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视角
2023-01-02杜早华
杜早华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 421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理论武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思想政治课。因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机融合,能使青年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思想精华,坚定理想信念,展现时代担当,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以教材为核心,以精准把握精神实质为重点,以创新方式方法为突破口,以提高融合效果为目标”的原则,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与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人生目标与社会责任,扣好大学期间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具有推进“三进”课堂教学、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成果等重要意义。
(一)推进“三进”课堂教学
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及内容,笔者积极尝试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途径、手段和方法。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和新媒体方式,利用线上线下两个课堂,力求做到“精、准、融、活”,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以知识点为单位对照融入,真正做到思想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三进”课堂的时代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有效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以“讲、诵、唱、演、练”为基本形式,丰富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推动青年大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诠释思想精华,在实践中领悟,实现有温度、提升度、推广度的教学。
(三)丰富教学成果
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教学方式,充实教学资料,丰富实践教学,对各种教学行为进行理论总结,作为教学研究成果推广运用。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时代价值
(一)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担当
高校担负着大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法治素养教育职责,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大学生进校后第一门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三观”的主阵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四维一体”模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充分结合新时代的环境、思想、理论,将思想讲准、讲精、讲深、讲活,让大学生真学、真知,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体现高校思政课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二)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学校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关乎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教育、引导、滋润大学生,使之学懂、悟透,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升道德和法治素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中国重视、关怀、信任青年,支持青年发展自身、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2]青年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是成为合格接班人必备的素养。为此,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思想的认同感,为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提供抓手。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四维一体”模式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在于,用理论坚定理想信念,用榜样昭示奋斗方向,用读书提升个人修养。因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着眼点,以转换教学话语体系为主体,以创新教学方法、创研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模式为辅助,建构起“准、精、融、活”“四维一体”融合模式,从而实现融入内容精准化、主客体一体化和实践立体化。
(一)准确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深入学习、理解2021 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基础上,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和特点,找准、找好结合点,将思想政治理论和知识灵活、有机地串联起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标在于,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大学生人生道路上凸显的思想道德或法律问题,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基本的法律观念。同时,要认真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条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生动实践。因此,要做到准确把握,就必须做好内容、思想、观点、方法的对接,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如,将“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战略要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接,让大学生充分领悟思想精华,准确把握、勇于承担自身的时代使命。
通过内容全面对接、分专题充实、观点方法通篇贯通等方式,真正把“新成就”“新时代”“新矛盾”“新方略”“新阶段”“新思想”“新使命”[4]等分别渗透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相关章节,并将之深刻化、细致化、具体化。
(二)精练讲解
既要精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论述和典型案例充实教学素材,也要改革教学方式。如将章节内容改编为“教师好用、学生爱看”[5]的慕课形式,侧重案例式、问题导入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事实说话,提升教学效果。深入推进理论体系向实效教材体系的转化,使课堂讲授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展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焕发出恒久的理论魅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的精神实质。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理论讲解、世界与中国发展实际、青年大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起来,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具体而言,要区分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和专业课的有效衔接[6]。比如在讲解时代精神案例时,针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可引用“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振华30”起重船研制者的精神。针对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可讲解从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与中国空间站完美对接的历程,从“嫦娥一号”至“嫦娥五号”的探月历程,这一系列发展凝聚了多少航空人的心血,也展现了一代又一代航空人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研发精神。
(三)科学融合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教学规律,更要积极主动地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教学规律,力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统一”,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一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新成就’‘新时代’‘新矛盾’‘新方略’‘新阶段’‘新思想’‘新使命’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其理论的内在真理性和必然性引导学生”[4]。
二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价值引导为核心。在讲解中国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时,可通过对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国精神的理论阐释,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精神的价值所在,并与自身的“三观”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始终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
三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例如,运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从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各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在全球化发展中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引导青年大学生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四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积极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途径,如课堂展示、微电影、志愿者服务、研究性报告、社会调查、寻访新时代新发展等。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设云课堂,积极开展“虚拟”社会实践,打破时空局限,引导青年大学生感受理论说服力、情感吸引力和道德感召力,并践行不辍。
五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教师依据2021 年版教材,实现慕课专题转化,并借助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互动等形式,及学习通、雨课堂、微信、Q Q、腾讯会议等平台,多渠道、多角度创新二者融合的通道。如南华大学以“两弹一星”、医者仁心等精神文化为切入点,培养青年大学生立志献身核工业和医学事业的社会责任感。
六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实现课堂从单一权威到主体平等的转变,探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利用学习通平台,融合选人、抢答、主题讨论、问卷调查、投票、随堂练习、互相评分等信息化方式,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七是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设计应以问题为导向,选取青年大学生关心、好奇的社会问题,引导大学生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个人品德提升、价值体现、精神安顿等的逻辑关联,进而予以分析,揭开知识的面纱,驱走价值观的迷茫,使学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生活,内化为习惯。
八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3],怎样才能做到“理直气壮”?教师要充分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和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梦想同频共振,使青年大学生的理想追逐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使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清醒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四)活跃课堂
教师充分运用“讲(红色、励志、新时代发展故事,演讲比赛)、诵(经典著作)、唱(红歌,爱国、新时代发展歌曲)、演(情景短剧)、练(微电影、漫画、沙画,周边红色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堂讲授和实践形式多样化、灵活性。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亲可敬、易学易懂,贴近学生实际、切中学生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感受思想的真谛,并以之照亮前行之路。
总之,在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四维一体”融合过程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关注、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激发青年大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和创新潜能,切实提升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法治素养,全面优化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高尚人格,丰富其精神生活,促使其深入思考自身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提升满意度和幸福感,使思想道德与法治真正成为青年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