腐败,小说对当下的“警世”价值又展现出新的时代意义[37]。

彭松乔从生态文艺批评的角度解读,作品中近代社会从自然生态到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各个方面的变化[38]。

上述视角紧贴社会生活,从文化考古的角度发掘古文明对当下的启示,彰显其现代价值。

四、跨文化研究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者积极开展文学对比研究,寻找文化负载词的最佳翻译策略。

(一)小说间跨文化的对比研究

与《格列佛游记》虚幻的神异色彩迥异,周予和孙博认为小说具有写实风格,刘鹗很相信科学,截取社会生活的横断面,以写实的笔法讥讽世态人心[39]。

与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地狱不同,彭语心认为小说的地府建立于刘鹗的想象与民间信仰之上,侧重于救赎义,反映了对现世官场的教诲、揭露与批判,表达了人在现世应重视道德完善的教谕[40]。

(二)从跨文化交流、翻译角度来研究

文化负载词是跨文化翻译的难点。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社会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生态文化负载词[41]。

多篇硕士论文对比了谢迪克《老残游记》英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老残游记》英译本翻译策略的异同,前者尽最大努力保留中文的文化特色,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后者旨在通畅地传递原文信息,在此基础上尽量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42],有时运用英语中熟悉的词语替代或省略部分文化因素,使译文简洁流畅,更好地为英语读者所理解[43]。

许漪比较二者在叙事语式重建上的差异[44]。杜阿晴指出前者多使用交际翻译,后者多采用语义翻译[42],薛晓林和罗梦真指出前者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运用音译、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等翻译方法[45]。

成兆英和萧立明以庄子“齐物道通”的哲学观探讨翻译策略,思考了如何言之而尽意,得意又不忘形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达到一种理性的平衡[46]。

综上所述,《老残游记》的文化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优点是研究日趋走上民族化的道路,同时又统摄了宏阔的国际视野。不足之处是学界将目光过多投向了儒释道传统文化领域,使诸子之学与《老残游记》关系的研究较少,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发掘。

猜你喜欢

太谷小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