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意义筑牢“四条生命线”

2023-01-02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水利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南水北调供水水资源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南水北调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1.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水资源格局,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重视解决好水安全保障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

(1)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超级工程。 作为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成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 另外,东线输水利用的线路涉及若干条重要航道,承担了地区基础物资和大宗货物运输的功能。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更需要南水北调工程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2)为有力有序推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对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新区的水安全保障体系要依托南水北调、引黄入冀补淀等区域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雄安新区供水6136 万m3,为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在当前和未来为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3)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就是推进南水北调东、中、西线三条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高质量发展,形成的“四横三纵” 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将会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水安全保障基础。

2.南水北调工程事关长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淮海流域作为北方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为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经济安全是指维护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受水区,黄淮海流域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往中心所在地和人口、资源、产业、城镇密集地区,以占全国15%的国土面积和6.9%的水资源量,承载了36.5%的人口、34.0%的国民生产总值、34.0%的工业增加值和33.0%的农业增加值,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在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南水北调工程在维护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加凸显。

(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粮食安全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压舱石”。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安全被赋予了更为关键的战略地位。 黄淮海流域涉及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以及甘肃新疆等四大农产品主产区,承载了全国47.4%的粮食播种面积和37.5%的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7.7%,在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但严重的资源性缺水成为黄淮海流域粮食生产的最大威胁因素。 根据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的总体要求,以及保证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的目标,南水北调工程是破解粮食重要产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我国可持续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3)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能源安全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能源保障,对国家繁荣发展、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黄淮海流域内集中分布有2 个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以及多个大型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特大型油气田、 大型风电基地和光伏电站,贡献了全国84%的煤炭、53%的原油、41%的天然气、49%的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产量。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与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战略、构建稳健的能源生产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对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4)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 黄淮海流域内分布着4 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7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是促进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区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 但该区域整体性、深程度的缺水状况已经形成并引发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向沿线多处河流湖泊生态补水,为地下水压采提供了重要替代水源条件,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随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实施,黄淮海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夯实自然生态之基。

3.南水北调工程事关人民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一泓清水北上”,惠及亿万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

(1)强化供水安全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用水需求

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国之大事”。 2000年以来,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多个城市发生供水危机,特别是天津市不得不多次引黄应急,烟台、威海被迫限时限量供水,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河北省东南部的衡水、沧州一带,由于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深层地下水,氟骨病和甲状腺病蔓延,严重危害当地群众身体健康。 南水北调东、 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和稳定运行,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地区长期缺水的局面,有效保障了受水区供水安全,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需求。

(2)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由于生产、生活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黄淮海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黄河下游河道断流,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淮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占平原区面积的77%,年均超采量占全国超采量的60%,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漏斗区,引发湿地干涸、局部地区水资源衰减并伴随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通水为维护流域河湖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3)扩大就业促进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东、中线一期工程核定的总投资为3082 亿元。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庞大的资产规模,创造了最终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在移民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南水北调工程切实促进了沿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为群众普遍点赞的民生工程和名副其实的幸福之源。

二、守护好“四条生命线”,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1.守护好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实施,不仅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也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成为受水区城镇和工业供水的重要水源,推动了受水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真正成为优化国家水资源总体配置的生命线。

(1)南水北调构成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

建设国家水网是促进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的战略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14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水网的骨干部分,承担着构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的重要任务,它打破了地理单元的局限性,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之间的联系,形成“四横三纵”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水网、地方水网建设,科学合理实施水资源配置,助力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为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布局提供物理基础,为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2)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

南水北调东、 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惠及了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 省(直辖市)沿线40 多座大中城市和280 多个县(市、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改善了用水水质,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一是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建设的生命工程。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基本改变了我国北方地区严重水资源短缺的状况,破解了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北京为例,南水北调来水增加了北京市可调配水源,优化了北京市的水资源配置,城区的用水安全系数提升至1.2,人均水资源量提升至150 m3。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天津、河北等地的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3—5月,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河北、 天津调水超1.45 亿m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进一步得到缓解。 当前,雄安新区正在抓紧建设,要实现“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核心目标,南水北调工程不可或缺。 东、中线工程优质水源不仅能够解决雄安新区未来每年3 亿m3左右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还将解决现存的地下水超采、白洋淀生态用水不足等生态问题。 显然,南水北调工程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生命工程。

二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黄河流域是事关我国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 经济安全的重要地区。 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流域水资源短缺情况非常严重,水的问题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补下援上”战略将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问题。 一方面,通过增加南水北调东线向黄河流域中下游河南、山东等地的供水量,或通过向河流湖泊直接生态补水,可调减中下游黄河水用水量,从而将空余出来的水量留给黄河上、中游及毗邻地区利用。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论证工作,西线一期工程预计可直接向黄河上游补水80 亿m3,直接增加黄河干流的水资源总量规模。 这些对于进一步优化黄河流域区域间和区域内水资源配置,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和保障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南水北调“先节水后调水”原则倒逼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跨流域调水是水资源配置中最后考虑采用的手段,必须在节水、挖掘本地水资源潜力、开发非常规水源等措施最大限度完成的基础上才能考虑。2002年,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 多年来,“先节水后调水”倒逼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用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影响着受水区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在“先节水后调水”引导下,受水区各地进一步加强了节水工作。 据测算,从2003年到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时,全国人均用水量增长了8%,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人均用水量分别下降了27%、21%、11%、8%;全国城镇生活平均用水定额基本保持稳定,而同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和山东分别降低10%、25%、36%、21%和14%;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后,受水区各级政府仍继续维持高效节水态势,受水区有94%的地市人均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有11 个地市人均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值的1/2。 万元GDP 用水量、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也不同程度有所下降,从万元GDP 用水量来看,受水区有76%的地市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有12个地市万元GDP 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值的1/2。事实证明,先节水后调水,坚持节水优先,通过社会水循环全过程节水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是南水北调工程发挥最大效益的根本保证。

2.守护好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为受水区沿线大中城市、市县区和农村提供了优质放心水,显著改善了受水区居民用水条件,明显提升了城乡供水保障率,缓解了极端干旱情况下的供水紧张形势,已经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命线工程。

(1)受水区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通过不断强化工程安全管理、科学精准调度水量等措施,推动工程供水效益发挥,调水量稳步增长,受益范围逐步扩大,供水保证率不断提升。 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等7 省(直辖市)沿线40 多座大中城市和280 多个县(市、区),受水区生活用水量和用水比例稳步提高,受益人口已从通水之初的1.1 亿人增加到1.4 亿人。截至2022年5月10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量超530 亿m3,其中,东线调水52.88 亿m3,中线调水477.15 亿m3。 东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中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

(2)成为沿线许多城市的主力水源

南水北调水供水保障率高、 水质优良等优势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北方众多城市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在北京,截至2021年12月底中线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3 亿m3,南水北调水已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的75%; 在天津,14 个主城区居民全部用上南水北调水,南水北调水占天津城区日供水量比例接近100%;在河北,石家庄、邯郸、沧州等10个省辖市已全部实现水源切换,80 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北调水;在河南,供水范围涵盖11 个省辖市及7 个县级市和25 个县城,多个城市主城区100%使用南水北调水,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在山东,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供水范围覆盖超60 个县(市、区),每年增加净供水量超过13 亿m3。 目前,受水区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依赖越来越大,工程已经由规划时的沿线大中城市生活用水补充水源转变为生产生活的主力水源,这种由“辅”变“主”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人民群众对于饮水安全保障的迫切愿望,提升的是人民群众对南水北调保障饮水的认可满意度。

(3)工程沿线群众饮水质量显著改善

南水北调工程始终把水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有关部门及沿线各省(直辖市)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治污和持续强化监督管理的综合性水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工程供水水质长期持续稳定达标,为沿线群众输送优质放心水。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绝大多数能达到地表水水质Ⅰ类标准,中线输水干线水质各项指标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东线源头扬州三江营调水水源保护区全年水质均达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东线干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Ⅲ类标准。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结果显示,水源置换为“南水”后,北京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 mg/L 降至120~130 mg/L,居民普遍反映“南水”入京后自来水水碱变少,口感变甜,水质明显改善。 河北省沧州、衡水、邯郸、邢台等地所在的黑龙港地区水源切换为南水北调水后,500 多万群众彻底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摆脱了氟斑牙、氟骨病等地方病的长期困扰。 调入天津的南水北调水水质常规监测24 项指标,一直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及以上,自来水出厂水、管网水浊度明显下降,市民饮用水口感、观感显著提升。

(4)应急保供成效凸显

南水北调工程除完成规划供水任务外,还多次发挥“及时雨”的关键作用,承担了提供可靠水源的应急保供任务。 南水北调工程在应对受水区发生的极端干旱事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年7月,河南遭遇60 多年来最严重的夏旱,多地供水告急,其中平顶山市旱情尤为严重,作为城区主要水源地的白龟山水库蓄水持续减少,一度启用水库死水位进行供水,市区百万人口面临用水危机。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正式通水的情况下,46 天内利用中线干渠向白龟山水库应急调水5011 万m3,保障了平顶山市百万人口的饮水需求。 2017年、2018年山东大旱,南水北调东线一度成为保障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保障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用水需求,先期建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年度应急供水能力4 亿m3,调度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和西大洋4 座水库向北京供水,保证了奥运会期间首都供水安全。2022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冰期输水持续保持稳定,确保了国家体育场、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重要场馆的供水安全,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3.守护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缓解了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并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背景下,增加了国家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水利部会同京津冀三省(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南水北调水、引黄水、引滦水、当地水库水、再生水、雨洪水等水源,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通过河湖入渗回补地下水。截至2022年4月中旬,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50 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补水总量达79 亿m3,其中,向华北地区补水51 亿m3,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连续两年回升,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超50 亿m3,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缓解效果明显,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水位总体止跌回升。 2021年年底,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了1.89 m,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回升了4.65 m,地下水亏空得到有效回补。

(2)受水区河湖水量增加、水质提升

截至2022年2月,南水北调受水区补水河湖沿线有水河长和水面面积分别较补水前增加967 km 和348 km2,补水河道周边10 km 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同比上升0.42 m,地下水储量得到有效补充。 东线工程输水期间,补充了沿线各湖泊的蒸发渗漏水量,确保了各湖泊蓄水稳定,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京杭大运河于2022年4月底全线水流贯通。 北京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35 亿m3,永定河865 km 河道于2021年9月底实现了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河北省十余条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并向白洋淀补水。 在生态补水的同时,实施一系列综合水质保护措施,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水环境容量扩大,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Ⅲ类标准以上,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白洋淀入淀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部分河流水质明显提升。

(3)受水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补水以来,沿线河湖水系生态多样性提高,工程沿线曾经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初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亮丽风景线,为当地营造了优美的亲水环境,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升。 南四湖在十多年前曾是谁都不愿靠近的“酱油湖”,如今水面清澈、水天相接,绝迹多年的银鱼、鳜鱼、毛刀鱼等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重新出现,多年罕见的震旦鸦雀、赤麻鸭以及号称“水中凤凰”的水雉也飞回湖畔。 滹沱河曾一度是石家庄北部主要沙尘污染源,如今干涸河段水流再现、碧波荡漾,补水支线子牙新河和子牙河鱼类种类数增加了25%左右,底栖动物耐污物种比例明显下降,生物群落结构得到优化。中线一期工程还带动了沿线生态带建设,工程沿线相继划定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形成了一条1200 多km 长的生态景观带,宛如一条绿色走廊。

4.守护好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发挥水资源战略配置作用,挖掘和释放北方地区优势资源要素和经济要素的潜力,发挥其产业比较优势,实现南北之间各类资源和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畅通流动,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提供支撑。

(1)发挥北方地区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南北之间产业结构平衡和经济要素流动循环

一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工程投资平均每年拉动我国GDP 增长率提高约0.12 个百分点,并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工程运行期间,以2016—2019年全国万元GDP 平均用水量70.4 m3计算,至2022年3月,以累计超510 亿m3的“南水”,有效支撑了受水区约7 万亿元GDP 的增长。

二是促进北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受水区同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坚持“以水定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合理化与高层次化发展,南水北调受水区各省(直辖市)第三产业占比均有显著提高。

三是充分发挥北方地区资源和要素优势,促进南北经济要素流动循环。 通过破解北方水资源制约难题,更好发挥华北地区在高端服务、部分高端制造上的产业优势,西北地区在传统能源、新能源、化工、原材料等上游产业链的优势,使之转化为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并通过已经成熟的能源通道、交通基础设施等,与调水通道构成多种经济和资源要素与水要素的南北畅通流动和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带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提供支撑。

(2)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南北地区间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促进就业增长。 根据水利投资就业系数计算,东线和中线投资带来的就业量是每年50 万~60 万人;整个建设期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带动量总计为2100 多万人。 南水北调运行期,水资源供给增加,有利于受水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吸纳劳动力就业,同时调水带来受水区整体经济、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提高就业数量与质量。

二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具有需求拉动作用与供给推动作用,对我国国民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工程建设有利于扩大就业,直接促进人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测算,201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投资对我国GDP 的贡献中,有1292 亿元为劳动者增加的报酬。 工程运行后,随着水资源的增加,城市工业生产力提高、土地增值,有利于新经济增长点形成,促进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三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经济发展。 北方受水区水资源的增加,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建立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对口协作和帮扶,水源区民众结合水源保护,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形成南北水源区与受水区之间互利共赢、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3)保障农业用水基本需求,促进粮食稳产增产,推动南北地区间水资源布局与粮食生产格局相协调

一是缓解农业用水被挤占局面,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程度。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通水,使农业、工业、生活及生态环境竞争用水的局面得到缓解,原来被挤占的15 亿m3农业水量退还于农业,提高了灌溉保证率,促进了粮食稳产增产和增效增收。 据统计,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提高了黄淮海平原50 个区(县)共计4500 多万亩(1 亩=1/15 hm2)农田灌溉保证率,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二是南水北调工程探索直接向灌区供水。 在河南南阳引丹灌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平均向其直接供水约6亿m3,为南阳市邓州、新野两地国家粮食核心产区春耕备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形成南北之间水要素和粮食要素的“南北互济”。我国历史上长期维持“南粮北调”格局,但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作用下,近几十年来迅速转变为了“北粮南运”。 南水北调工程对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在于从根本上协调和平衡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粮食生产的水资源综合保障程度。 通过“南水北调”和“北粮南运”,形成南北之间水要素和粮食要素的相互支撑,是畅通南北经济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4)发挥促进城市化和重要城市群建设的带动引领作用,推动南北地区间城市化协同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工程投资建设期和运行期对促进城市化发挥重大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投资促进工业发展,直接或间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城市水、电、交通等各种设施完善,促进城市化加速。 根据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NP 的相关性模型分析,估算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对北方地区城镇化率提升的贡献率约为0.5 个百分点。 工程运行后,提升北方地区人均生活用水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直接或间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为高质量城市化提供支撑。

二是发挥重要城市群带动引领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有助于破解水资源要素对生产能力的束缚,为京津冀城市群、沿黄地区城市群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显著提升区域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于整个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三、结 语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实施更加精确精准的水量调度,加快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促进工程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取得的重大进展、 发挥的巨大效益、积累的重要经验,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把保证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质安全作为根本前提,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平稳,综合效益稳步提升,让南水北调永续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猜你喜欢

南水北调供水水资源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用好南水北调征地移民资金
大事件 高占位 精制作——湖北日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报道评述
王佩:为半干旱地区集聚水资源